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敏
摘要:在人類長久以來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在發展的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和需求不同,逐漸的有一些民風民俗被傳承下來,這也充分的體現了在曾經某個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而我國作為四大歷史古國之一,更是具有極為豐富的民風民俗,并通過在詩詞和民謠中的體現讓人們充分的了解了曾經某個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物質精神需求,從而讓人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民風民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141-01
一、引言
民風民俗具體來說,就是指人類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結合自身在和精神上的需求,不斷摸索、磨合而成的在某個時期最適合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逐漸的傳承到了至今就成為了所謂的民風民俗。在人們的生活中、傳統節日中、勞動中都存在著民俗,同時民俗也是伴隨著人的一生的,從出生到成年到結婚再到死亡,各種儀式都是民俗的體現,這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朋友的祝福和逝者的尊重等等。民俗不僅僅體現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同時也體現著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在我國民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
二、寫進詩詞中的民風民俗
中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完整的詩詞是由詞、韻、譜構成的。在我國流傳下來的詩詞中,《詩經》較為典型的詩詞,其通過風、雅、頌完美的向人們呈現了詩詞的詞、韻、譜。那些本身具有樂譜的詩詞,當人們頌唱起來時通常會帶給人們身臨其境的感受,詩詞所要表達的意境不言而喻,仿佛自身穿越了千年來到了古時,那種精神上的共鳴很難通過語言來描述。在我國詩詞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不斷積累和發展的過程,詩詞中也不斷的向人們傳達天地人共存的理念。在古代的詩詞中對我國各種民俗都有極為常見體現,各種傳統節日、婚嫁禮儀等等在詩詞中都是極為常見的。比如當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守歲》這一詩詞,充分的表現了當時家家戶戶在冬春交際時進行守歲的幸福景象,而這一習俗也一直傳承到了現在。同時在漢代和隋唐時代的一些詩詞中都明顯的提到了“折柳”這一詞匯,在漢代其主要的表現的送別之情,也是當時長待背景下形成的獨特的送別禮儀,而隨著朝代的更替,不便的還是對分別友人的不舍和留戀,到了隋唐時期,“折柳”這一詞匯在詩詞中所表現更多的是離別之情,更代表著送別友人核對遠方親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折柳”這一民俗在詩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同時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纏繞的柳枝代表的不僅僅對有人親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時也是對將要遠行的親人朋友最美好的祝福和祈愿。比如李白所寫的《春夜洛城聞笛》中這樣寫道:“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充分的體現了當時作者對故鄉的清冽思念,同時也體現了“折柳”這一詞在當時人們心中所代表的重要的意義。
三、民曲民謠中的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在我國的民曲民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中國民曲民謠本身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而民歌通常所要表達的就是當時的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在物質以及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可以說民歌充分的體現了一個時期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背景的體現,一首好聽的民歌,通常會被百姓口口相傳,充分的表現了人們的民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主要原因。舉例來說,在舊時期勞動人民工作的過程中,他們會整齊有力的喊著一首民歌,這民歌給他們勞動力量的同時也是長久一來的習慣,這種行為被北方人稱為吆號子,被南方人稱作打號子。同時在少數民族的一些民歌中也表現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而唱民歌也逐漸成為這些少數民族向心上人表達自己愛意的方式。少數民族的青年那女們將心上人的名字作為山歌的名字,在“浪山”上唱著山歌好尋自己的心上人。壯族地區“三月三歌墟”,劉三姐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歌仙。藏族的雪頓節、采花節、傣族的潑水節等,都是以歌傳情、以歌定情。梁啟超說:“歌謠是不會做詩的人將自己一瞬間的情感,用極簡短、極自然的音節表現出來,并無意要將它流傳。因為這種天籟與人類好美性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謠,能人人傳唱,另千年不費。”以此可以看出,民區民謠充分的體現著在某個時期一個地區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體現人們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人們情感的宣泄口,在表達人們情感的同時,民曲民謠也充分的體現了當地的民俗,并將這種民俗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斷的傳承了下來。
四、結語
從上述分析可知,我國的民風民俗在詩詞和民曲民謠中都得到了廣泛的體現,同時詩詞和民謠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這些情感和民俗的表現形式也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