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旋
摘要: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樂器種類繁多,二胡因其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有著極強的表現力,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弓弦樂器,在中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二胡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的不斷發展,演奏技法日趨豐富多樣。“運弓”作為二胡演奏過程中核心的技術環節,如何控制好力度,把握好音色,對演奏者而言,是一大難點。本文主要對二胡的運弓技術及訓練方法作一簡述。
關鍵詞:二胡;右手運弓;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137-01
一、前言
人們在欣賞二胡樂曲時,會對演奏者的音色進行評價,而影響其音色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右手運弓。二胡的發音原理是通過右手持弓,使弓毛在二胡琴弦上摩擦產生震動,從而發出聲音。右手運弓大致可分為長弓、快弓、頓弓、拋弓、跳弓等弓法,無論哪一種主要都是一個貼弦度和力度控制的問題。二胡曲風格多樣,無論是行云流水,還是激情奔放,運弓方法都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要做到放松而又流暢地傳遞力量。
二、良好的持弓方法
正確的持弓是熟練運弓的基礎,不理想的持弓會影響運弓的速度及音色。我們常用的是三點持弓法,弓子放平,拇指指腹按壓弓桿,形成一個向下的壓力,食指上側面拖住弓桿形成一個向上的壓力,這兩個壓力很好的握住琴桿,以能放松的最大限度保證了弓桿的位置,避免左右滑動,同時當弓桿“沉”在琴桶時,可以使右手的手腕、小臂和大臂獲得充分的解脫。第三個力點是在內外弦換弓時所用,拉內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向內(身體一側)施加壓力,使弓毛緊貼琴桿,音色洪亮扎實,中指及無名指可適當拱起使力點更為集中,避免出現聲音發飄發虛的情況;拉外弦時,中指及無名指的一關節向外頂住弓桿。我們常會發現一些同學在演奏時聲音像病人一樣發虛,發漂,就是因為忽略了第三力點。因此在長期練習時應多加注意。
三、正確的運弓方式
所謂“三分按弦,七分運弓”,此話不無道理。純凈的音色、優美的旋律以及樂曲的輕重緩急等情感變化,都需要靠運弓來完成。運弓的三個重要關節部位是肩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基本要領是以肩關節為軸,帶動大臂做前后左右的運動,然后大臂帶動小臂,肘關節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輔助大臂伸或屈,控制左右運弓的幅度,而后在將力傳至腕關節,由手腕先行,帶動五指的運動,來精密的控制換弦及運弓的力度和速度。
把握好運弓的方法后,運弓的基本要求也是重中之重。想把運弓練到流暢均勻、濃厚激烈而又能婉轉悠揚,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總體可概括為“平、直、穩、通、勻、沉、松”。(1)所謂“平”即弓子平,不要比琴桶高或者低,除了特殊情況外應貼住琴桶,弓毛自然地壓在琴桶上;(2)“直”即流暢如線,尤其在換弓時避免出現圓形畫圈形狀,會影響速度和音色。容易出現的問題在于:弓尖拉時,弓毛離琴桿越遠,而在弓根時,弓毛會過于往琴桿上靠,很多學習者由于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格,也沒有很在意這方面的問題,只要手臂一抬就會呈現出不直的傾向性,導致一弓中音色不統一。(3)“穩”即在保持運動中保持平衡同時保持節奏的穩定,此點在右手單獨練習時比較容易掌握,但加入左手后,可能會因為左手的忙碌而帶動右手的混亂,此處練習時應尤為注意,很多同學左右手配合時會出現略微偏差影響了整體的效果。(4)“通”、“勻”,即均勻,主要是針對著運弓的力度問題而言的,有時會發現一弓內聲音不均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肚子音”,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從慢長弓練習,首先做到“平”、“直”,然后食指和無名指推弓毛向內弦(或中指無名指一關節緊貼弓桿向外推),不要把力分散在琴桿上或在一弓中時緊時松,否則會引起聲音發澀同時不均勻。(5)“沉',主要是指拇指一關節和琴桿的壓力以及食指上側面和琴桿的壓力形成反作用力然后沉于琴桶。小提琴的運弓靠自重壓在弦上,但二胡是夾在兩根豎向的弦之間,同時壓于琴桶,此處的“沉”主要是壓在琴桶上的力。(6)“松”,顧名思義即放松,沒有絕對的放松,這種松主要是指除了自然下垂沉在弓毛上的力以外無多余外力。二胡發音要有彈性,弓毛與琴弦摩擦的每一毫米都要清楚和結實,比如很多初學者在初期會表現為右手握弓緊張且整條胳膊用來運弓,看似右臂用了很大的勁,但僅將力量鎖在握弓點上,運弓的力量卻沒有通暢地傳遞給琴弦,造成手指、手臂,以至身體的緊張和僵硬。
四、結語
要實現良好的音色,不僅需要學會正確的持弓、運弓方法,還應學會善謀全局,統籌安排,合理地安排好弓段和弓序。本文論述二胡運弓技巧僅涉及運弓時一些基本原則,不是全部,在實踐過程中,各種弓法是靈活多變的,主要根據樂曲的風格及情緒來選擇。良好的運弓和純凈的音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悉心揣摸和持之以恒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