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時光荏苒,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已經敞開了四十個年頭,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乘風破浪,櫛風沐雨,揚帆再起航。過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開創性的,發生的變革是深層次、根本性的。
關鍵詞:政治;經濟;富強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又是極不平凡的,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仍在擴散蔓延,國內經濟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模式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將要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聲音不絕于耳,何去何從?這是擺在黨中央領導面前的一個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重大問題。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誕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指導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在不同的時期我們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我們開創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為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共產黨摸著石頭過河,成功創造了驚艷世界的中國奇跡!
(一)從改革開放到國家富強,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引
回想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區區3678億元,當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到2012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跨越。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誕生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20世紀50、60年代,毛澤東將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應用于政治經濟學創新,撰寫了《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問題》等重要著作和文章,并于1958年三次研讀并批注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毛澤東在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在中國經驗同蘇聯經驗的比較中,既肯定了正確的東西,又大膽懷疑,獨立思考,深入分析,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是與中國市場經濟實踐相伴而行,而又互相促進的過程。尤其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性事件,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從安徽小崗村到福建、廣東經濟特區,再到海南經濟特區的設立,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通暢,沿著這條正確的道路,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獨特優勢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的
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黨提出了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發展是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為人民所共享,讓更多的人有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在闡述中國夢時,他說,“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習總書記的論述,不僅高度概括了中國夢的性質,同時也深刻說明了“民族夢”與“每個中國人的夢”的關系,確證了“個人夢想”在國家夢、民族夢中的合理性與地位。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鄧小平曾在1992年預言過中國的未來,他指出“我們再韜光養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較大的政治力量,中國在國際上發言的分量就會不同。”改革開放40年后,今天我們實現了小平同志當年的預言,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十九大報告指出“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指出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地位
從改革開放到國家富強的路我們走了40年,未來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論和風沐雨還是大浪滔天,只要我國有永葆本色的中國共產黨這樣一支堅強的領導集體作為中流砥柱,我們就有擁有無窮的創造力,就有打不垮的民族脊梁。在歷史上中國獨具特色、實事求是的政治經濟學相伴始終,它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在指導中國經濟發展大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習近平總書記非常強調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拓展了新的實現路徑,同時,新發展理念對西方主流經濟學也是重大的突破。西方的經濟學重視增長而忽視發展。發展和增長是不同的概念,發展強調的是最優的增長、有質量的增長、結構性優化的增長。因此,新發展理念是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更為公平的增長。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發展找到新的突破口,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找到了一條新路。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人們打開了思想的天窗,打破了思維局限,重新審視當下中國和全球經濟。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擼起袖子加油干,想要爭做這個新時代的領跑者,誰也不想成為落后者。
參考文獻:
[1]蘇格蘭啟蒙運動與青年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J]. 臧峰宇. 天津社會科學. 2014(02)
[2]馬克思正義思想的三重意蘊[J]. 李佃來. 中國社會科學. 2014(03)
作者簡介:
薛偉東,女,1988年7月—,遼寧省朝陽市人,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實踐、中國市場經濟、地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