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剛
摘要:民歌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相伴,表達出人們的喜怒哀樂,揭示出各種豐富的思想感情,反映各個民族不同的民俗風情。中華民族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每一個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民歌,體現出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民歌的特色和風格與所處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氣候、語言特點,包括方言土語及民俗文化、風土人情有著最直接的聯系,因而體現出不同的民歌風格與特色。
關鍵詞:民歌;風格;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10-01
根據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一些學者把中國民歌大體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
一、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主要處于內蒙古,以礞古族民歌為代表。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此外,“蒙漢調”和“爬山調”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長調”民歌主要流行于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如《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于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于“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
二、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為代表,民歌在音調方面包括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出的一種。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木罕》、《瑪依拉》等。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藝術以“十二木卡姆”聞名。
三、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西藏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風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莊”等歌舞形式。音樂屬于中國音樂體系,民歌一般特點為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
四、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這些地區的民歌文化活動成為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聲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較強,曲調明快;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旋律細膩、柔和。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以愛情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最悠久,曲調富于吟誦性,歌唱者多為老人。
五、東北部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滿族等),鄂倫春族在1949年前還保留著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為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
他們的民歌可分為三大類:山歌、歌舞曲、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
六、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東鄉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的區域。由于長期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產生了多個民族并有的歌種——“花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曲、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為代表性歌種,曲調高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獷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漢族民歌主要分布在中原及東部沿海地區,有著深厚的古代文化傳統的影響,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征。
此外,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因此當地的漢族民歌與各民族民歌存在著部分重疊的現象,呈現出更加多姿多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