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文中特別提到了關于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要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和戲曲的傳承。強調要“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 振興戲曲藝術,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
零陵漁鼓作為湖南省永州市的地方戲曲,和眾多地方戲曲一樣,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針對這種現狀,對如何有效的實施保護與傳承零陵漁鼓,尤其是學校教育傳承,本文將展開一系列調查與實踐研究。
一、零陵漁鼓豐富多彩的戲曲資源
零陵漁鼓,也稱零陵道情,是一種湖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屬于湘南漁鼓的一個流派,以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為中心分布在零陵的四個街道、十二個鄉鎮。零陵漁鼓主要是在古代道教歌曲演唱的基礎上,借鑒并吸收其他民間說書形式的藝術技巧和演出書目發展起來的以漁鼓筒和簡版為特色擊節伴奏樂器、以說唱相間的方式、以具體曲種的形成地域或流行地的方言或方音來敘述表演故事的一類“說書”形式。零陵漁鼓2012年被評為“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遺產”。
零陵漁鼓源于明清,至今已有300多年,其曲目繁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深受群眾喜歡。《零陵漁鼓》有唱本和說唱本兩種類型,它的最大特色是用它自己的藝術形式,以敘事和代言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曲目內容大多反映“善惡報應”和“勸世文”為主,多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故事、江湖小說及當地生活中的事件,多由擊漁鼓者演唱,其伴奏樂器常用二胡、四胡、月琴,配瓷器小酒杯、小碟子,簡單的僅靠一只簡板拍擊漁鼓筒進行表演,道白使用方言,唱詞多為七、九句式,由演唱者模擬故事中多種人物的思想性格,用音樂和語言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
二、零陵漁鼓進入校園的現狀
2017年以來,零陵區將零陵漁鼓引進校園,神仙嶺小學正式掛牌“零陵漁鼓傳習基地”,下面對零陵漁鼓進入校園的現狀進行闡述。
1、機制建構。為了有效推進零陵漁鼓在校園傳承中的推進與發展,神仙嶺小學從以下兩個方面構建了有效傳承推進機制。第一,學校層面,設置了以校長為主體負責人的零陵漁鼓傳承領導小組,從硬件和軟件方面配置了較為完善的教學資源;成立了零陵漁鼓學生社團,確定了合理的教學安排和課程考核方法;構建了教師培養研修及校外導師聘任機制。第二,社會層面,邀請專家進學校,聘請了70余歲的零陵漁鼓傳承人唐天寶來校授課,同時通過與文化部門聯合、參與社區活動等與社會教育形成合力,通過各項活動、宣傳,得到社會的認可支持,對有效推進零陵漁鼓進校園起到積極作用。
2、師資培養。教師是零陵漁鼓藝術校園傳承的關鍵要素。教師的專業素養、創新意識將對校園傳承產生直接影響,也是有效傳承的根本保障。因此,應在開展零陵漁鼓進校園傳承的過程中創新性地開展師資培訓,多措并舉提高培訓實效性。針對教師的實際情況,“請進來、走出去”,邀請專家、傳承人進行專業指導,同時設置專門經費支持本校教師到專業團體進行研修與訓練,為零陵漁鼓在校園傳承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隨著網絡教學的普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遠程教育是教師培養多樣化的又一體現,區域師資共享,讓更多的優秀教師更大限度發揮其特長,共同成長。
3、編創教材。零陵漁鼓進中小學需要的是普及、基礎、感性的初級知識,為此,神仙嶺小學的教師聯動協作,通過調查走訪,請教專家,編制了符合學生特征且富有特性的零陵漁鼓藝術校本教材。教材處處彰顯“家鄉戲”特點,滲透“學生主體,特色發展”的指導思想,凸顯“讓每一個孩子都愛家鄉戲”的理念,真正讓校本教材發揮作用。
4、活動開展。神仙嶺小學利用板報、宣傳欄、校園網站以及校園廣播等,介紹地零陵漁鼓的特色與精髓。成立小劇團編排新穎的小型戲曲節目,到社區、文化館進行匯報展演。通過這些活動,極大地觸動了學生學習零陵漁鼓的熱情。
經過近一年的學習,學生們興趣高昂,進步很快。師生自編自演的零陵漁鼓情景劇《后繼有人唱瀟湘》、《二十四節氣歌》、《漁鼓舞蹈》先后在零陵區藝術節、永州市少兒春晚等活動中進行演出。
三、零陵漁鼓校園傳承的反思及建議
1.師資培訓路徑狹隘。神仙嶺小學音樂教師的日常音樂教學工作量非常大,同時并沒有系統化學習過零陵漁鼓的教學知識,只是參加過學校組織的零陵漁鼓的教學培訓。因此,在零陵漁鼓的教學手段、教學模式上還存在較大的欠缺。雖然聘請了零陵漁鼓傳承人作為專業教師或教學指導教師,但是遠遠滿足不了實際的教學需求。
這種不適個例現象的出現,從整個國家來看,是很多學校都缺少具備系統地方戲曲藝術的專職教師, 而一些音樂類院校也缺少對這方面專任教師的培養。為此,為了滿足校園傳承的師資需求,還有賴于相關藝術教師培養學校的大力發展,特別是針對地方性戲曲藝術,地區藝術院校應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滿足地方學校對師資的渴求。
3、教學方法模式單調。在零陵漁鼓的課堂教學中,大多運用欣賞與欣賞和學唱并重的幾種模式進行教學。從對于地零陵漁鼓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來看(表2),過半學生還是能夠較好地掌握音樂教師所教授的課程內容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部分學生只能部分掌握或不能掌握老師的教授內容或者不能說唱一些主要樂器或者曲目。這些學生反映,不是不喜歡音樂,也不是不喜歡音樂課,但是零陵漁鼓確實很“頭疼”。如何解決這種“頭疼”,可能需要我們教師從教學方法、手段以及教學內容方面去進行改進與創新。
3、校園—家庭—社會”傳承各自為戰。雖然通過1年左右的零陵進入音樂課堂教學活動,大部分學生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已發展到對零陵漁鼓有一定的認知,但是非常喜歡的比例還是明顯偏低。通過對非常喜歡學生的訪談發現,45%的學生是因為從小會從家鄉廟會聽到或者家里的爺爺奶奶經常哼唱,從而領略到這些藝術的魅力而喜愛;55%的學生則是通過這幾年音樂課堂上老師的講授以及參加學校的一些藝術文化活動從而喜愛這些藝術。
四、結語
校園是地方戲曲傳承的根本,如何有效地推進地方戲曲在校園的傳承,如何能夠真正地讓更多的學生熱愛家鄉戲,還需要我們深入探究。此外,社會與家庭也是一個大課堂,能否充分融合小課堂與大課程的綜合作用,構建校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非遺傳承模式也有待于深入挖掘,為此,地方戲曲的校園傳承任重而道。
作者簡介:胡卉,專業:教育碩士,學校:湖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歷:研究生在讀,出生年月:198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