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瓊
摘要:傳統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當代藝術則不斷引領著藝術發展思潮。對藝術的審美總逃不過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題材內容決定了造型方式的選取,而造型需要限定了題材內容。題材內容和造型藝術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本文試圖從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面來分別分析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區別,并以書法為例進一步探討中國傳統藝術在當代如何存活和發展。
關鍵詞:傳統藝術;當代藝術;內容;形式
一、從內容看兩者區別
傳統藝術更偏向于民族特色,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流傳至今的傳統藝術作品都是經典作品的代表。傳統藝術扎根于表現當時當刻人們的所思所感,試圖通過藝術這種表達形式,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在世人面前,讓觀者通過欣賞作品也進入這一情景,是觀者走近作者的過程。
當代藝術在內容上更加現代化、多維化甚至可以說西化,它有著與傳統藝術決裂的決心,試圖想要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傳統藝術不同,當代藝術是反映了當代社會背景下一群人的感受和想法,是作者觀察外界后總結出人類內心的契合點,想要集中表達時代背景下一群人的共同情感,是作者走近觀者的過程。
二、從形式看兩者區別
傳統藝術的特色往往與形式掛鉤。就書法而言,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可以根據形式劃分為:手札、冊頁、卷軸等等。書法藝術的表達也脫離不了它特有的載體——筆墨紙硯,這是現代科技發展所替代不了的。
當代藝術力求超脫形式的束縛。在當代社會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寬容和多元化、市場經濟和文化工業的影響下,導致了審美態度在當代藝術中發生了蛻變,這在審美內容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當代藝術很少努力去塑造、描寫形象以反映客觀世界,出現了抽象化、符號化的傾向。作家很少將審美內容對象化而是將內容形式化,追求形式的享受。這樣,藝術就從復雜的文化觀念走向了一種單純的形式美。
這種表達賴以存在的物質形式,就是點和線,是形式脫離內容的表現。當代藝術家們努力讓形式“突破”內容,從對內容的依附中 “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存在,讓形式的意義不再靠具體內容的聯系顯示出來。先鋒藝術的 “抽象性”的核心和要害是對形式的崇拜,先鋒藝術家認為,形式就是一切,把藝術劃分為內容和形式兩個部分是不正確的,形式本身就是內容。康定斯基認為,在繪畫中,形與色這些形式本身,就具有內容的功能,能使人一看到某種形與色的組合,便會產生一種特定的情緒,無須再借助什么具體形象。①
三、傳統藝術在當代如何存活發展
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到藝術的發展存在著由低級向高級,由精神戰勝物質的過程。他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象征型藝術,用動物和自然物象征神圣的東西,這時理念只得到模糊的表現,藝術的表現形式壓倒精神內容;第二階段是古典型藝術,用人的身體之感性形式表現理念,理念在其中得到明確的表現,藝術的精神內容與表現形式相互統一;第三階段是浪漫型藝術,通過精神工具表現形式,也就是形式消失被內容吞并。②
黑格爾的看法指導著西方當代藝術的發展,但若將之思想強加在中國傳統藝術之上則有點牽強。
以書法為例,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個門類。它之所以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原因有二:一是毛筆的特殊性豐富和拓展了書法形式意味的內涵,并由此產生了豐富的筆法體系;二是漢字特有的象形特征,使中國書法產生了別具一格的形式意味。當二者結成一個自覺化的有機整體,成為人們表現自己心靈的方式和審美對象時,書法就成為一門藝術。
書法筆意的審美意味與毛筆的特性是分不開的。毛筆對書寫過程中的動作的變化、力量的輕重有高度敏感,它使書寫者在用筆的快慢節奏、筆畫的粗細變化、墨象的枯濕濃淡等方面具有極大的自由行和創造性。由此,形成了書法“筆意”中兩個最基本的審美要素。一是用筆的粗細、枯濕以及用力的強弱變化,產生了點畫線條的體積感、質感和力量感,并產生不同的審美審美效果——或敦厚凝重,或沉著痛快,或柔麗飄逸。二是由運筆中提按、使轉、映帶、等一系列復雜動作所創成的筆畫的流動感和韻律感。用書法的術語說,就是造成一種“氣韻”。
蔡邕《九勢》云:“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③ 漢字的“字勢”是人們對事物空間的形態的抽象和升華。書法藝術是以漢字所提煉的、創造的不同種類的“字勢”為表現美的手段。從這個角度講,書法藝術是一種以抽象的直觀形象為表現的媒介的造型藝術。“字勢”是書法藝術空間形象的基本內容,“局勢”則是“字勢”審美意味的進一步豐富、拓展和深入。“勢”是“不為形拘者”,即與“形”相關而又超越于“形”的道理法則等內容。與形相對而言。勢,是對形之為“形”的一種理性抽象,或者說,勢是形的升華。
漢字以形示意的特點也決定了書法藝術依托于漢字這種特有的表達方式。漢字有“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而象形又是最原始的基本方式。這就形成了漢字“以形示意”的基本特點。因造字方法不同漢字產生之初始態勢便不同。漢字的書體演變,從藝術審美的角度看,便是“形勢”不斷從象形意味中抽象出來的過程。書體越是演變,其象形意味越淡薄,但象形意味的精髓——“形勢”,卻是一脈貫穿的。其最后抽象的形式是草書,它用流轉的線條對其他書體最基本的形勢進行概括和提純。形式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工具與載體,毛筆是書法藝術的工具,漢字是書法藝術的載體,所以書法藝術離不開形式的審美意味。
這里所說的是書法藝術,不同于單純的寫字,更不同于藝術書法。書法一開始作為一種傳達信息、記載歷史的工具,人們更重視其內容,此時的書法更像是一種載體,其實用性大于審美性,是內容大于形式的表現。藝術書法則是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忽略其實用價值,這種為了創作而進行的創作造成了內容與形式的脫離。藝術書法為了抓住觀者的眼球特意夸大其形式,有意識的讓觀者忽略對內容的感知,而將其注意力引導集中到形式上,是形式大于內容的表現。書法藝術是滿足了實用功能之外,還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是內容與形式共存的表現。如今很多當代藝術都越來越生活化,門檻逐漸降低,使普羅大眾都能欣賞,這也是當代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書法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只有在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的前提下,保留其本源審美精神的前提下,融入到現代各種文化藝術形式中才可以實現。波德萊爾認為“現代性”只是藝術不斷變化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是永恒不變的。任何藝術、任何美,都是永恒性和現代性的“雙重組合”。過多的追求哪一方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存活與發展需要民族文化與現代性適度融合。傳統藝術思想與當代藝術思想在意識層面有他們的共通契合點,這就需要當代藝術工作者獨具慧眼找到這個點,平衡二者關系的同時,善于汲取各自優點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邱振中.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注釋:
①康定斯基.關于形式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②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③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