鄭飛月
摘要:《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指出:“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形成用數學意識”。這是我國數學教育的一個重大的舉措。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及在其他學科領域的應用,成為數學教育發展的趨向。并且在近幾年的中考與高考中,也相應加大了對數學應用能力的考查。因此把數學教學與數學應用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是數學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數學教學目標的要求。
關鍵詞:應用意識;數學建模;實際問題
數學應用的意識,就是用數學的眼光,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闡釋現象、分析問題。數學應用意識,是能力的體現。反映了在認識事物對象過程中,思維的直覺、獨立、批判的能力。“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能夠處理數據、觀測資料、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可提供自然現象和社會系統的數學模型。”而且是一門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因此,近年來,國際上數學教育掀起了一股數學應用熱,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及在其他學科領域的應用,成為數學教育發展的趨向。并且在近幾年的中考與高考中,也相應加大了對數學應用能力的考查。因此,本人認為除了在教材方面增強應用的教學內容外,還必須從平時教學中每一個環節抓起,把數學教學與數學應用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用數學意識。現將自己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的幾點做法歸納如下:
一、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體事例,引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應用意識的興趣。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應用,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就要重視從實際應用中探索、產生新知識的過程,其過程本身也就是一個有趣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因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數學應用意識的興趣。
例2、如圖3、一個矩形分成四個小矩形,已知其中三個小矩形的面積,你能迅速求出第四個小矩形的面積嗎?
我讓學生根據這個圖形,說出其中三個小矩形的面積,我立即可答出第四個小矩形的面積,學生一下子被老師調動起來,以為老師如有神助。我再讓學生把a、b、c、d去標識各線段(如圖所示),其中S1=ac,S2=ad,S3=bc,S4=bd.這樣就有S1·S4=S2·S3,學生們恍然大悟,體會到用字母代表數的魅力所在,學習興趣很濃,課堂氣氛活躍。
從學生身邊的事物中發現數學,創造數學,運用數學,無疑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心有非常大的作用。特別地,數學概念多是由出實際問題抽象而來的,大多數都有實際背景,因此概念教學應重視從實際引入,通過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教材中,多數概念是由實際問題引入的。我們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概念教學。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數學應用性例題,進行系統性訓練,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按照選編數學應用性例題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系統性訓練,以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不等式與函數專題的復習課教學中,有如下例題
例3、從A、B兩水庫向甲、乙兩地調水,其中甲地需水15萬噸,乙地需要13萬噸,A、B兩水庫可各調出水14萬噸。從A地到甲地50千米,到乙地30千米;從B地到甲地60千米,到乙地45千米。設計一個調運方案使水的調運量(單位:萬噸·千米)盡可能少?(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4.4課題學習問題3:怎樣調水)
例4、某商品現在的售價為每件60元,每星期可賣出300件,市場調查反映:如調整價格,每漲價1元,每星期要少賣出10件;每降價1元,每星期可多賣出20件。已知商品的進價為每件40元,如何定價才能使利潤最大?(新人教版九年級下冊26.3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
通過這兩道例題,既訓練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又鞏固了不等式與函數方面的知識。
三、實施“問題解決”形式教學,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應用問題的能力
波普爾指出:“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在數學教學中,從課堂提問到新概念的形成與確定,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與提高,以及實際應用能力的增強,無不從“問題”開始。
例5、某自來水公司為鼓勵市民節約用水,特制定收費標準如下:若每月每戶用水不超過10平方米,按每立方米1.5元收費;若每月每戶用水超過10平方米,超過的部分每立方另回收0.5元。設某戶用水為x平方米水費為y,試求y與x之間的關系式。(首先由學生自主探究,絕大部分同學給出的答案是:y=15+2(x-10))
師:按這個關系式請計算用戶當月用水12噸,即當X=12時,水費是多少?
生:當x=12時,y=19
師:不按這個關系式,按題意口算一下,水費是多少?
生:19元,說明這個關系式正確。
師:按這個關系式,請計算用戶當月用水2噸,即當x=2時,水費是多少?
生:當x=2時,y=-1
師:這合理嗎?
生:不合理,不符合實際。
師:不按這關系式,按題意口算一下,水費是多少?
生:3元
師:這個問題請大家討論一下該如何解決?
生:y=1.5x(0≤x≤10);y=15+2(x-10)(x>10)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解答過程進行檢驗、評價、反饋、歸納、小結,并結合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學法指導,而學生要通過理性歸納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學會學習,并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培養進取心和創造精神。
綜上所述,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路之一就是數學課程應強化應用意識,允許非形式化,這是我們改革數學課程的關鍵之處.數學課程貫徹此精神,可望縮短學生發展必經的歷程,盡快進入現代化前沿,適應21世紀對學生的要求。它的全方位滲透,正日益轉化為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必須的技術手段和工具,社會對數學應用的需求和數學的社會化功能,是當今時代的一個突出的特點,站在新世紀的數學教育的角度討論初中的應用題,可以更加深化我們的認識,更自覺的指導我們的行動,因此,強調數學的應用是未來社會的需要,是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趙緒昌《把握追問時機,提高教學效益》(《中學數學研究》2011第10期)
[2] 南秀全《數學建模在數學解題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