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摘要:對于中國院線電影來說,許鞍華導演,李檣編劇的《黃金時代》在電影本體的敘述模式上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同時也是一部充滿了人文探索精神的影片。該片主要講述了民國女作家蕭紅傳奇而又短暫的一生。她的反抗與順從,她的堅強與柔弱,她的生存與愛情,她的文學與生活。許鞍華以她一貫的女性細膩塑造了蕭紅飽滿的藝術形象,用她自己的視角講述了蕭紅這個獨特的存在。在長達近三個小時的影片中包含了對主人公的情感以及時代的反思,她客觀化不帶曖昧立場的敘事,試圖給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蕭紅,和一個屬于民國時期文藝大咖們的黃金時代!
關鍵詞:《黃金時代》;蕭紅;人文精神;藝術創(chuàng)作;女性意識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077-03
一、關于蕭紅
捷克詩人赫魯伯說:“生活是首要的,文學是次要的”,然而對于作家蕭紅來說,文學和生活是分不開的。不管是作為“生活者”蕭紅還是“寫作者”蕭紅是一體的。
她始終在生活與寫作的束縛與自由間掙扎。蕭紅在寫作意識上是“打開”的,她不留情面的鞭笞著她筆下“他們”,可是她又同情他們:她給我們看,屈服于傳統(tǒng)的人多么的愚蠢而固執(zhí),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但是生活中的蕭紅,卻被對悲劇命運的呈現(xiàn)不斷地拖拽到一個封閉的空間,只有寫作才是她的行動力,成為她背離傳統(tǒng)走向自我的無意識建構。
(一)散落在殘酷人間的愛與被愛
有時候,麻木倒是一種安逸,清醒卻是一種折磨。而蕭紅的一生太過清醒了!影片中,祖父摸著小蕭紅的頭說“快快長大吧,長大了,長大了就好了”。可是長大了是長大了,好卻沒有好。
在中國文學史上,蕭紅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呼蘭城到哈爾濱,到北京、青島、上海、武漢、重慶、香港,從一個文人那里到另外一個文人,從戰(zhàn)區(qū)到后方,從喜悅到災難,蕭紅的人生經(jīng)歷讓人嘆惋。然而這一切,是她自主選擇的結果,是一種覺醒了女性意識。
生命對于女性的殘忍是暗藏于平靜之中的。正像蕭紅在《呼蘭河傳》中表述的那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huán)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至于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蕭紅在未被善待的生活里,在愛與被愛的主被動選擇中,和影片的呈現(xiàn)方式一樣,采取了一種疏離的態(tài)度。她詩意,散漫而隨意的凝視著她小說及現(xiàn)實里的世界,在生活中書寫著,同時也在書寫中生活著。她沒有民國“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光輝精神,有的多的是逆來順受的安之若素,將散落在殘酷人間的愛與被愛融進了生命里。于此而言,她的生命歷程比她的小說更具有可看性,展現(xiàn)的社會畫面更廣闊。
(二)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感性,柔軟始終是女性的代名詞。而女性是個被禁錮的群體。
蕭紅的心太過柔軟了,致使她始終處在一個分裂的狀態(tài)。一方面,她的事業(yè)高于絕大多數(shù)人,早慧讓她過早地領悟了人世間的齷齪和灰暗;但同時,她也保有生命本初的愛與激情。另一方面,她的生活低于大部分人,她身不由己,為旁人左右著自己的情緒,矛盾使得蕭紅有了無限的悲憫和廣闊的深度。
民國是個混亂的時期,顛沛流離是常態(tài),兵荒馬亂也隨行。
蕭紅不甘心她作為女性的身份,她自私地凝視著她的命運。寫作是她對抗命運和“第一性”的武器。作為一個毅然決然與傳統(tǒng)割裂走向自我的女人,她的視域是狹窄的:她想要表達的僅僅是文學的本質(zhì),忘卻了像“丁玲”所描述的“偉大的事業(yè)”。愛恨的糾葛耗損著她,現(xiàn)實和教條捆綁著她,在荊棘密布的路上,她用盡了原始的生命力不管不顧,傾其所有,維護著生的自由和愛的尊嚴。
對于蕭紅來說,有光的地方就有自由。不被厚待的環(huán)境,不被理解的蕭紅孤立無援四處碰壁,但她仍向往藍天碧水,盡管羽翼上盡是哀愁!
會好嗎?生活中的慰藉也就來自于希望中吧,平平靜靜地在殘酷中活著,這是蕭紅理解的人生。因為她所有的留戀都來自于溫暖的愛,而靈魂深處的孤獨也來自于愛而不得。也許靠著這口氣沉默以待的活著,才是她對于命運最大的示威吧!
二、先鋒的皈依
新浪潮電影代表影人許鞍華,在《黃金時代》的創(chuàng)作形式上可謂是一次大膽的探索。她的《黃金時代》觸及電影本體敘事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對于傳統(tǒng)敘事模式的反叛。但是在表意再現(xiàn)的心靈深度上,卻是一種超越世俗圖景的獨立審美和對于人的本真精神向度的追問與重塑。形式與表意看似背離,但內(nèi)在機理上卻有著現(xiàn)代主義的深度中心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平面性并行發(fā)展的巧妙統(tǒng)一。
許鞍華說,那是一個比現(xiàn)在更為理想的精神時代,于蕭紅及其同時代的文青而言“無論反抗還是依附都是認真的,義無反顧,從不退縮,也不斤斤計較!開放和傳統(tǒng)都懸在一個很好的平衡上”。而針對信仰、意義危機,物質(zhì)富足但精神深度自我解體而苦悶的當代,也許這就是許鞍華想講《黃金時代》的原因?
(一)人文關懷——深度空間的爭取,精神世界的皈依
對于生存的關注是文學研究的深度鏈條,而真正的智慧則出現(xiàn)在人與人的、人與世界的、人與終極意義的關系之中。
無疑,許鞍華導演是個極具人文主義精神的電影人。她的《黃金時代》呈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女作家蕭紅顛沛流離的一生和復雜多變的愛情經(jīng)歷。筆者在她的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電影中看到不僅有蕭紅,反映出更多的是一代人的時代精神——疑問、反抗和忠誠。
呈現(xiàn)還原最真實的蕭紅,這是導演的癡心建構。從影片開篇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種真實性判斷權的主動移交。湯唯面對鏡頭,自述蕭紅的名字,生卒年,“享年31歲”,且不論受眾感受,在黑白視覺的出戲中,新穎的主動性出擊讓觀眾感受到的是一種強大的生命意志。蕭紅與蕭軍、端木蕻良的關系也是重要的感情線,《黃金時代》再現(xiàn)著影片中人物的感情糾葛,卻少提及他們的作品,在題材的處理上關注的還是人本身,在時代與情感的交錯中呈現(xiàn)的是一代人的反抗。
《黃金時代》忠實地記錄著個體或者群體在那個時代之中的行為和命運,始終將人作為關注的焦點,著重強調(diào)著個體的情感抒發(fā)。回顧電影中的人物,哪一個不是將自我與時代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呢?
作為《黃金時代》的點題人——蕭紅,影片給予了大部分的鏡頭:母親早逝、父親冷漠、私奔被棄、未婚夫出走、愛人背叛、顛沛流離、棄子送人、戰(zhàn)亂重病、客死異鄉(xiāng),蕭紅一生身世慘苦,命途多舛。導演試圖帶著觀影人近距離走進蕭紅,關照蕭紅,感受蕭紅的復雜內(nèi)心情感,并試圖還原一個孤苦凄悲同時又個性頑強、富有銳氣才華的蕭紅。
電影除了關注蕭紅的個人命運外,同時還塑造了一大群文人影像并將其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在她的生命中,遇到了很多給予她刻骨銘心愛情和真摯深厚情誼的文人志士:蕭軍、端木葓良、駱賓基、魯迅、許廣平、丁玲、胡風、梅志、聶柑弩、舒群、羅烽、白朗等等,由于他們的加入使得她生命的寬度由此延展!
除卻涉及時代的更迭和性別的敏感不公,命運的撲朔迷離之外,《黃金時代》里也有導演許鞍華對于愛和自由的追尋,有她對于苦難藝術最深沉的熱愛!編劇李檣也曾說過她的初衷也不是簡單的還原一個眾所眾知的蕭紅,而是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人和人,人與時代,人與自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重新解構,建構歷史和人物,“透過人的精神觸摸歷史和本質(zhì)深處”。導演和編劇對于藝術的執(zhí)著精神令人感動和敬佩。
《黃金時代》不僅彰顯了深刻的電影人文精神,同時還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女作家、一群人和一個時代!
(二)大膽先鋒的敘事嘗試——反思、創(chuàng)新和超越
從《黃金時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上來講,是大膽的。從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上來看,這部電影的嘗試是背離經(jīng)典的:敘事整體的闕如,敘事鏡頭的匱乏感帶來的整體性失焦,游離在“講故事”的記錄片之外,而商業(yè)元素的啟用也是單一而匱乏的,在一些影評人的世界里它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
但是從藝術創(chuàng)新的角度上來說,《黃金時代》無疑是一部優(yōu)質(zhì)的電影。因為在內(nèi)在動機和完整性上來看《黃金時代》是完美的。這種完美來自于“反叛者”蕭紅個人的先鋒性和局限性,來自于表意的詩意和形式感的追求,來自于導演和編劇在電影“多義性”上的不斷追求,更來自于導演對于女性命運、性別意識的深層思考,《黃金時代》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開放和想象的心靈世界。
1.視點:多視點切入,碎片化的敘事
平鋪直敘才是電影應該有的樣子?
電影就該講好一個故事?講故事就應該是“直線式”的,“情節(jié)”曲折的,“視點無縫轉(zhuǎn)換”的和“表意”主觀透明的?
許鞍華帶著她的《黃金時代》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部不一樣的藝術片。
導演及編劇的文藝情懷、精神追求、歷史性質(zhì)感注定了它大寫的特立獨行。而民國,一個詩化的年代,一群在時代和命運的風雨中斗爭的熱血青年,也是背離傳統(tǒng)的,紛繁復雜的。就是這樣的時代的矛盾和斗爭的沖突感貫穿于蕭紅及其同伴的生存現(xiàn)狀中。
基于這樣宏大的主題和時代背景,單一視點、直線式的切入、按部就班的敘事結構已不能支撐起導演和編劇的“希冀”,它需要的是一種新的表現(xiàn)手法去呈現(xiàn)蓬勃的那時那刻,熱氣騰騰的自由和那代人頑強、厚實和豐富的生命力。導演對于《黃金時代》的建構最終的選擇暗含了波德維爾藝術電影的多重視點敘述模式,采用散點式直接切入手法。
觀影中令人映像深刻的莫過于影片中眾多的人物,走馬燈似地向熒幕前的觀眾做“口述史”。影片一開頭,湯唯的扮演者蕭紅坐在鏡頭前,將自己的生卒年和簡要生平用一兩句話進行了概括,仿佛一本長篇傳記的開頭。影片中,有大量的多重人物敘述角度,包括聶紺弩、白朗、羅烽等眾多蕭紅、蕭軍的友人。許鞍華將蕭紅身邊的朋友、親人作為蕭紅一生的客觀敘述主體。
《黃金時代》的視點有三種:
第一種視點是全知視點,影視雖然涉及人物眾多,但是在主要還是圍繞蕭紅和她的男人們展開的,編劇采用了詩意的語言和情緒,刻意淡化了矛盾和沖突,用溫柔和細膩的筆觸,將充沛的人性情感和簡單、溫和的情緒相結合,帶著女性長輩的關懷和真誠,圍繞蕭紅的一生,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渴望愛和自由的女性。
第二種是蕭紅的視點,從影片一開始,蕭紅就像是全知全能可以的主觀自己生死的先知,這種主觀性是建構在作者回憶性質(zhì)的視點所產(chǎn)生的傳記色彩。
第三種視點是圍繞在蕭紅身邊的民國文人的視點,這種視點建構起了一種相對來說較為客觀的蕭紅。由于這部影片的復雜性,多重視點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更為豐富的蕭紅。
2.“間離”布萊希特式的陌生化敘事
與古典敘述模式無縫轉(zhuǎn)換相比較,《黃金時代》采用較多的是一種“間離”布萊希特式的陌生化觀感,這是導演許鞍華最大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影片大量使用地使用了人物旁白、獨白和對白,它們或者交代故事,或者推動劇情的發(fā)展;或者補充信息,展現(xiàn)同時代人對于蕭紅的評價,從而成為影片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當《黃金時代》里的人物面對鏡頭說話時,觀影者與影片中的人物直面相向,這是打破了傳統(tǒng)觀影模式的。無疑,觀眾是尷尬的,無法入戲的疏離感會讓習慣了古典敘述模式的觀影人非常不適,而正是這種強烈的觀影心理沖擊也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人們渴望對話和交流的心理行為,這是導演對于民國文人的了解以及對于民國文學的基本觀念的認知與把握。同時,這樣的呈現(xiàn)方式雖有些“突兀”,但卻是客觀,史料性地將那個時代較為完備的帶給我們。
這樣一個碎片化、片段化的表現(xiàn)手法沒有像一般人物傳記那樣講述一個邏輯清晰、敘事連貫、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采用了蕭紅的自述、蕭紅的作品、蕭紅的朋友們的講述以及一些片段的情節(jié)連綴而成。而間離是希望主觀和客觀能夠相互平衡、交融,是為了讓觀眾能夠暫停下來思考一下。回味蕭紅的心靈和情感世界,思考當下國人的精神追求和時代劇變。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新是超越時空局限的,它不是單純的技術構建,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更好的內(nèi)容表達與情感呈現(xiàn),帶給觀影者更多的是行進中的思考與感悟!
三、結語
綜上所述,《黃金時代》不愧是一部極具人文主義思想的優(yōu)質(zhì)電影。影片所呈現(xiàn)的時代對于現(xiàn)在盡管有些“不合時宜”,但對于人文精神“缺鈣”和藝術創(chuàng)新“缺失”的今天,就來的恰如其時了!許鞍華從人性的角度探討了蕭紅的個體命運,從人文主義角度講述了一個時代的文青的生活狀況。他們對于人性自主性的渴望,執(zhí)著于理想,敢于為之奮斗和犧牲;他們追求愛情,尋找理想的愛情世界,即使遍體鱗傷,也不會失去本心。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從文學的角度來看,許鞍華的電影創(chuàng)作對當下中國文藝有著特殊的意義和貢獻。
反觀現(xiàn)實,從民國至當代,盡管性別平等的推進顯而易見,但是這個世界本質(zhì)上大多數(shù)領域的話語權依舊牢牢的控制在男性手里。在民國有不囿于環(huán)境勇于抗爭的蕭紅,在這個時代也有看似摩登實則內(nèi)有妥協(xié)的家庭主婦。在這一點上,許鞍華導演堅持用女性主義的視角來詮釋真正的性別平等,站在生命的高度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立場,這樣的《黃金時代》難道不令人尊重與敬仰嗎?
《黃金時代》不僅是屬于蕭紅的黃金時代,也是導演編劇的黃金時代。孤獨面對世界時的不屈服和堅韌,足以讓許鞍華和蕭紅在這個“黃金時代”相遇。但同時它也是屬于你我的《黃金時代》,它帶領著我們走向自由和愛那個更廣闊的天地。最后,筆者希望此類電影能在商業(yè)電影的藩籬中走得更遠些,能帶給更多人思考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