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學習型社會,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戰略目標。社區教育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基礎性教育工程。本文提出了對于學習型社會中的社區教育的功能的重新再定位,應注重個體化的終身學習;在學習型社會的視域中,如何實現該功能的思路路徑。
關鍵詞:學習型社會;社區教育功能;再定位;實現路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發展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在新時代背景下,對社區教育的地位功能重新認識,在此基礎上合理推動社區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型社會”的時代內涵
(一)學習型社會
最早提出學習型社會的是美國學者赫欽斯,他強調建設學習型社會、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關于人的發展報告》中,使用了“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學習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而是全民的終身的學習,理論、實踐、生活相結合的學習。社區教育把具有社會性、民眾性、草根性的教育,以學習為動力,以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城市—學習型城區(縣市區)—學習型街鎮—學習型居村—學習型家庭,等各類學習型組織,使得建設學習型社會(社區)成為了社區教育發展的直接目標。
二、社區教育的階段發展及功能定位
(一)社區教育的興起
社區教育作為扎根于基層社區的教育機構,是美國社區教育發展的一大標志。1933年,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把“community”一詞翻譯為“社區”引入中國,有了社區教育的概念。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歷史原因,一直到1986年,上海率先成立了地域性的學校與工廠合作的“社會教育委員會”,以“社區教育”命名的組織形勢開始普及全市,這才標志著社區教育在中國的實踐真正開始。
(二)社區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
我國的社區教育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其發展而言,社會教育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區作為“第二課堂”,其教育對象主要是針對于青少年,以營造校外環境來幫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其功能定位是以強化學校為主的輔助教育。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社區(街道)開始大力興建社區教育的設施,在國際社區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社區教育全面發展,教育形式不斷豐富,教育對象擴展到全體居民,幫助居民特別是重點人群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素質和興趣愛好,起到了提高精神素養和陶冶情操的作用。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社區教育融入終身學習理念,營造書香氛圍,大力倡導閱讀,積極培育學習型個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小區,促進了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三)對社區教育功能定位的重新認識
社區教育在不同發展階段,有其不同的涵義和功能定位,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著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區居民的生活呈現多元化、學習內容的多樣化、自然社區教育的功能要有重新認識,定位更加精準。
個體學習的終身化功能。提升市民不同學習需求,滿足個體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對人的培養上。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既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社區教育在發揮本體功能上必須直面的問題。社區教育在提供這種機會上的基本任務就是幫助社區居民在適應現實、融入社會方面獲得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舉辦各種形式,從不同的角度樹立居民的現代化觀念、提高居民的綜合素質和融入現代化社會建設的能力。
三、實現路徑
(一)培育學習團隊精品化,打造活動項目品牌化。營造和諧的新學習氛圍,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夯實學習基礎。
中央文件要求著力建設學習團隊:“鼓勵老年人自主學習,支持建立不同類型的學習團隊”“打造一批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老年學習團隊”。社區教育發展的著力點在于要培育發展精品化的學習團隊,在學習團隊里抓好領袖,培訓骨干,樹立典型,扶持發展。活動項目品牌化。社區教育可以在課程設計、團隊活動中植入正確價值觀等元素,通過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大量宣傳、引導,培養社區居民的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影響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在社區中大力提倡社會公德、傳統美德,塑造正確價值觀引領,對社區居民進行社會價值理念教育,引導社會成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社會治理營造良好氛圍。
(二)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的學習
積極利用高校、社會機構等各種資源,搭建社區教師管理平臺,通過專門化的師資、課程與技術平臺來全面推進社區教育的發展。鼓勵已在崗的社區專職教師參加進修學習,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滿足社區教育教學需求,也可以從社區內部挖掘人才,調動社區內部專業人才服務社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彌補社區教育專業人才不足的缺陷。通過加強社區與學校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鼓勵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在業余時間參與社區教育工作,為社區建設貢獻力量,緩解社區教育師資數量困難。
(三)對學習資源的統籌協調,打通地域資源
隨著“中國社區教育網”和全國社區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社區教育的資源不僅包括現有的資源利用與開發,還應包括不同區域與領域之間的資源共享。打破條塊分割,充分整合利用各部門現有資源,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多種學習資源為社區教育服務,使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休閑娛樂教育融合。當前有的地區的社區教育的資源配置及需求與供給存在不均衡。因此,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源、物力投入等方面進行整合,使資源要素產生出1+1>2的效應。可以通過開發、利用、盤活和協調得以實現。通過構筑社區居民學習教育的有效平臺;重視無形教育資源的總結和提煉,加強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家庭的評比活動,注重社區各類文化的培育和發揚,營造良好的社區學習氛圍。整合資源的目的就是為了最終的均衡的發展。
(四)加快網絡化學習的進程,提高社區教育影響力
在充分了解廣大市民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建設社區網絡學習平臺,整合各類優質課程,完善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學分銀行,為市民提供網上一站式學習支持服務。同時還應積極推進例如移動學習、MOOC 等新技術支持的學習方式變革,探索為市民提供終身學習的新途徑、新方式,不斷提高社區教育的質量和影響力。動態地把握社區教育活動過程,分析個體和社會的“已發展”,引導個體的學習需求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及時掌握網絡輿情,是參與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平臺。社區教育通過其特有的草根性,能夠及時的收集和分析輿情。社區教育工作者通過與社區居民互動學習、溝通談心過收集信息,了解民意,了解輿論走向,把握社區居民心態,可以有針對性地找到有效的社會治理方案,把可能引發危的不利因子消除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顧明遠,石中英.學習型社會:以學習求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5-14.
[2]陳乃林.關于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的多維解讀[J],成人教育,2008,(1):13-17.
[3]吳忠民主編.社會學理論和方法[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114-115.
作者簡介:褚蝶花,女,1981年出生,從事的研究方向為社區教育、成人教育,上海開放大學奉賢分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