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你的一天是怎么度過的?
早晨一睜眼,你打開手機看看當天的天氣選擇出行的衣物。智能音響收到語音指令后播放了一曲你最愛的古典樂。吃完外賣平臺送來的早餐后,你走進地鐵,通過APP刷卡進站,安檢系統提示一切正常。一到單位,快遞員送達了你10點會議需要的文件……
可能你沒有在意,但你的日常生活分分秒秒都離不開企業級公司提供的服務,正是有了它們在幕后提供的存儲系統、云計算以及計算能力,與人工智能公司合作,保證這一切智慧地正常運行。
當所有產品變得智能和互聯互通后,企業對計算能力從沒有這么渴望,對企業級產品的需求也從未有這么迫切。市場調研公司近期發布的企業級市場數據就反映了這個現象。
IDC的季度報告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企業存儲系統市場廠商收入同比增長21.3%,達132億美元,總出貨容量同比增長70.7%,達111.8EB(艾字節);全球服務器市場供應商收入為225億美元,同比增長43.7%,出貨量290萬臺,同比增長20.5%,這是全球服務器市場連續第四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
企業早已看到了這一趨勢。
“現在的聯想集團不是PC(個人電腦)單一業務支撐,我們未來更多的增長是在數據中心業務,以及基于我們PC、手機業務來發展的IoT智能物聯網等新的業務上。”9月中旬,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在“聯想Transform大會”上這樣總結對聯想未來的規劃。
市場發生變化時,所有企業都需因勢進行調整。比如,聯想正極力讓世界看到它PC之外的努力;英特爾再也不單純是一家芯片公司;也沒人會再定義微軟是一個軟件開發企業。不斷擴容的企業級市場正在帶給這些公司更大的“聯想”。
思辨
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數據如同這個時代的石油,海量終端帶來數據大幅增加,對存儲的需求隨之增長;人工智能為數據采集、分析和增值提供著全新的驅動力,也為整個物聯網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過去,服務器、存儲等企業級產品的客戶,主要是企業的傳統IT基礎設施。”楊元慶回憶,“有了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亞馬遜后,市場快速從傳統IT客戶向云計算、互聯網公司傾斜,這一類企業占到整個服務器市場、數據中心市場40%的份額,傳統IT市場逐漸萎縮。”
2014年,聯想斥資23億美元收購IBM x86服務器硬件及相關服務維護業務。此次收購是聯想進軍企業計算市場最重要的一步。交易過后,聯想占據全球14%的PC服務器市場份額,成為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服務器廠商。
借助x86服務器,聯想成為在全球企業級市場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不過,楊元慶坦言,云存儲、超融合以及基于閃存的存儲解決方案等新技術的興起,對傳統存儲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聯想并購的IBM業務當時只適應傳統IT客戶群體,尚未建立針對大規模數據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結構,隨著整個市場的下滑,公司業績不可避免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很快,楊元慶意識到市場的變化,迅速在新的市場方向重建競爭力。2016年,聯想宣布成立數據中心集團(以下簡稱“DCG”),業務包括下一代軟件定義存儲、企業級網絡產品和業務、最新高性能服務器和一系列增強的超融合解決方案等。
對于技術,楊元慶一向懷著敬畏之情。他堅持,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的創新將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他表示,聯想將通過DCG更加深入地推進下一代IT技術,加強其對規模為87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技術市場的進攻。
而為了加強新的競爭力,聯想近期和全球混合云數據管理企業NetApp達成多方位全球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還將在華成立合資公司,利用NetApp全閃存數據管理解決方案及聯想ThinkSystem基礎架構,聯合開發聯想品牌存儲產品,搶位企業級市場。
“目前,聯想的存儲產品線只能覆蓋15%的市場,通過此項與NetApp的合作,聯想存儲業務將覆蓋存整個儲市場90%以上的產品線,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楊元慶介紹,“存儲業務的持續投入將彌補聯想DCG的短板,保證下一年的增長。”
2018財年第一季度(2018年4月~2018年6月),聯想DCG實現創歷史紀錄的16.29億美元營收,增長了68%;數據中心業務的整體毛利潤率也較去年同期提升11個百分點。
IDC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聯想在全球服務器市場上取得了同比85.7%的增長速度,占據6.9%市場份額,位列第三;聯想在企業存儲系統上更是取得了同比132.8%的增長率,占3.0%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五。
過去幾個季度,聯想DCG業務雖然增長較快,但主要集中在服務器業務,存儲、數據管理等基數還非常低,所占市場份額也很小,不過這些業務的成長空間非常大。
“對聯想來說,存儲依然是個巨大的機會。”楊元慶表示,“通過融合和超融合技術所做出來的存儲產品,既可以滿足傳統企業的需要,又可以滿足云計算公司的需要。”
一直以來,數據中心市場是由服務器產品領銜,存儲、網絡等產品處于從屬地位。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的發展,數據存儲、分析壓力從計算端遷移到了存儲端;為了讓大數據有效高速傳輸,對網絡能力的要求也急劇提升。
由此,數據中心的業務模式發生根本轉變。計算、存儲、網絡在這個時代獲得同等重要的地位。隨著超融合等新一代產品的出現,三者有機整合與統一得以實現。與此同時,全球人工智能競賽延伸到各個領域,帶動企業級市場的繁榮。
早在20年前,聯想開始高性能計算的研發,聯想HPC(高性能計算)已成為DCG整體戰略中重要一環。如今,聯想將HPC與人工智能深度結合,借助HPC+人工智能的智能超算平臺LiCO及企業級大數據平臺LEAP,在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農業建設等領域持續深耕市場,幫助企業獲得“智慧化”業務成果。
事實上,聯想DCG業務不僅是聯想新的增長點,更承載著聯想向人工智能轉型的關鍵,也符合當下眾多傳統IT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從傳統的服務器、存儲等設備商到云計算IT基礎設施提供商,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
人類歷史上所經歷的三次工業革命都是由技術推動的,而以人工智能驅動的智慧化變革正在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將徹底改變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乃至整個社會。
IBM副總裁、IBM中國研究院院長、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沈曉衛認為,未來三到五年,人工智能將規模化進入企業,企業級人工智能全面興起,垂直領域人工智能的創新將越來越普及。
“談到人工智能,大家往往會談到數據、算法、計算力,其實另一個重要的要素是應用場景,即人工智能如何和行業結合,比如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在醫療領域,構建人工智能醫生助手;如何構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律師,幫助人類律師更好地理解法律條文及分析案件。如今這些應用場景已經逐漸成熟。”沈曉衛表示。
近一年時間,新一代存儲等企業級產品迅速增長的背后,其實是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及人工智能、和軟件定義基礎設施業務的增長。一場對市場思辨帶來的轉型在行業內部悄悄地萌芽。
楊元慶表示,聯想現在就是兩個轉型:智能化轉型、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
事實上,自1984年柳傳志帶頭拿著中科院投資的20萬元創立聯想開始,34年來這家公司在不斷根據市場而變:從最早做代理分銷,到1994年以自有品牌進入PC行業,到2004年收購IBM ThinkPad開始國際化,再到2014年收購IBM x86系統大舉進軍企業級市場。
“聯想希望成為智能化的實踐者和賦能者。”楊元慶這樣解釋聯想最新的轉型,“聯想要在把自己變得智能化的基礎上成為智能化賦能者,具備為客戶定制設計終端或物聯網IoT設備的能力,為客戶定制、規劃計算能力的能力。”
聯想有一門針對客戶的推廣課——《最佳實踐:成就一個新的“世界500強”》,這門課的宗旨是“實踐出真知”。聯想在市場上推廣的許多核心技術應用,聯想自身就是首個嘗鮮者。讓客戶變得智能化之前,聯想自身要實現智能化。
2018年年初,為聯想發布Lenovo Connect IoT物聯網服務,這項服務是聯想圍繞“三波戰略”打造的全球智能物聯云平臺服務,通過匯聚全球優質的連接及服務資源,致力于做透物聯網的行業化和場景化。
楊元慶表示,聯想全面進軍智能物聯網產業,爭取在這個領域再造一個聯想。在智能物聯網領域的全新服務產品,是聯想向智能化轉型的標志。聯想在中國的蜂窩連接數已突破1000萬,設備的蜂窩連接數在三年內要超過1億。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當最新的信息科技技術讓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迭代時,大家又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給曾經貼著賣PC、賣服務器“標簽”的企業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也給它們帶來了轉型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