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谷永麗 王麗麗
摘要:視障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因不同程度的視覺障礙,形成了不同于健全兒童的獨特的認知特點,如視障兒童多思維較為敏捷,但概括與抽象能力較弱;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但肢體語言極少或無;機械記憶能力較強,但無法靠視覺表象進行記憶;以聽覺、觸覺為素材的想象較為豐富,但缺乏視覺想象,因此視障兒童的想象有時帶有個人愿望和情感色彩,有事可能會發生偏差。研究和掌握視障兒童的認知特點將為基于視障兒童的教育和教學提供重要支持。
關鍵詞:認知特點;視障兒童
視覺障礙,也稱視力殘疾、視覺缺陷,是指由于各種原因使視覺器官或大腦視中樞的構造或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病變,導致雙眼不同程度的視力損失或視野縮小,視功能難以像一般人一樣從事工作、學習或進行其他活動時應用自如,甚至喪失。視覺是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負責感知80%以上的信息主流,視覺感知的信息并不是可以完全由其他感官所代償的(如顏色、亮度、透視感覺等)。視障兒童,因其生理、病理特點,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認知特點,研究、掌握低年級視障兒童的認知特點,視障兒童的想象有時帶有個人愿望和情感色彩。
視障兒童的想象有時帶有個人愿望和情感色彩。
補償,保障其學習效果和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筆者從低年級視障兒童的思維、語言、想象等方面研究分析其認知特點:
1.思維的發展
個體思維水平是個體認知水平的重要指標,其中概念是思維的基礎。由于形象思維缺乏,不能用物體特征來綜合,容易出現片面性,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視殘兒童在概念水平上與正常兒童存在差異;視障兒童的特點是難以形成清晰正確的概念;分類歸納能力、概括與抽象能力較弱;在抽象概念能力上,先天性視殘兒童差于后天性視殘兒童,后天性視殘兒童又差于明眼兒童。[1]視障兒童常用自己已知的類似的可以感知的事物來推理,較易出現偏差,推理能力發展不平衡。可借助語言工具進行形象或抽象思維,思維較敏捷。
2.語言的發展
個體語言的表述能力是認知能力的體現,視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達到或超過同齡兒童的水平,這也是語言代償視覺交流的一部分。視力殘疾兒童的書面語以盲文(以不同組合突起的小點代表拼音符號,拼讀漢語普通話)形式出現,而盲人又是以普通話為準的,所以母語非普通話的視力殘疾兒童一般口語普通話水平憂于普通兒童。[2]但由于缺乏視覺經驗,視障兒童的語言與實物容易脫節;視障兒童在肢體語言、表情上會有些困難,視障兒童本身不會也不懂用表情、手勢、動作等幫助其語言表達,他們有時候會做出擺弄手指、聳肩等與情景無關的多余動作即盲太。針對視力障礙兒童的專門訓練和課程補償具有重要意義。[3]
3.記憶的發展
視障兒童的記憶過程一般以聽覺記憶和觸覺記憶為主,記憶過程較為專注,機械記憶能力優于健全兒童。但由于視力障礙,無法靠視覺表象來記憶,因此記憶過程中缺乏表象或視覺表象不完整。[4]
4.想象的發展
視障兒童的想象以聽覺表象、觸覺表象等為主要材料,有較為豐富的除視覺想想以外的知覺想象。[5]視覺障礙影響了其想象的發展,間接知識主要靠再造想象來獲得,視障兒童的想象有時帶有個人愿望和情感色彩。
5.心理的發展
視障兒童心理發展的趨勢與普通兒童基本是一致,表現在:
5.1都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被動到主動、由零亂到成體系的過程;
5.2視障兒童的心理發展與健全兒童一樣受先天素質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約;
5.3環境和教育同樣也是視力殘疾兒童發展的決定性條件。
教育的目的就是滿足兒童的教育需要,適應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針對視障兒童的教育,要從視障兒童的認知特點實際出發,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以達到培養其全面發展的目的。項目組對低年級視障兒童認知特點的研究將為通用盲文教學法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張佳.盲校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25):140.
[2]伍文豪. 兒童特殊教育學校活動空間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
[3]胡貝貝. 視障兒童生命質量測定量表的研制與評價[D].山西醫科大學,2016.
[4]董鐵英. 視障兒童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5]肖進. 視障兒童自我意識與行為問題的關系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中殘聯2018手語盲文項目CLM2018-01
吉林省教育規劃課題GH170161
作者簡介:徐明(1979-),女,遼寧省沈陽市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視障學生全納教育支撐服務研究、盲文教學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