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 郭紅喜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音樂啟蒙教育事業發展勢頭迅猛,音樂啟蒙的概念開始滲透人心,但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影響音樂啟蒙的教學質量。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影響音樂啟蒙教學質量的一些因素。
關鍵詞:音樂啟蒙;教師;家長;觀念
一、音樂啟蒙概述
根據兒童各個年齡時期不同生理與心理的生長特征和發展規律,我們一般將0-3歲稱為嬰幼兒期,3-6歲或7歲稱為學齡前期,而音樂的啟蒙教育正是針對在這兩個階段的孩子。由于0-3歲孩子沒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因此這個階段的啟蒙教育通常是在家里或者特殊的機構,本文主要針對3-6歲處于學齡前期孩子的音樂啟蒙教育展開論述。
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趨增加,素質教育開始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對孩子的期望不再僅僅以知識和技能作為唯一衡量標準,而是希望孩子可以多元化全面發展。鑒于社會需求等諸多因素,各類教育企業開始涉足啟蒙教育,音樂啟蒙便應運而生。
音樂啟蒙的重點在于啟迪孩子對音樂的熱愛,塑造孩子的內在審美、素質、修養和品行,其意義不是單純的一節課程,對于孩子來說,它意味著童年里美好的音樂成長經歷,而教師作為啟蒙階段的關鍵引導者,就必須具備高水平的教學能力,同時還需得到社會和家庭的支持與配合,才能保證音樂啟蒙的良性發展。
二、來自教師的影響
教師作為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其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現如今我國音樂啟蒙教育對師資暫無過高要求,其門檻比較高年齡段的音樂教師要低,導致從業者水平參差不齊,整體素質略低,嚴重影響音樂啟蒙的教學質量。那音樂啟蒙老師需要具備哪些素養呢?筆者就自己看法提出一下幾點:
1.基本的愛心、耐心、責任心。這是為人師表最起碼的素養,關心孩子,耐心教學,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作為教師,尤其是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更應該富有愛心,放低姿態與孩子們融為一體,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藝術家,所以優秀的藝術家要時刻保持一刻童心。教師的職責是激發孩子們的啟蒙階段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主判斷能力,這時教師的作用就變得非常關鍵,課堂當中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印刻在孩子的腦海里,影響著孩子以后的學習甚至是生活,因此教師必須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形象。
2,基本的教研能力。熟悉兒童心理學與生理學,了解學齡前孩子的發育特點,能用他們的眼光看世界,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啟蒙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成長。
3.豐富的知識儲備。音樂啟蒙老師不僅僅需要專業知識來支撐,還需要廣泛的知識面來引導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引導時,無需在意孩子到底對什么感興趣,音樂也好,美術也罷,還是數字或者故事都可以,只要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教師就要著手引導至音樂,引導過程最好不漏痕跡一氣呵成,這就對教師的知識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4.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自己要明白啟蒙教育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還是為了機構或者自己的利益。如果教學動機不純潔,后期的教學也會越來越乏力。
5.創造性。對于音樂啟蒙教育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并能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情況予以創新。比如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孩子的性格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由于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性格還不是非常鮮明,而且孩子們都喜歡群體活動,因此音樂啟蒙比較適合班課,但音樂啟蒙課堂的人不宜過多,這樣做既方便教學,又能讓孩子們玩的開心學的高興。筆者認為在音樂啟蒙中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能及時的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并將其運用到教學當中,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不僅在音樂啟蒙中會事半功倍,而且有利于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舉一反三,促進日后其他知識的學習。所謂的學習方法其實都是一通俱通的,并不是說每科都有每科的學習方法,從本質上看,他們都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發現學習者自己本身的特點,量身打造專屬的學習方法,放眼我們日常眼中的“學霸”、“學神”,同樣是人生父母養的,為什么學習成績會那么好?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究其根本是他們在啟蒙階段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屬于自己的一套學習體系,因此在后來的學習中,他們只需要將信息輸入大腦,自動就會有結果輸出,這就是成績普通的學生與“學霸”、“學神”之間的差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音樂啟蒙教學中,筆者更注重的是孩子學習方法的培養,那如何為不同的孩子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呢?這就需要教師對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比如:性格、學習習慣、專注力的持續時間、興趣點等,途徑可以通過與家長的交流或者與孩子的互動等方式。
三、來自教學機構的影響
影響教師教學的除了自身因素之外,還有來自教師所在教學機構的理念。一般情況下,學齡前的兒童都會在幼兒園接受各種啟蒙教育,但是由于學齡前階段的兒童涉及到幼小銜接的問題,因此很多幼兒園更加注重各類文化課的啟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樂這一塊的啟蒙,具體表現為教師對于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設計相對模糊,導致教學活動單一,過于表象,或者一味灌輸,從而使兒童無法真正去理解音樂,愛上音樂,最終導致素質教育變為一紙空談。除了幼兒園之外還有市面上各種早教機構,這些機構絕大多數都以營利為目的,為了迎合市場需要開設各類啟蒙班,因此整體重心在營銷而非教學。筆者親身經歷了一些音樂啟蒙機構,發現負責人很少在意教學質量與教學體驗,反而更在意學員數量或者是具體收益,一方面隔行如隔山,另一方面其觀念就是教學好壞完全可以體現在數字上,因此很多機構打著教學旗幟做營銷,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反而側重于報名繳費,包辦考級,推銷各類樂器。營銷氣氛包裹下的教學慢慢就會變質,教學開始和銷售關聯,教學不再單純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更多的是為了業績,從而慢慢腐蝕音樂啟蒙這個行業。
四、來自家長的影響
在機構的大力宣揚下,家長就會被蠱惑,認為孩子學音樂就必須考級,甚至還互相攀比。覺得孩子一開始學習就得買特別好的樂器,不然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什么的,當下這種觀念的家長不計其數。家長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本來音樂的啟蒙是潛移默化的,沒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家長就是要看到具體成果,由于這種“三方信任”的情況,最終導致考級行業蒸蒸日上。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有家長問到考級這個問題,筆者的觀念就是不提倡不反對,非得考級的那就考,筆者提供輔導與咨詢,但是考試需要自己報名考試,并且本來的教學不能耽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興趣沒有培養好,學習方法沒有建立,基本功不扎實,再高的級別也沒有用,只是“曾經擁有”,音樂之路也不會走太遠。還有家長會問樂器方面的問題,比如孩子什么時候買琴合適?買多貴的琴?因為好多家長 在選擇讓孩子接受音樂啟蒙的時候會考慮到教育資本的問題,怕孩子堅持了一段時間就不喜歡了,又浪費錢又浪費時間。關于這類的問題,筆者的觀點是如果學習鋼琴的話,孩子最好在練習時也接觸鋼琴,如果考慮到投入資本問題,可以空閑時間到機構練習,或者入手一架優質的學琴或者二手琴也是不錯的選擇,筆者可以提供義務選琴的服務,但不參與任何購買事宜。也有的家長在上課成果方面提出自己的疑慮,筆者堅持認為學習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選擇教學透明化,讓家長親眼看自己的孩子學會了哪些,或者親身體驗課堂。
筆者認為學習藝術首先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尤其是處在啟蒙階段,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專注力有限,而且不具備一定的持久性,對于新奇的事物雖然充滿了興趣,但總是三分鐘熱度。在實踐過程中,每逢家長有意向學習音樂,筆者都會跟家長講清楚,我能做的只是讓孩子可以輕松快樂的學習,每一次課程都有所收獲,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希望能得到家長的配合,也就意味著要犧牲部分時間,來花費到孩子的課后練習中,如果家長只是覺得孩子在課堂上學就夠了,那低頻率的上課只會導致孩子像小熊撿棒一樣,學一點忘一點,這樣消磨的是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所以不論是從經濟上還是教育上,帶這種觀念的還是不要走這條路。因為家長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的學習態度,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孩子的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啟蒙時期的教育。
五、結語
本文分別隊教師、教學機構、家庭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并對其在音樂啟蒙中扮演的角色進行分析,筆者認為音樂啟蒙道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教學機構、家庭三方攜手并進,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普通音樂教育學概論》[M].曹理,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0年
[2]我國普通音樂教育架構論[J].顏悅.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博士論文.2017年
作者簡介:郭紅喜,男,1978-,博士,副教授,大連大學音樂學院理論部主任,音樂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