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強國的建立,離不開海軍的發展壯大,海軍的強大發展離不開文化上的自信。作為海軍新生力量的海軍院校學員,應在實踐海洋強國戰略中,培養文化自信力,加強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教育。本文闡述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教育在海軍院校學員教育中的重大意義與價值以及如何加強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培養,并提出了實現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海洋強國;海洋文化;海洋意識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是“藍色經濟”的時代,世界各國都把謀求發展的眼光焦距在海洋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提出關于“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中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天,世界各海洋大國之間展開了作為綜合國力重要領域的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軍事競爭,而左右這種競爭格局和態勢、決定這種競爭發展方向的是世界各海洋大國的海洋思維、海洋意識、海洋觀念等海洋文化因素。海洋是國家安全防線,在海洋世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加強軍隊院校學員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教育,樹立文化自信,對于保衛中國的藍色國土,發展我國的海洋與海軍事業,建設海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海軍院校學員海洋文化素養的功能與價值
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都能夠影響著這種文化氛圍下作為主體的人的心理意識與行為方式。中國的海洋文化歷史淵遠,在海軍院校學員的成才教育過程中起到獨特的影響力。
(一)激發愛國思想,培養報國意識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海洋的重視,對所屬海域的歷史現狀的維護,對海洋權益的爭取,對海洋開發與利用的程度,都會直接影響著這個國家的強弱,民族的興衰。而圍繞海洋為背景的海洋文化,其核心職能就是將此種文化在培養文化主體的過程里,將其傳遞,繼承并發展下來,使其精神得以弘揚。中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里包含著豐富的海洋文化有待繼續開掘。通過對海洋文化的了解,不斷加深學員對海洋的了解達到敬畏海洋、建設海洋的思想境界,將國家海洋意識的發展看成個人的責任。通過對國家海權爭端的了解,能夠增強學員的愛國主義精神,用自身的言行維護中國的海權及維護國家利益和榮譽。同時也可激發他們投身建設國家海洋事業的信心,適應海洋時代的新要求,把關注國家海洋領土主權和安全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為國家海詳事業的發展和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做出貢獻。
(二)加強國情教育,培養民族復興意識
古往今來,重海則興、輕海則衰,幾乎成為一條顛撲不破的鐵律。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事實一再證明海洋與海防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讓學員了解中國的歷史事實,將"海防"“海權”觀等傳遞給學員,將中國領海周邊安全環境所面臨的現實情況和嚴峻形勢宣傳給學員,將“藍色國土”的重要價值意義傳遞給學員,有助于其樹立新海防觀,形成保衛海洋安全,寸海不能相讓的海防意識,從而強化軍校學員愛島、愛艦、愛海洋的理念,更好的履行海軍的任務和職責。
(三)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海洋意識
新時代提出了新的使命和任務,中國海軍走向深藍,執行多樣化的非軍事行動任務,需要培養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海洋文化史上,有諸多的值得贊嘆與驕傲的地方,通過對中國傳統的海洋文化的了解與深入學習,能夠增強學員們的文化自信力,對自身的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并對它的文化的生命力持堅定的信心,有了這樣的文化自信,為學員們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打下牢固的情感基礎。
二、海軍院校學員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培養的對策措施
(一)構建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教育“環境”,營造海洋文化氛圍
任何一種文化素養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環境氛圍去促成。培育海軍院校學員海洋文化素養,就需要營造海洋文的海洋文化特色,產生深深的感觀印象。以校園文化為依托,在其集體生活情景的環境里,發揮海洋文化的感染作用、引導作用、激勵作用。這無疑可以強化學生的海洋文化意識,觸發其海洋文化思維,有助于學生形成穩定的海洋文化素養心理基礎。
(二)擴展海洋文化課程內容,打造海洋文化教學體系
1.增設海洋文化相關課程
海軍院校教學課程安排中所開設的文化類課程,多數為全軍兵種通用的課程,而真正的與海洋相關,與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史相關的少之又少。要改變現有的海洋文化教育課程缺乏的現狀,就要增設一些涉海文化選修課程,使海軍院校學員不僅僅知軍史,更知海軍史;不僅掌握軍事海洋等專業課程,更對海洋文化產生較為深入全面的了解。
2.改革考核標準
軍隊院校教學考核指標中,考核的辦法多為閉卷考試的形式,以分數來一錘定音。為了強化海洋文化教學,培育學生優質的海洋文化素質,可以對一些課程的考核提出具體要求,使之體現海洋文化的教學特色,如對考核中的海洋文化內容比例提出一定要求,避免過分數量化、過分形式化、過分簡單化、評價主體淡化以及評價結果軟化等問題的出現。因此軍隊院校在教學考核以及學員成績考核中,在統一評判的前提下,提倡多元化。
(三)拓展海洋文化素養培養途徑,組織多樣的涉海實踐活動
1.在實踐中培養學員的海洋文化素養
學生涉海實踐是學習和鞏固海洋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其海洋文化意識,形成涉海文化能力的好方法。利用身邊資源,在實踐中培育學員的海洋文化素養。海軍院校學員在校學習期間有航海實習、出訪、參加涉海相關技能比賽以及與外軍交流等實踐活動機會,更有畢業論文撰寫等專業的理論學習。
2.利用新型媒介,形成海洋文化的傳播力
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型媒介的迅速發展,要求院校在培養學員,教育學員的過程里,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新興媒體這塊陣地,將學員海洋文化素質養成,海洋意識提升融入新興媒體,發揮新興媒體在宣傳海洋文化中的作用,用青年學員樂于接受的傳播方式呈現出來,如短視頻、H5頁面、動漫等的形式,增強海洋文化在學員中的吸引力,擴大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在學員中的傳播范圍,提升其影響力。
3.構建海洋文化數字博物館
數字博物館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立體顯示系統、互動娛樂技術、特種視效技術等,將現實存在的實體博物館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的博物館。將內容龐大,含蘊豐富的反應海洋文化的實體博物館與現代網絡技術相結合,可以讓廣大學員不受時間、地域和空間的局限,隨時隨地的了解中國海洋歷史淵源,古今的海洋文化知識,甚至世界范圍內的海洋文化風貌。這就極大地拓展了海軍院校學員的眼界,進而開闊了視野,寓教于樂,寓學于樂中,在潛移默化里,促進其海洋意識的增長與強化。
參考文獻:
[1]陳先達.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國海洋文化》編委會.《中國海洋文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3]曲金良.海洋文化與社會[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許維娣,1979,女,滿族,遼寧大連,碩士,就職單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訓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或從事工作:中國文化,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