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勇
摘要:“學習共同體”概念是“共同體”概念在教育領域的移植,本文從“學習共同體”下課堂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情境與教學活動等內容及影響因素入手;探討了“學習共同體”模式下課堂教學的教學決策、教學資源、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的四大系統構成,并提出課堂教學實施的基本流程;最后以《審計學》課程為例進行了“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具體實踐。
關鍵詞:課堂教學模式;學習共同體;審計學
一、“學習共同體”概念的產生及內涵
“學習共同體”概念是“共同體”概念在教育領域的移植。1995年博耶爾(Ernest L.Boyer)發表的《基礎學校:學習共同體》報告正式提出了“學習共同體”概念。他認為在有效的學校教育中首要的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校必須有共同的愿景,能夠彼此交流,人人平等,有規則紀律約束,關心照顧學生,氣氛快樂。
二、“學習共同體”下課堂教學設計的內容
1.教學目標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的選擇與確立是保證學習者之間能否進行順暢的交流與協作的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在設計時要充分考察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復雜性和可研究性,設置彈性目標,對目標進行多類別、多層次的分解,以達到引導學生發展、規范教學活動的目的。
2.教學情境
學校教育是一個特殊的社會活動情境,這就需要創設一種開放的、完成系統內部和外部之間對話與信息交流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情境。該情境具有導向性,直接影響共同體成員的活動方向,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的個體提供各類資源性條件,防止知識惰性化,促進學習目標全面的、創造性的完成。
3.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下“學習共同體”的主要成員是教師與學生,其教學關系平等,人人負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良好學習環境的責任。“學習共同體”知識的建構是在“自學階段、交流階段、探究階段、認同總結”的循環往復過程中,經過質疑、思索、討論、總結等一系列活動而完成的。
三、“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架構
基于“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學決策、教學資源、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四大系統組成(見圖1)。
教學決策系統主體是教師,教學資源系統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案的制定由教師確定,但在課堂教學安排和參考文獻的選擇,以及課后延續性活動(包括課后練習、討論思考等)的設計等方面學生有建議權。
教學資源系統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師主要負責資源框架的制定、基礎知識資源的制作,具體應用化的內容(比如參考文獻)可由學生收集或制作。
教學實施系統的主體是學生,教師需要對實施過程進行精細化管理,兼顧每位學生,解決各種“疑難雜癥”。
教學評價系統由多方參與。“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不再局限于學校,構建“師生家企”多元評價體系,家長、社會(企業)專家作為評價的第三方,可有效實現供給側(學校)和需求側(企業、家長、學生)的多方聯系、互通,有利于“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四、實施“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的路徑
通常,基于“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流程如圖2所示。
1.任務安排與角色分配
面對同一目標和共同的任務,共同體成員需明確自身的分工與角色,教師可以在對教學任務的宏觀把握和對學生特點了解的基礎上進行任務分配,也可由共同體成員之間自由選擇個體所承擔的任務。
2.教學情境創設
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容易受時間、空間、物理設施等條件的制約,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教學規模、信息資源和心理環境。信息資源是共同體成員交流與討論的基礎,而認知工具是認知主體與認知對象間的中介,對學習者的思維起著引導和梳理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3.課堂教學活動
課堂的教學活動應從學生主體出發,以教學目標為靶向,結合學生的基礎經驗和動機,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的余地和空間,可以通過游戲、練習、辯論等活動來體現學生不同的發展優勢。
4.課后延續性活動
教師與學生、專家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在課下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課堂的活動要與課后活動緊密結合、往復連結,保證學習活動處于一種健康、連續、動態的發展過程中。
5.學習成果展示
個體學習者通過學習所獲得的思維成果和能力上的提升以某種形式展現出來,如一種觀點、一種態度、一篇文章或一個PPT演示作品,既是對學習內容的一種總結,也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展現和對學習過程的重溫。
6.教學總結
課堂教學的總結是對整體課堂教學內容的回顧和歸納,面對學生豐富而零散的學習成果,教師應進行科學的歸納與梳理,深化課堂主題,為學生的后繼學習進行引導,同時也有助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學優化。
五、“學習共同體”下《審計學》課堂教學實踐
(一)課程簡介
課程名稱及內容:《審計學》
參與班級:會計學院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大學二年級學生
助學專家:審計系教師
(二)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會計學院注冊會計師專業本科二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會計學基礎知識,雖然沒有學習過審計,但審計工作是其未來就業主要方向,入學前應該對審計多少有所了解。而本課程是注冊會計師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關系到其未來工作,因此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愿意接受具有挑戰性和可研究性的課題。
教學任務:第一章審計導論
教學目標:通過本章學習,考生應該:
1.了解審計的基本概念、審計的基本分類;
2.了解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產生與發展及其與政府審計和內部審計的關系;
3.了解中國注冊會計師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重要歷史時間;
4.重點掌握影響審計目標的因素,審計一般目的內容、涵義。
(三)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任務
教師先播放幾段教學視頻,內容是讓學生對注冊會計師工作、為什么需要審計(作者自錄的《母親與貓》)等有一個基本認識。
視頻播放后,請學生發表感想,談談對注冊會計師的初步認識,或思考一些問題。如:母親與貓的行為是不是一種審計呢?誰是審計師?誰是被審計對象?誰是委托人?審計的目標是什么?審計的標準是什么?實施了哪些審計程序?收集到的審計證據是什么?形成審計意見或結論是什么?
2.課堂討論,促進思考
教師:通過觀看前面的視頻,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A.為什么需要委托審計師進行審計呢?
B.對審計師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C.……
教師和專家可以參與到小組討論之中,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并做歸納總結。
3.課下深化,擴大交流
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就本問題進一步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供學生們課下討論深化,擴大交流。如“為什么新中國從1949年成立到1979年改革開放前,中國一直沒有建立審計機制呢?”“憑什么相信審計師?”“審計師怎樣才能無愧于信息使用者的信任?”“對審計師而言,能力和品德何者更為重要?”
(1)學習小組課后討論。對于上述問題,各學習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任務分工,分別從事信息資料收集、篩選、加工剪輯、整合等工作,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并有“個人學習日志”,對自己的相關活動和收獲進行詳細記錄。
(2)學生與校外專家的網絡交流。在課程學習平臺的“討論交流”上,學生可以就上述問題向校外專家請教。當然,學生們也可以就涉及本課程內容的所有熱點與疑難問題向校外專家提問。如“審計的前沿問題”、“審計的人際關系問題”、“對審計師而言,能力和品德何者更為重要”等等。
(3)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師生課后交流問題主要表現為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知識的系統化安排,課后練習的理解,綜合案例思考等問題上。
在(2)、(3)過程中,教師可對涉及問題進行記錄和整理,以作為下次課堂總結內容的重要參考。
4.小組成果展示
各小組的討論結果可以以“小組代表發言”、“PPT演示”、“開展辯論賽”等形式,向其他小組成員展示,促進共同體間的相互學習。
5.教師總結
教師在參與學生討論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課下學生向專家和教師求教的問題等進行歸納,通過引導,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意識并發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改進的方法與措施,以利于學生更好的成長。
6.教學感悟
《審計學》是一門知識面廣,實踐性強,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多學科綜合課程,學習難度大。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存在使學生擺脫了單兵作戰的學習狀態,進入一種“學習場”,講分工,講合作,樹立團隊責任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與學生不斷地變換角色,如組織者、引導者、委托人,責任人,業務伙伴等。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建立使交流協作成為學習所必需的行為,而交流的需要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于教學問題的思考,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對知識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狀況。許多生成性的信息使學生更具成就感,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參考文獻:
[1]王淑蓮;金建生.教師協同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7,01
[2]潘洪建.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基本理念 [J].江蘇教育研究.2013,06
[3]屠錦紅.“學習共同體”:理論價值與實踐困境 [J].當代教育科學.2013,08
[4]彭明國.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下高校師生教學共同體建設[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7,10
本文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7教改立項重點課題(基于“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號:0069175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