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秋 孫云珂 婁瑋
摘要:佐佐木葉二是日本當代著名景觀設計大師,他運用豐富的創作元素與新穎的手法配合現代化的材料與技術賦予了園林更多的變化和無窮的擴展空間,形成獨具日本特色的新和風景觀,他從藝術、技術、生態、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將日本景觀設計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詞:佐佐木葉二;日本現代景觀;新和風主義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046-01
一、佐佐木葉二簡介
佐佐木葉二是日本當代三大景觀設計師之一,他出生于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傳統日本家庭,1971年從神戶大學畢業后又在大阪府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由于上學期間深受加勒特艾克寶的藝術景觀設計的影響,他于1987年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的伯克利大學繼續深造。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值“新藝術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佐佐木葉二作為哈佛大學的客座研究員跟隨彼得·沃克學習其極簡主義的設計風格并大受脾益。在此期間,他在大阪成立了“鳳”環境咨詢設計研究所,這段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也為他以后的景觀設計之路做出了良好的鋪墊。
二、佐佐木葉二的設計手法
1.對空間進行二次創造。景觀設計是在三維空間中進行的地形改造、建筑營造以及筑山疊石的過程。對于空間的有效利用和創造性思維是景觀設計的主攻方向。在佐佐木葉二的作品中我們能深切的感受到他對于空間的有效利用和二次創作。
2.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對于“人與自然共生”這一理念自景觀學說出現之時就有學者提出,只在極少數大師的作品中能得以體現,大多數的景觀作品都將這一理念表面化。佐佐木葉二的作品中運用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感覺等接觸方式,這些為使用者所想、所做的設計更加突出了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他成功躋身著名設計師行列的“法寶”之一。
3.追求人性化設計。對于人性化設計的理解,佐佐木葉二也獨樹一幟。他的小型設計中有大量的為使用者創造的個人空間,以使用者的使用作為設計的基礎。這與單純的為老人、兒童設計的專類活動場地有本質的區別。換句話說,就是“利用空間創造空間”,人們可以在這樣的一個空間中,通過嗅覺、視覺、聽覺的變換真正的感受到每一個景觀要素的作用。
三、作品分析
1.琦玉新都心櫸樹廣場。本案位于日本的琦玉縣琦玉市,設計初衷是為了緩解首都行政區的壓力并承擔“城市衛星城”的作用。方案是在占地1公頃人造地面上制作大量的6m*6m的方格并栽植了將近220顆櫸樹,形成了獨特的“空中深林”。將自然的植物穿插于硬質鋪裝的城市廣場中,雖然是景觀設計但并不突出景觀存在的必要性,卻又將大量的建筑掩映于綠色的海洋,使人們不能直觀的看到建筑的存在。地面硬質鋪裝“經緯分明”,體現日本人的循規蹈矩和他們模塊化的思維模式。在設計中采用了各種各樣的上下動線,將功能性與視覺性有效結合,這與以往的將人工地基作為大地式的裝飾手法有所不同。同時在地面的設計中把櫸樹用6m*6m的方格均勻布置在廣場上,并把6作為整個設計的一個模數,廣場內的建筑物也是以這樣的模數進行整體規劃。同時又把建筑的外觀罩上了條紋狀的玻璃,通過玻璃透明的質感和反射的光線,確保了對于人們熱鬧的活動、植物四級的變幻、廣場寬闊空間的表現。
2.NTT武藏野研究中心。NTT武藏野研究中心作為一個展示學術成果、舉行學術會議的交流場所,是為研究人員和來往交流人員提供舒適的環境和激發研究人員創造熱情的“精神領地”。佐佐木葉二在設計初始就經常往來于高層建筑的頂樓和入口廣場的正門處,通過觀察發現整個設計的幾個絕佳視角。為了緩解研究所呆板的學術氛圍,同時考慮到不可能人人都有閑暇時間仿佛逛公園般的流連于園區中,因此在設計中從高低兩個視角的觀察入手,使研究人員們可以在高層建筑中俯瞰園內的美景,他將規劃伊始的幾顆古樹和櫻花保留,同時又把原有的凌亂的水面重新進行劃分與組合,利用幾何學的構圖原理,把水面與草坪分割撐同等大小的方格狀形式,使得綠地與水面交相呼應仿佛鋪在大地上的地毯。在內部空間的設計中蘊含了大量的日本傳統園林文化的處理手法,讓人可以從中找到傳統與現代的連接點,意欲傳達給世人的就是“科學是嚴謹的,但是科學家的內心是跳躍的”。同時也降低了建筑與景觀之間的違和感,又將其獨特的“新和風主義景觀念”應用其中,也許這就是作品能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四、結語
佐佐木葉二的“新和風”景觀思想也為我國的景觀設計之路打開了新的大門。任何東西并不是盲目的將所謂新型的、現代化的東西照抄照搬過來就一定是符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的。要從自身的區域文化特色、歷史文脈傳承中發現創作的著眼點,讓隱形價值變成展示城市文化的“地標”。任何的景觀設計都應該符合本國、本地區的特色,并結合現代化的設計理念等才能更好地設計出新型的景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