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瑩
摘要: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不斷提升,其對代表城市形象的公共藝術也有了新層次的高要求。其表現手法愈發多樣,主題跟隨時代潮流變得寬泛自由。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交互式的新體驗則賦予了公共藝術更多的魅力與生命力。然而,近年來的公共藝術卻逐漸朝著千篇一律或標新立異的兩個極端方向發展,缺乏與城市文化相呼應的作品內涵,是公共藝術發展至今的普遍現象。
關鍵詞:公共藝術;城市文化;內在聯系;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009-01
一、公共藝術的本質
公共藝術不單單是一門藝術,更多的它是一種以藝術創作為手法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與城市文化,城市發展和公眾有著密切的關系。公共藝術強調以藝術應該作為一個紐帶,來聯結城市文化與環境的各個部分,使城市文化不斷生長。存在于城市這個特定的空間的公共藝術應該與一個城市的文化精神內涵具備潛在的內在聯系,它可以體現一個地區人民的特色生活方式,或是展現地區城市的獨特風貌。它以一種文化性的美學審美方式和創作方式,去詮釋和架構一個城市舊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新的城市文化發展理念。公共藝術的誕生提升了城市的生活環境品質,打造城市的美學意象,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被群眾所認可并能共享的公共空間。
二、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關系
1.傳達城市居民共同的審美觀念和價值目標。一個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不應該只具有單一的裝飾空間作用,隨時代發展,公共藝術應該走出它的簡單的功能限定,關注普遍居民的文化精神和公共意志,樹立城市居民的高雅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一個良好公共環境的營造,對生活在這個環境的人們會產生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公眾在此影響下會形成的相應的精神文化意向,建筑理論家克里斯汀·諾伯格·舒爾茨認為: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所創造的空間具有不同的特質,它創造出的空間氛圍和孕育的文化會反作用于人。
2.傳達人性化的人文關懷。公共藝術中最重要的特質是公共性。公共藝術是由居民廣泛參與的并反映社會群體利益與意志的藝術方式,因此,其文化利益的受眾者是人民大眾。公共藝術與城市居民生活環境相交融,為居民提供一個活動休閑的場所,所以在公共藝術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對人的關懷與尊重,并且滿足居民的生活,精神,文化需求。如同在城市公共場所設計上,要以人為中心,充分考慮人的行為心理和感官體驗,以舒服宜人的尺度去構筑公共藝術空間。
3.彰顯城市文化脈絡與氣質。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是其最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它飽經歲月的洗禮與時代的沿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根源。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無論是建筑還是主題景觀環境,或是任意公共藝術裝置的創意靈感來源,都反映著一座城市的文化積淀與內涵,締造著一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和精神特性。在此基礎上,好的公共藝術作品還應該展現出其強烈的美學感染力和藝術自由表現力。例如在齊魯大地,孔圣之鄉,儒家文化歷史積淀深厚,因而此地的公共藝術設計則應該注重這個方面。而地處雪域高原的西藏,濃重的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是其首要考慮的因素。
三、不同城市的公共藝術案例分析
通過兩個的優秀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案例,我們將分析其公共藝術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完美的貼合整個城市文化的發展,在維持大體城市文化氛圍的基礎上,將新與舊合理的融合,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氣質。
1.德國魯爾區。歷史上的魯爾區是著名的鋼鐵煤炭工業區,有“德國工業心臟”之稱。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衰敗以后,政府開始對其進行環境治理與景觀改造,并提出魯爾區復興改造計劃。魯爾區摒棄了景觀自然化,而創新的提出“地域化”,即在景觀改造中,保留魯爾區的地區特色。在改造的多個工業文化園區內,設計師創意的保留了廢棄工廠,應用了大量廢舊鋼鐵設備,如鐵軌,管道,高爐等,賦予它們新的功能,讓身處這個環境的人觀賞工業時代的景觀內容并與其產生互動,使之感受到魯爾區的深厚工業文化歷史積淀和精神意蘊,這也是對百年工業老區精神的歷史延續。
2.成都遠洋太古里。位于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太古里街區在開發前,有著數條沿革數百年的歷史街巷與脈絡,并緊鄰千年古剎——大慈寺。成都自然人文環境優美獨特,是個休閑感十足的城市。設計師認為城市之道需要把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與這個地區的歷史人文相結合,去營造一個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在這片歷史保護街區之中,設計師將川西民居特色的建筑元素打散重構,將新舊建筑有機融合,并根據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特點,把“快耍慢活”的主題街區劃分成各具特色的“快里”和“慢里,將城市文化很好的融入公共空間設計,打造出一個別具一格的城市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