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亮
養成教育是指在學習、生活、勞動等教育中好習慣的形成與定型。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害。”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所以低年級應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培養,一旦養成良好的習慣,則終身受益。過去一年我作為一名二年級學生班主任,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調查分析、制定目標
我班共有42名兒童,由于家長的素質,家中的生活水平相差較大,所以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結構及情緒氣氛、物質條件均對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各種能力和習慣的養成就存在著個體差異。為更全面的了解一年級學生已有的各種行為習慣,以便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學生實施養成教育.我在開學時,召開家長會,對全體家長進行了“養成教育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看出,我班學生在生活衛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不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的占75%;不能早晚刷牙的占80%,大小便不能自理的占45%;不會自己吃飯,洗臉、新手的占65%。在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會講普通話的占100%,咬手指、摳鼻子、倒吸鼻涕的占75%;在地上亂爬打滾的占85%,坐不住的占100%。在學習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有:不會正確握筆的占50%,不知道看書方法的占85%。
通過家長會和數次家訪發現,有的家長不注重養成教育,認為孩子大了會好的,有的家長自身行為習慣影響了幼兒的發展,還有的祖孫三代在一起生活,父母教祖輩寵,孩子的各種習慣的養成受到了阻礙。針對以上問題,我根據《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從生活衛生習慣、文明行為習慣、學習自理習慣三方面,制定了本班學生養成目標,為將目標具體細化,可操作性強,我又將目標分解到月目標、周目標。
二、將養成教育寓一日活動中
為了讓學生盡快的適應集體生活,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將養成教育寓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并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生活衛生習慣方面,我發現孩子們洗手時,經常在水龍頭上沖一沖,不打肥皂,或者打上肥皂不搓就沖掉。針對這一現象,我將洗手的程序編成兒歌,讓學生們在洗手時邊念兒歌邊洗手:
打開水龍,小手沖沖;
打上肥皂,小手搓搓;
手心手背,手指手腕;
慢慢搓洗,再沖干凈。
這樣,孩子們在念兒歌的過程中學會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在學習習慣方面,我發現學生們看書,讀書時總是讀“望天書”, 三下兩下就將一本書翻完,再去翻下一本,而經常有撕破書的現象發生,針對這種情況我給小朋友講了老師的夢:書本媽媽很痛苦,很難過,因為她的圖書寶寶們都受了傷,書本媽媽急得直掉眼淚。我請小朋友們想辦法:怎樣安慰書本媽媽,怎樣幫助書本媽媽。孩子們有的說:“我給圖書寶寶治治病。”有的說:“我給圖書寶寶抹點藥。”于是我和學生們一起收集了班上所有的破損書本,看到這么多受傷的圖書寶寶,有的孩子不禁輕輕說了聲:“對不起,圖書寶寶。”我叫學生們一起向圖書寶寶道歉,并且說一句安慰的話,孩子們萌發了愛心。隨后又一起討論了該怎樣關心圖書寶寶,怎樣和書本交朋友等。通過討論,學生們知道了看書時要一頁一頁的慢慢翻看,書才不會撕破。從此以后,班里的孩子們學會了怎樣看書,還知道了怎樣愛護書,當有個別學生不小心撕破了書,其他學生會同他一起小心翼翼地將書捧到我面前,一起將書粘貼好。
三、家校攜手,共同教育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單憑學校的教育是很難達到目標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問卷調查80%的家長重視學科教學,對孩子的各種行為習慣持“孩子小、等大了再教”的看法,為了盡快取得家長配合,使每位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我開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通過家長會,給家長制定養成教育的培養目標,使家長了解養成教育的有關問題、內容,和學校達成共識。
第二、我利用每月的家長開放日活動,使家長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水平及教師的教育方法,為了使家長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性參加開放日活動,我每次都制定開放日活動指南,并給家長人手一份。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水平并進行評價,找出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教師與家長交流意見,達成共識,共同教育孩子。例如;在一次開放活動中,張明小朋友在玩自己的玩具,玩后不但不將玩具收起來,還將玩具灑一地,其家長看后對我說;“明明在家也常這樣,說了多次也不曾改變,老師你有什么辦法讓他學會收玩具呢?”針對這種情況,我通過《把玩具送回家》的故事,以情激情,并請家長配合,在家鼓勵孩子收放玩具,每當看到張明小朋友的點滴進步,我們家校便同步及時鼓勵、表揚。這樣一來,張明養成了收拾玩具的好習慣。
第三、針對孩子的父母工作忙,或者外出打工,平時由爺爺奶奶接送的情況,我采用一封信、小紙條或者與家長定期電話聯系,將孩子存在的問題與家長溝通,共同商討解決的辦法。我還將每月全班孩子的各種習慣達標情況,以表格的形式貼在“家長園地”欄內,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水平。
第四、為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各種習慣,我利用多種形式,使家長之間相互了解和交流養成教育的經驗。如:“家長園地”欄中開辦“每月一話題”,向家長推薦一些家教刊物和有關養成教育的文章,還通過家長會等形式實施養成教育,收到了1+1>2的效果。
四、學年評估,效果可喜
經過探索后,一年級結束時對全班學生進行了全面評估,生活效果良好率達95%;行為習慣良好率達90%;學習習慣良好率達95%。通過評估,我也發現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存在反復性,需不斷強化。
由于我制定目標從實際出發,根據孩子年齡特點,通過多種渠道,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所以效果可喜。一年級學生可塑性強,易培養。因此教師只要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并堅持一貫性,定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行為習慣,為孩子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