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
摘要:二人轉是東北三省共有的藝術品種,屬于走唱類。初期稱蹦蹦、蓮花落、雙玩藝兒、對口唱、雙調(條)、邊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名為二人轉;也叫“東北地方戲”或簡稱“地方戲”。是在蓮花落的基礎上,吸收東北大秧歌、民歌、東北大鼓、對口相聲、什不閑、皮影戲、戲曲和雜技之長,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殊形態的藝術載體。素有“蓮花落打底,什不閑鑲邊”或“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之說。
關鍵詞:二人轉;唱功;形式美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145-01
二人轉是情節(敘事)藝術,無唱“說”無“趣”,無唱“扮”無“物”,無唱“舞”無“由”,無口昌‘‘絕”無“巧”。無唱不是戲,無唱沒有技。
一、二人轉的藝術形式
二人轉是具有濃郁的中國美學傳統和關東神韻的土香土色的民間藝術,它生于東北民間,創造者和觀賞者都是勞動人民。在二百余年的形成發展歷史中,始終植根于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之中,以其強烈的生活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粗獷、火爆、風趣、熱鬧的藝術風格及親切、質樸、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傳達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深為廣大觀眾所喜愛,成為久演不衰的地方劇種。
二人轉何以久演不衰?一是它的內容適合觀眾的審美心理,易于產生共鳴;二是它的表演形式靈活多變,四功一絕(唱、說、扮、舞、絕)渾然一體,各具特色,令人賞心悅目。
唱是二人轉交待故事、表達劇情、渲染氣氛、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無論是悲劇、喜劇,還是傳統戲、現代戲的敘事、抒情、描繪、說理,都要展示唱的功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唱功。
那么,二人轉的唱功有哪些要領呢?我覺得,可分為“字兒、句兒、味兒、板兒、腔兒、氣兒”六個方面。
二、二人轉的語言藝術特色
老藝人講:“吐字不清,讓人發懵。”不管是什么曲牌,演唱者都必須把字咬準了,既不能倒字,也不能模糊不清,更不能崩瓜掉字。尤其是在演唱“流水板”、“抱板”或“垛子句”、“羅嗦句”時,更要看演員的嘴皮子功夫如何了。一個好唱手,要把唱詞吐得字如珠璣,讓觀眾聽得聲聲入耳,字字牽心。
每句唱詞的語法結構都不盡相同,因此,演唱者必須分精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把握好詞句的輕重音。這樣,唱起來才能抑揚相間,頓挫有致,從容穩妥、自然流暢。
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養一方藝”。作為東北地方戲主體的二人轉,自有其獨特的風格韻味兒。這種韻味兒,便是古風、土貌、俗曲、野趣。再明白一點說,就是土香土色。有人說,二人轉是“莊稼戲”;確切地說,二人轉是產自東北這片黑土地上的“莊稼戲”。因此,二人轉的唱功必須保持它的“大米查子”味兒,“小蔥蘸大醬”味兒。這樣,才能對老百姓的口味兒。
三、二人轉的唱腔藝術特色
二人轉是曲聯體的音樂結構,它的演唱節奏,全靠竹板兒調解。所以,演唱者必須做到心中有節拍,句句“叼”板頭兒,無論是頂板兒唱還是過板兒唱,都要有板有眼,不搶不拖。
二人轉的唱腔非常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說。其實,二人轉的唱腔曲牌還遠遠不止此數,光常用的就有十大主調和十大副調。這些唱腔,有的高亢豪放,有的激越雄壯,有的喜悅歡快,有的輕松委婉,有的深沉低回,有的悲愁蕩魄,能夠表現各種環境、氛圍、情感和不同的人物性格。但再好的唱腔,都要靠演員去表現。要達到唱腔圓潤,就必須勤學苦練。老藝人講,“嗓子像泉眼,越練越涌”。只有把嗓子練得音域寬、音色美、音階準,才能在演唱中運用自如。
二人轉藝訣中有“千人萬馬,就靠咱倆;千句萬句,全憑一口氣”的說法,可見氣口兒是二人轉唱功中的重要因素。要想唱好戲,首先要學會用氣,底氣不足,是多咱也唱不好的。作為一名好演員,必須掌握用氣技巧,底氣要托住丹田氣,演唱之前先運氣,演唱之中要托氣,氣要用盡偷換氣,用不著時儲備氣。這樣,才能保證字正腔圓、有板有味兒。以聲傳情、以情感人。聲情并茂,是二人轉演唱的最佳境界。
要以聲傳情,必須吃透劇情,按照劇中人物的身分、性格、思想感情走。只有內心真的和劇中人融為一體,聲音才能富于自然真切的感情色彩,加上形體表情的情感外化,從而產生藝術的感染力。
現在有些二人轉演員,尤其是民間藝人,把二人轉變成了說唱少,甚至很少有唱。即便唱,也不是唱故事,唱人物,而是唱“逗”,唱“鬧”,唱“耍”,幾乎把二人轉的藝術本質、本體的東西給糟踏了,這是一種不良的傾向。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二人轉是以唱見長的民間藝術。
四、結語
總之,二人轉是東北人民喜愛的鄉土藝術,關東人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為二人轉作家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天地,他們積極投身生活,觀察、體驗生活,悉心捕捉、擷取那些最能表現生活神采和時代風韻的火花,反復提煉,熔鑄于作品之中,通過導、表演的二度創作,展示于舞臺之上。這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劇種特色和地方特色,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趣的創作劇目,使觀眾在欣賞愉悅之中得到藝術的享受,受到教益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