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經濟化和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在人才培養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地方高校為了尋求創新培養之路,也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逐漸探索和發展。在此形勢下,如何使教師具有國際化視野,走出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模式以達到中外合作辦學的要求,值得我們思考和探討。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之間文化與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教育國際化儼然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我國2003,2004年開始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也極大地規范和推動了中外合作辦學事業在我國的發展。
眾所周知,師資隊伍水平是教育質量的生命線,在合作辦學項目中,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和國際化理念層次直接影響中外辦學的建設和發展。在這種新形勢下,教師如何走出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模式,完成自身的國際化進程盡快接近并達到中外合作辦學的要求,是合作辦學項目中師資培養的需要。本文試以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為例,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教師國際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一、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現狀
在新形勢下,我國部分地方高校順應形勢,利用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學科特色,加大中外合作辦學力度。在根據自身特色專業進行合作辦學之余,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營造學校的國際化氛圍:選派教師出國深造,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選派重點學科的專業帶頭人到國外合作高校進行進修和交流;選派青年教師出國培訓、進修以及攻讀學位,提高青年教師的學術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積極舉辦和申辦國際學術型會議,邀請外國知名教授學者作報告會、學術研討會,長期聘請外國專家等。
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是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實施本科高等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49人,外籍教師73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5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75人。學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引進的外方應開設課程占全部課程的35%;引進的專業核心課程占全部專業核心課程的42%;外方教師擔任的專業核心課程門數占全部課程門數的35%。國際化,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和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學院培養專業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的卓越藝術人才和教育人才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與此同時,與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合作成立了“中俄生活中的音樂藝術國際協同創新研究中心”,“中俄教師教育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合作共建了“絲綢之路中俄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研究生院”。除此之外,舉辦國際性會議2次,邀請和接待來校交流與合作的外國代表團6批次,聘請長期外國專家1人,舉辦各類學術交流,報告會10余場次。第一批選派赴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的老師40余名。
二、地方高校合作辦學中教師國際化教育現狀和存在問題
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如何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中結合本校實際和地區現狀,開啟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國際化教育,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對于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來說,教師國際化培育模式進程中有以下幾項優勢:第一,新晉青年教師學歷層次普遍較高,青年教師國際化程度高。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學院實行青年教師學歷提升計劃,高校專任教師博士比例逐年提高,且多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水平較高,對新鮮事物的接受性強,有開拓創新精神,對新環境,和先進的教學模式的適應性強,在科研以及教學方面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第二,學校為了實現教育國際化也實施了一系列發展措施,建立了更合理,規范的人才引進制度和教師培養制度來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第三,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家留學基金委加大了公派留學的資助力度,并且將錄取比例逐年提高,并在地方高校中積極推進國家留學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師項目,為教師國際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雖然經過近些年的大力發展,地方高校教師的國際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地方高校在教師國際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第一,教師分布較分散。教師是高校授課的主體,教師管理和教學管理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來說,除了承擔外語教學的中方教師和外教隸屬于莫斯科藝術學院以外,承擔主要教學任務的教師還要承擔其他藝術學院的教學工作,這樣的分布方式就導致授課教師對國際化的理解有較大偏差,難以形成統一的思想體系和國際化教學理念。并且各個學院的人員在學歷,職稱,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上參差不齊,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導致教師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研討教學方法、制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過程難以實施;第二,教師工作職責區別較大。教學過程不僅僅需要專職教師,同時還需要教輔人員和管理人員協同完成。每一項任務都很艱巨,若不能明確分工,則會導致教學任務完成不好,教輔管理也漏洞百出。在地方高校合作辦學機構中,教師身兼三職的情況屢見不鮮,除了本身的教學任務,還要完成繁重的行政任務和翻譯任務,這在節省人力的同時,卻影響了教學效果,阻礙了教學的國際化進程;第三,專業教師外語水平總體不高。由于中方專業教師外語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內容的傳授。除此之外,由于中方教師和外教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語言障礙,不能借助于俄語或是英語進行交流和溝通,這就很不利于教學的國際化進程的發展。
三、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教師國際化培養策略
1. 加強教師國際化流動
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促進教師之間的國際交流。高校師資的國際雙向交流是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師資國際化培養的主要內容和形式。不僅僅要加大力度引進國外優秀師資隊伍,邀請國外知名學者來校訪問、授課、交流,推動學科建設發展,提高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培養國際化師資隊伍,同時也、要積極推出留學資助項目,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學習培訓、訪問、進修等,以輸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加強地方高校合作辦學項目中師資國際化培養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和國際會議,以提高自身的國際交流水平和學校的知名度。
2. 加強教師間的課外交流
要提高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就要積極組織外籍教師,中方教師以及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廣泛的語言和文化交流,在使得中方教師和學生更好地掌握外語之外,不僅使我方教師了解對方的風俗和文化,另外也使得外籍教師對中國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有明確的認識,也有利于外籍教師根據中國學生的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也可以在交流過程中加強中方教師和外籍教師之間的配合,在教學過程中互相補充,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 加強學術梯隊建設
教齡較長的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專業基礎扎實,但是對前沿的專業書籍和知識關注較少。青年教師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教學方式,但是教學經驗不足。因此,在每門課程的教師安排上,既需要學科帶頭人來保證學術梯隊的學術權威性,引導教學方向和提高學術梯隊的凝聚力,同時也需要對學術建設的國際化水平有著充分了解,熟悉學科前沿發展方向的學術人才,來積極引導學術梯隊參與或組織國際學術交流與項目合作,以提高學術梯隊的國際化水平。
4. 突出辦學特色
在合作辦學中,要準確把握自身的資源和優勢,分析地方高校在地域上的獨特性,在自身已有的教學基礎上,尋求一個有利于自身發展并且機制創新的合作項目。地方高校合作辦學特色是促進地方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和生命力,突出辦學特色,提高地方高校的國際影響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以辦學特色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促進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培養。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不斷發展,參與中外合作項目教學的教師人數也在迅速增加,而教師的國際化程度和水平也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和辦學的成敗。因此提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教師的國際化水平是關鍵,以此求得教學質量和辦學質量的提高,促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蘆碧波. 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本土教師國際化培養策略[J]計算機教育,2014(19)
[2]任峰.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政策實施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16.
[3]李聰. 地方高校教師國際化水平發展的研究[J]科教導刊,2015(12)上
[4]康立華. 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培養模式研究[D]陜西:西安工業大學,2014.
[5]張汀汀. 陜西省省屬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策略研究[D]陜西:西安工業大學,2015.
[6]韓軍. 地方院校青年教師國際化培養模式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5(6)
[7]孫瑞,張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問題的思考[J]學術論叢,2009(1)
此文章依托項目:2017年度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類育苗項目。
項目編號:17SKYM08。
項目名稱: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教師國際化培育模式研究—以渭南師范學院為例。
作者簡介:王雅瓊(1992.2—),女,漢族,籍貫:陜西渭南人,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助教,碩士學位,專業:俄語語言文學,研究方向:俄語國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