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康
摘要:近年來,石家莊市橋西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把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通過發揮設施功能,豐富活動內容,暢通宣傳渠道,建強工作隊伍,完善培訓機制等五大措施,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為石家莊市橋西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本文主要對石家莊市橋西區“五個推動”活動的意義及作用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石家莊市橋西區;“五個推動”活動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194-01
一、推動文化館成為公益性文化的主陣地,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作用
充分發揮橋西區文化館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為橋西區在藝術展覽、文藝表演、藝術輔導等方面的主陣地。
一是實施標準建設管理。橋西區委、區政府將區文化館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區文化館硬件設施標準化建設,為轄區內15個農家書屋配送了162種圖書,并督促其按要求進行管理。
二是健全場館設施配備。建成后的橋西區文化館功能齊全、設施完備,使用面積達4500平米,包括大璞藝術館、演藝廳、群眾體育健身中心,以及百姓講堂、書畫攝影室、戲曲活動室等7間多功能活動室。所有場館皆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充分發揮文化館的公益性作用。
三是充分發掘服務功能。拓展并發揮文化館在藝術展覽、培訓講座等方面的綜合效用。自2015年開館以來,橋西區文化館已舉辦多次展覽講座活動。“新橋西新發展新形象”攝影展、“紅色印記”抗戰詩書作品暨戰地木刻收藏展、橋西區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座談會相繼亮相。
二、推動文化惠民活動廣覆蓋、出特色、創品牌,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基本內容
探索文化惠民的有效途徑,創立特色文藝活動的新品牌,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內容。
一是堅持打造特色文藝品牌。一大批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文藝活動相繼涌現,如橋西區傳統文化藝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社區、“溢彩童心”少兒現場繪畫等活動為橋西區的文化惠民活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形成了特色的文藝品牌。
二是精心策劃節日文藝活動。堅持節日主題與塑造品牌相結合,充分挖掘節日文化內涵。“盛世歡歌”春節大型文化游園活動、“青春盛宴”首屆青年藝術節系列活動都以精良的節目制作以及全新的形式繽紛亮相,為廣大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三是繼續組織社區文化惠民演出。持續推出“歡樂大舞臺”、“彩色周末”文藝匯演、“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真正將文化服務送到百姓身邊。
三、推動網絡新媒體與文化資源相結合,暢通公共文化服務傳輸渠道
引入“互聯網+文化”的理念,在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的過程中積極引入網絡新媒體,讓公共文化資源真正地“活起來”,也讓群眾具有更多可選擇的文化信息通道。通過“橋西區文化館”官方網站、“石家莊橋西發布”官方微博、微信等網絡宣傳平臺,激活網絡新媒體的文化服務功能,廣泛宣傳橋西區公共文化服務的開展情況,為居民提供文化惠民活動的動態信息,展現橋西文化興區的新形象。
四、推動基層文化隊伍的高標準建設,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核心實力
提高轄區基層文化隊伍的在新形勢下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基層文化干部隊伍。
一是提升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標準。橋西區已經成立包括六支館辦隊伍在內的一百余支群眾文化隊伍,包括太極拳、舞蹈、合唱、戲曲等。
二是專業比賽成績捷報頻傳。鼓勵優秀文化隊伍在各類專業比賽中摘金奪銀。如非遺項目休門吹歌在中宣部主辦的全國第二屆吹歌大賽中,榮獲最佳班社獎和金嗩吶獎。非遺項目元村大鼓榮獲第八屆新春鼓王爭霸賽“銅鼓王”。
三是發掘基層民間文化傳承人。培育群眾中涌現出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特別是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的引導管理,如南花園民間戲法傳承人郭燕清、休門吹歌傳承人付錫芬、石粉畫傳承人彭民欣。
五、推動基層文化培訓常態化機制的建立,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制度保障
提高專兼職結合的基層文化隊伍素質,推動培訓工作系統化、常態化。
一是建立基層文化培訓長效機制。定期舉辦社區文化骨干培訓班,秧歌、聲樂、器樂、廣場舞、古琴等專題輔導班,培養社區文藝骨干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創作思路。
二是夯實基層文化隊伍培訓陣地。在轄區17個街道辦事處成立了文化輔導基地,輔導基地對本轄區的文藝團體給與專業化的指導培訓,提高轄區群眾的文化素養,讓更多的文化成果惠及于民,讓更多更好的文化新風尚融入我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