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30年我國將迎來人口老齡化高峰,如何解決好養老問題,滿足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已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大挑戰,社區養老以其獨特優勢成為眾多城市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途徑。作者通過走訪一線、收集資料等,就如何完善城鄉社區養老服務問題提出七項建議。
關鍵詞:城鄉社區;養老服務;對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
一是建立養老需求的評估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老年人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轉變,對各種養老服務需求也日益增多。老年人的需求不外乎日常照顧、醫療保健、心理疏導等幾個方面,但由于影響老年人養老意愿的因素有很多,不僅是有老年人自身的因素還有家庭環境等外部因素,不同老人對選擇養老方式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建立一套科學的評估體系將有助于服務供給方、購買方了解養老服務需求情況,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結構,更好的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例如,在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社區,老年人身體健康情況較差,對生活照料和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較大,社區應該著重在這方面加大投入,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和家政服務能力建設。而在老年人身體狀況較好且獨居者多的社區,老年人肯定對精神和人文關懷層面的需求比較大,這樣社區就應該調整服務結構,將心理疏導、文化娛樂、感情溝通作為服務的側重點。然而,建設覆蓋面廣且反應迅速的評估體系,需要各方參與,并形成從老人、社區、街道、到地方政府的反饋機制或渠道,更好的調配好各種養老服務資源,有效滿足老年人養老差異需求。
二是建立養老服務質量的監督機制。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養老機構的審批部門或監督部門,要嚴格準入條件,加強監督。也就是對不具備社區養老服務能力的相關方不給于許可,從源頭上遏制住社區養老服務質量低下的問題。監管部門應盡快引入養老服務質量考核機制,并以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滿意度作為服務質量的基本標準,將社區養老作為考核社區工作的重要指標,通過加大對社區養老監督力度,促進社區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另外,政府可以建立相應的激勵和懲戒機制,同時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監督作用,對社區養老工作做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給予表彰,對社區居民反映養老質量比較差的社區給予批評通報,引導和督促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方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二、構建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探索建立“公建民營”、“民辦公助”養老服務模式,根據每個社區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材施政。一是由政府投入、社區管理和營運,通過改造社區用房,提供社區老人養老服務;二是政府扶持、社區監管、企業營運型,社區與企業簽訂相關協議,共同提供服務;三是政府投入、單位社區聯手營運,將企事業單位的退休職工活動中心進行改造,為老人提供活動場所等;四是政府投入、社區監管、社工組織營運,引進專業社工,提供專業服務。
三、統籌規劃布局養老產業
一是統籌部署促進城鄉社區養老服務業發展工作,將老齡及養老事業發展單獨納入地方政府“十四五規劃”綱要。二是統籌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通過新建、改造、購買、項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引導城鄉養老服務設施、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警務室、衛生服務站、社區文化活動室、菜店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相對集中布局。
四、強化社區養老服務要素保障
一是增加土地供給。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優先安排和審批養老機構建設用地。按標準要求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積極解決社會辦養老機構“用地難”的問題。整合國有閑置資產,采取公辦民營方式,解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用地問題,實現資源整合。二是加強財政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適合我區實際的財政扶持政策,提高自有產權的建設補貼;對醫養融合性養老機構,按其內部設立醫療機構的不同,分類別制定以獎代補政策。三是提供稅收優惠,通過稅收政策措施激勵和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及知名企業資助民辦養老機構,將扣稅范圍不僅僅限定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四是提供信貸支持。鼓勵和引導銀行增加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將養老機構的改建項目(如設施設備改造、消防改造等)也納入信貸支持。
五、細化運營補貼和考核
一是分類分別給予建設補貼。改變政府單一投資模式,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按社區養老服務建設規模、服務功能分類分別給予不同的建設補貼。二是探索建立運營補貼制度。對民辦老年機構的入住率、滿意度、設施設備的完善度等內容進行考核,分類給予運營補貼。三是加強運營考核。按照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運營管理、生活服務、健康服務、社會工作、安全管理等五個方面量化考核指標。四是探索實施保險補貼。將養老機構綜合責任險范圍擴大到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降低經營風險。
六、提升服務管理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全面涵蓋社區養老服務標準化和管理體系,因地制宜指導社區開展養老服務工作。二是健全服務保障措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老人子女聯系制度等,作好規范意外事故的處置預案。三是細化數據整理,根據老人的基本信息、身體狀況、家庭情況、服務需求,運用大數據將數據分類整理。四是健全服務內容,構建日常生活照顧需求、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為主的服務內容。五是打造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大力支持居家養老服務中介評估機構的組建,積極引進第三方平臺對社區養老設施服務效果進行評估。六是提升居家社區醫養能力,依托我區智慧養老信息平臺,整合分布在醫院、養老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個人健康數據,建立老年人健康數據庫,為“醫養結合”護理服務提供信息支持。
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服務培訓機構,依托院校和養老機構建立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加快培養專業人才。二是提升護理員專業化水平,通過設置崗位津貼和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在養老機構從事養老服務的護理人員給予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三是積極培育社會服務組織,吸引社會工作專業隊伍,發揮義工和志愿者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社區養老服務。四是構建區、鎮(街)、機構分級培訓體系,完善專業人員保障和激勵政策措施,積極引導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不斷提高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的比例。
參考文獻:
[1]夏學妾.社區照顧的理論、政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王志理.中國家庭戶規模和結構狀況調查報告[R] 中國國情網, 2015年
[3]侯巖:《中國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報告》[J],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楊曉玲(1963—),女,漢族,重慶江津人,中共江津區委黨校教授,政治學專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哲學、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