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韜
入夜,孩子已經沉沉睡去,窗外月涼如水,勞累了一天的我,褪去了一天的喧囂與煩擾,喜歡對著夜色中的月光,靜靜的在家里的琴弦上彈奏一曲《月半小夜曲》。
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再曼聲吟唱一段自己做詞作曲的原創歌曲:
有一種一見傾心叫做音符,那柔美飄逸的律動,宛若精靈般躍動的流蘇;
有一種一世眷戀叫做音樂,那深邃憂郁的起伏,恍若山澗里碧綠的潭水;
有一種一眼萬年叫做樂曲,那嬌態萬般的俏皮,仿佛前世中越空的誘惑;
有一種一心一意叫做旋律,那朝慵午倦的憨態,猶如苦竹林悠揚的桃笙。
我的音樂呀,她是彈撥者的低吟淺唱,她是天堂找不到的憂愁與哀傷;
我的音樂呀,她是舞蹈者的個性張揚,她是人間吐訴著的歡樂與惆悵;
我的音樂呀,她是歌唱者的心情流淌,她是深淵充斥著的呻吟與絕望。
我的音樂呀,無所適從的我,不管那么多,領著我的孩子們,歡快的徜徉在音樂的海洋中,跳躍、翻滾、嬉戲,你永遠是我的寶!
作為一名小學的音樂教師,音樂不僅僅代表著一份工作,她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融入到了我的每一寸血肉之中;音樂不僅僅是我的專業,更是我的人生態度和樂趣,早已牢牢地植入在了我靈魂深處。
我熱愛音樂,在我眼里,音樂是浪漫的,音樂是唯美的,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是舞動的書法,是流淌的舞蹈。更重要的是音樂可以帶給孩子們最美好的傳統美德教育。
一、利用課堂教學為契機,滲透民族之精魂
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深深信奉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所以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再課堂教學中把美德教育滲透到學生心中。
課堂的教學內容,是深化教育的基礎。上好一節課,學一首優秀歌曲,是對學生進行一次深刻的教育。民族的素材,產生于民眾之中,然而來自民眾之中的詞與曲,更能激發起全民族的向上、向心力。
在學唱《國歌》時,啟發學生分析歌曲,《國歌》是一首無產階級的贊歌、頌歌,它刻畫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它鼓舞著億萬人民奮勇向前。它是中國人民靈魂的象征。同學們該從中得到啟迪——— 無論是什么時候,中國人都不能丟掉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視為各族人民的母親和搖籃。
通過學習歌曲《長江之歌》、《保衛黃河》,讓學生知道祖國的偉大,黃河的雄偉,長江的氣魄,從中激發學生的愛祖國、愛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刻苦學習,立志報效祖國,做合格的“四有”新人的信念。
二、找準課外活動的熱點,溶民族教育之中
課外音樂活動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民族音樂藝術,就一定要占領好課外活動陣地。在課外活動中,要突出民族音樂藝術內容。
利用重大的節日和藝術節,舉辦歌頌祖國,歌頌黨的文藝演出。在藝術實踐中達到弘揚民族藝術的目的。多少年來,豐富的課外活動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但有些地方由于對活動缺乏規范的管理,有的學生覺得:西洋樂器似乎高雅,小提琴、鋼琴確是樂器之王,它自身的性能與表現力是其它樂器無法代替的,民族樂器本身的特殊音色和性能及表現力是西洋樂器不能比擬的。民族樂器的產生蘊藏著中華民族文明的文化和民族風情,樂器的本身就是幾千年古老民族的象征。一首二胡獨曲《二泉映月》,一曲琵琶曲《十面埋伏》,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的驕傲。這不僅是該曲感染力所產生的影響,而且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贏得了世人。西洋樂、民族樂本身沒有高雅、俗氣之分,更沒有貴賤之別。它們之間的作用,不是誰代替誰,而是相互補充發揮自身的長處。
通過對比,強化民族精神,加深了對民族音樂的理解認識,而且最主要的是每位家長和學生,在思想深處解決崇洋媚外,高低貴賤之模糊認識。在每位家長正確認識的引導下,參加音樂課外活動的學生從小就確立一個正確方向。民族樂的普及和發展使學生們從中自然的領悟到民族美德的啟示和教育。
三、選擇健康音樂為我所用,振奮民族精神
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是理想的傳統美德教育形式,眾多的音樂教師能夠很好的把握這一重要環節,它是擺在整個社會中的一個最新課題。好的音樂,會給人以前進向上之力,反之,就會導致精神萎糜甚至死亡。要讓民族音樂永遠繼承和發展,在這一代人心中扎根,必須盡快抓好兩點。
從改革開放的大局著眼,對青少年進行系列的振奮民族精神教育。有選擇地接收西方進步文化藝術,在廣播電視中突出民族音樂的主線,用高雅嚴肅音樂取締低級通俗的音樂,逐步形成一種青少年會唱,喜歡唱,不唱民歌不過癮的良好勢態。
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過問青少年的業余文化生活,對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學校要正常安排。特別注重課余的娛樂活動,并強化管理和指導。
傳統美德教育,從意識形態上講,文化藝術滲透性,感染性對青少年是最能看得清,體會到的。也是最容易受教育或受其害的。不能不承認,很多青少年的失足犯罪,不能不說是起源于不健康的文化藝術所致,不能不說是由于缺乏民族自豪感,追求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所致。至今,乃至將來,若要真正把傳統美德教育抓好,必須注重音樂美與丑。要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由淺入深地進行系統的民族音樂培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民族音樂藝術得以發展。讓民族藝術這顆璀燦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四、讓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傳承民族信念
在倫理為重的文化環境中, 如何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中國文化下對教育的最原始的訴求,20世紀初的中國有識之士很自然地就會將音樂促善的功能做最大程度的挖掘,以呼吁樂歌課建立的必要性。
強調“藝術獨立論”的王國維在肯定唱歌的修身功能的同時,比同時代的人看的更遠,他說:“但就小學校所以設此科之本意言之,則(一)調和其感情,(二)陶冶其意志,(三)練習其聰明官及發聲器是也。一與三為唱歌科自己之事業,而二則為修身科與唱歌科公共之事業。故唱歌之目的"自以前者為重;即就后者言之,則唱歌科之輔助修身科,亦在形式不在內容。雖有聲無詞之音樂,自有陶冶品性,使之高尚和平之力,固不必用修身科之材料為唱歌之材料”。
五、結語
我漫步于音樂的大海邊,在她面前,我永遠都是那個宛如第一次初見她時的那個欣喜若狂的小女孩。偶爾在海邊拾起一只貝殼,那是帶給孩子們的傳統美德和希望之光。
我輕盈地走向遠方,沙灘上留下我淺淺但卻堅定的足跡,通向音樂教育的云和山的彼端……
音樂教育的殿堂,此生,探索,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