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丹
摘要:本文就國畫中的用線、色彩、構圖等形式法則在陶瓷半刀泥綜合裝飾中的運用方式展開論述,分析二者之間的關聯性。
關鍵詞:陶瓷半刀泥;綜合裝飾;國畫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159-01
一、線條特征
線是中國畫中最重要的造型結構,也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最具變化性的基本構成元素。國畫中的線條講求連貫流暢,所謂“骨法用筆”,指的正是線條應蒼勁有力。在陶瓷半刀泥綜合裝飾中,線條在犀利的刀法運勢下,流暢、生動、富有節奏感,同時由于不同刀具的性質會產生諸多不同的線條變化。器物上所用的線條一般有三種基本形式:斜角形、月牙形、鐵線形。其中,“斜角形”線條猶如中國繪畫“十八描”中的“釘頭鼠尾描”,講究用線的抑揚頓挫,蒼勁有力;常用來刻劃圖案的外輪廓,傾斜面在外,使之富有立體感?!霸卵佬巍本€條如同“蘭葉描”,柔中帶剛,轉動自如,靈活多變,用來刻劃圖案的轉折部分。而“鐵線形”線條粗細均勻,剛如鐵線,紋飾的細部刻劃、底紋和筋脈多用此線條表現。
創作者對線條的理解和運用在器物的雕刻上得到充分的體現。首先,單線、復線、和多條并行線的結合,使得器物的裝飾豐富而活潑;其次,巧妙地利用陰、陽線的視覺落差,使得原本平面的圖案層次分明,呈現淺浮雕效果。
二、構圖特征
(一)三遠法
“三遠法”是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是對山水畫中遠近景構圖的一種具體論述。所謂“三遠”,即為“高遠、平遠、深遠”。其論述的正是一種基于繪畫視角的時空觀,分別從俯視、仰視、平視這三種角度去規約相應的準則。在陶瓷半刀泥綜合裝飾作品中,不少展現的是一種寬廣、渺遠、宏大的自然圖景,因而在構圖布局上,自然也會運用到“三遠法”。為突出畫面陰影的立體效果,創作者往往也會采用縱深感較深遠的構圖方式進行整體構形。而這種構圖方式帶來的也是一種遠近的場景變化,需要遵循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客觀特點?!皩崱钡谋磉_一般通過點、線的表現手法來加以呈現,以形體的構造作為其藝術表達的主導形式;而“虛”則一般以面的形式加以體現,如以海綿等工具在坯體上涂抹來表現明暗漸變色彩。
(二)開合爭讓
“布勢”是中國畫畫論命題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詞,它是決定一幅畫作是否“氣韻生動”的關鍵因素。所謂“勢”,指的是畫面中各種場景物象的布局在空間上形成的一種方向性趨勢,其在整個畫面結構上起著主導作用,引導畫面向特定方向延伸。而“布勢”的外在表現便是“開合”與“爭讓”,這種構圖方式不僅能夠起到“隔景”的作用,還能讓畫面顯得空闊,磅礴大氣,意境幽遠。在半刀泥裝飾中,尤其山水,近景與遠景發生“爭讓”,山與水發生“開合”。遠處,群山萬壑之下,村舍林立,鱗次櫛比;近處,松柏蒼翠,如盤虬臥龍,松下一老者向牧童問路,牧童指向深山的方向:水面漁舟唱晚,一派田園生活的和諧景觀。遠景之“虛”與近景之“實',發生著爭讓,虛實生動,意趣自然。
(三)疏密聚散
中國畫在布局上講求疏密有度,清代書法家鄧石如:“字劃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奇趣乃出?!?。尤其花鳥題材作品中,花枝、花葉、花瓣、花蕊的布局更應聚散有度,突出對比。而這里的聚散并不只是體現構成畫面不同形態元素在空間位置上,還包括色調的沖突與調和。在花鳥題材陶瓷半刀泥綜合裝飾中,上述構圖方式亦作為一項重要的品評標準。在此類題材的表現上,陶瓷半刀泥綜合裝飾幾乎與中國畫保持了近乎一致的創作理念及審美觀念。
三、色彩特征
國畫追求揮毫潑墨的筆情墨趣,并不強調色彩給人的視覺沖擊。尤其在文人畫中,單色水墨帶來清新、野逸的審美體驗,恰是作者所尋求的恬淡與雅致。沒有雜色的干擾,視覺得以全然集中于畫面風神悚逸的筆法、線條,更能深刻感受作者創作時的酣暢淋漓。半刀泥裝飾對單色系的表現同樣是源于創作者對作品關注點的引導,沒有了雜色的掩蓋,畫面中諸多刀法細節得以盡然展現。在筆者的創作中,一般為了使得畫面不至于生硬、直白,往往采用象牙白罩色的方式。在畫面表層形成一層暗黃色。如此一來,畫面依然為單一色系,但同時產生了類似古畫、木刻版畫的視覺效果,表現力更為豐富。
多色系在國畫中的呈現主要體現于明清以后,尤其是院體花鳥畫中,追求一種繁復、精細的審美旨趣,在設色上也不勝其繁。當然,這種設色方式也展現出工筆繪畫的具象。而多色系在半刀泥裝飾中的表達則更為靈活,除了常見的釉上彩及釉下青花裝飾之外,還有一種表現渠道更為豐富的工藝——高溫顏色釉。其重要特點就是難以捉摸的多變性,色彩豐富,凝重雄渾。且這種色彩較之粉彩、古彩等釉上品種發色效果更自然沉穩。即便創作途徑及方式相同,最終出窯的作品必有差異。由于決定一件高溫顏色釉作品的人為及非人為因素太多,致使其可變性因素相對較多。這也為陶瓷半刀泥綜合裝飾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色彩和裝飾語言,極大地拓寬了創作的開放性。在表現手法上,顏色釉的綜合表現力極強,可寫實,可寫意,可進行工筆白描的精工細作,亦可鋪開大氣磅礴的畫面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