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嫦
摘要:本文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有關中學生的合唱要求,提出對中學生合唱教學改革的看法:從提高素質、培養情趣的高度加強對開展課堂合唱教學的意義的認識;從提高技巧、培養能力的角度科學合理地安排合唱訓練;豐富課堂合唱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科學合理地安排合唱曲目。
關鍵詞:中學生;合唱指揮;改革;曲目選擇;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226-01
作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合唱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審美能力和高尚情操上,特別對提高當下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具有重大意義。現行課標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要求是:7-9年級:能主動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能夠自信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積極參與齊唱、輪唱及合唱,并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確地反映。可見合唱教學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樣,“新課標”給作為擔任中學合唱指揮的音樂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名從事多年中學音樂教學實踐的教師,筆者以為應從如下三個方面著手,提高中學生合唱技能和意識,努力實現《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
一、從提高素質、培養情趣的高度加強對開展課堂合唱教學的意義的認識
首先,作為音樂教師,要深刻理解中學生為什么而合唱。筆者以為,中學生是為團隊精神的塑造而合唱、為優秀人格的塑造而合唱、為培養合作意識而合唱、為擁有開闊的心胸而合唱、為個性與共性的和諧發展而合唱、為共同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合唱。其次,要深刻理解通過合唱,學生可能在那些方面得到鍛練和提高。通過合唱,學生的審美觀、人生價值觀的會得到那些修正與提高。合唱能使學生學會安靜、學會傾聽、學會合作、學會服從、學會尊重、學會分享和學會用高尚的品行來規范自己。
二、從提高技巧、培養能力的角度科學合理地安排合唱訓練。
合唱訓練的總體目標是:各個聲部在用聲上響而不噪、輕而不虛、高而不擠、低而不壓,做到合唱聲音上的協調、平衡、統一。童聲合唱的音色訓練,要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克服胸聲喊唱;正確理解輕聲唱法,克服虛聲;把握童聲合唱的音色,克服童聲成人化的傾向。以輕聲的唱法來培養合唱的音色。最終達到“高、松、通、透”的合唱境界。
(一)呼吸的基礎訓練
1.吸氣訓練要做到整齊和統一,體現在“兩個一致”:(1)進氣時間上的一致。從而吐出一定是統一的,導致演唱開口時間的整齊。(2)發聲器官打開的一致。發聲器官的打開必須與發聲狀態一致結合起來,同時也必須與進氣的練習結合起來。
2.呼氣訓練:練習時讓學生在保持進氣的基礎上,慢慢地、均勻地把氣送出,在不發聲練習時,可發出“咝咝”的聲音,以檢查所吐出的氣息是否平穩、流暢;除了氣息呼出均勻以外,還應要求控制呼氣的時間要盡量長,呼氣是否正確必須通過聲音來檢驗,所以進行呼氣練習時不能與發聲練習截然分開。
(二)氣息、起聲(發聲)訓練
l_氣息訓練。具體讓學生做到以下三點:(1)下巴喉部肌肉不緊張地打開。(2)打哈狀態地抬高軟腭,使喉嚨通道不受阻礙。(3)舌頭靠前放平,舌肌不阻礙,充分地使所有通道通暢。
2.起聲(發聲)訓練:起聲的原理是氣息的壓力通過聲帶時引起的快速振動產生基音,也就是說氣息壓力和聲帶張力相對抗,兩者對抗力的恰到好處是產生聲音的關鍵。
訓練時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喉部的自然打開和軟腭的抬高是使氣息的進入和聲音的送出不受阻礙;(2)起聲僅僅是聲音的開始,聲音的延續是氣息和發聲狀態的維持和控制;(3)急起是使合唱整體保持統一的重要手段。所謂的急起:用恰當的氣流量,適度的力度沖擊閉合的聲帶產生樂音。急起的條件:沖擊是靠橫隔膜驅動,氣息必須集中。合唱中大部分是急起,因為氣息的沖擊和起聲必須是精準的同步;但急起千萬不要理解成重音,發聲器官位置的打開是永遠的,氣流是后續的,絕不能用氣流沖擊所有的位置。
(三)合唱和聲樂教學中共鳴和聲部均衡性基本訓練
1.共鳴的調節:在共鳴器官中,有的腔體是固定的,有的腔體是不固定的,口腔、口咽腔、咽喉腔是可以加以調節和可以改變其形狀的,其它共鳴腔體是固定的,但可以通過控制其進氣量而改變其共鳴的比例關系;口腔在所有共鳴腔體中改變最大的腔體,保持口腔形狀的不變,是保持共鳴不變的關鍵,但這很難,在演唱中口腔在不斷地變化,要保持形態的不變,我認為咽腔的保持不變是關鍵(軟腭的抬起);各個共鳴腔體的比例關系的改變是隨著音高的改變而改變,這就需要通過意念來控制,最好的手段——音高的高度想象;在整個訓練中位置感必須是高度的想象,位置先行于音高,位置永遠高于音高,它們的關系好象似“溜溜球”的關系。高位置是第一位的,這種狀態必須貫穿在所有音高之中,絕不能隨著音高的變化而變化。需要在共鳴腔體上進行調節,在高位置狀態上盡可能地靠前,尋找到共鳴的集中點,使音色通、透,這種調節的訓練在兒童合唱訓練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學問,作為指揮對音色必須要有非常鮮明的高要求、高標準,以及精準的判斷,使學生能按照指揮的聲音要求,建立起指揮所想象中的合唱音色效果。
2.均衡性訓練。訓練時要有聲部的整體概念,聲部與聲部之間要相互依托,否則會不協調、不統一,即使各聲部已經唱好了,一旦合起來也不能準確地演唱自己的聲部。具體練習:一、二、三、四聲部進行合排時,用各聲部作依托練習,或利用鋼琴彈二聲部唱三聲部,彈低聲部唱高聲部等,這里值得指出的是:“傾聽”在整個訓練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幫助學生唱準自己的聲部,而且能調整自己聲部與其他聲部在音量的大小、音色的亮暗、速度的快慢問的均衡,同時“傾聽”對培養學生音準、節奏等音樂的綜合能力,起著很大的作用。
三、豐富課堂合唱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科學合理地安排合唱曲目
青少年是好說好動的年齡,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是提高中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首先,以說、唱、動、舞作為學習內容,將即興性、游戲式作為合唱學習方式是培養合唱興趣、提高合唱技能的有效手段。其次,豐富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注重啟發性,體現童趣性;關注兒童情感的調動,挖掘兒童的音樂天性;還有教師欣賞眼神的運用等。在曲目的選擇上,要克服隨意性,注重合理安排。正如吳斌先生所言:“在中學的所有學科中,恐怕只有音樂學科上課隨意,不按教材上課。音樂學科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非常系統的,即便是教材中選擇的音樂作品,也是按照一定的教學要求和循序漸進的關系來組織的。教材體現的是《課標》的要求,是國家意志的具體體現,怎能不按教材上課呢?”
所以,首先,中學合唱曲目的選取要全面體現《課標》精神,充分發揮《課標》循序漸進的優點。其次,在《課標》范圍內,體現科學合理安排。童聲合唱選曲從如下五點著手:
1.本著量力而行、突出童聲特點,能夠展示藝術水平的原則,著眼于童聲的嗓音特征,適合學生的音域、音色特點選擇合唱曲目。
2.歌曲內容健康向上,體現時代精神,有童趣,風格鮮明。
3.合唱形式以復調和聲式為主,少選柱式和聲的作品,以使演唱鮮活熱烈,富于表現力。
4.既有一定的難度技巧,藝術感染力強,能調動每個隊員的表現欲;又要避免貪大求高,保護青少年嗓音。
5.如果演唱兩首以上歌曲時,盡量演唱風格不一、速度和情緒不同的作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