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琴
幼兒園的音樂游戲是幼兒游戲活動中的一種,由于它將音樂活動內容溶于游戲的形式中,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從而使幼兒在情感上獲得美的陶冶,還能給幼兒以快樂并從中受到教育,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他們即無交往經驗,理解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也有限,老師要想順利的開展游戲活動,孩子們必須懂得遵守游戲規則才行。通過對小班音樂教學,在培養幼兒游戲中的規則意識方面,我做了以下探究:
一、用點、線、圈,三個途徑強化幼兒游戲中的規則意識。
游戲的形式有很多種,除了兩兩合作的游戲,集體游戲也是很普遍的一種,但是小班的孩子集體意識比較薄弱,自控能力也比較差,為了更有序的開展游戲活動,我首先采用了站點的方式來開展,在地面上貼或是用粉筆畫上小點點,讓孩子們有目的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在玩游戲《兔子和狼》時,大灰狼在音樂的最后要抓小兔子時,所有的兔子都要有一個自己的點點當自己的家,這樣就避免了在游戲中孩子們到處亂跑亂躲,出現失控的現象,相信孩子們在不斷的重復游戲時,會慢慢知道游戲的規則就是在某個音樂片段時找合適安全的地方躲避。另外在游戲《碰一碰》中,站點也起到了大作用,全班二十幾個孩子,老師用紅點和藍點將女孩和男孩進行了分組,孩子們分別和自己對面的伙伴合作游戲,整個游戲過程,老師不用費力組織,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伙伴。其次我還采用了站線的方式來組織孩子游戲,首先讓孩子觀察地面上的線,讓他們知道線是連續的可以無線延長的,然后讓孩子們站到線上和旁邊的伙伴手牽手,讓他們嘗試變成一根長長的線,而且還是一根可以左右移動的線,如果有人松手了線就會斷掉,在一次次的練習中,他們學會了在線上手牽手,也學會了手搭肩,在游戲《開火車》中,孩子們手搭肩一個接一個變成了小火車,安全的行駛在“軌道”上,在這個游戲中,孩子們懂得的游戲規則就是火車的車廂是連在一起不能斷掉的,火車只能行駛在軌道上(線上)。最后我用了站圈的方式來開展游戲活動,相信對于沒有游戲經驗的小班孩子來說幾十個孩子牽成大圓圈是很難的,老師經常把這邊的孩子組織好了,那邊的孩子手松開了或者跑掉了,但是對于有了站點和站線經驗的孩子來說站在圈上是很容易做到的,在游戲《吹泡泡》中,孩子們手牽手拉成一個大圓圈,圓圈變大變小,然后還原到圓圈上,在反復游戲中,孩子們知道了要想玩這個游戲,必須所有的人都把手牽好不能松開,否則泡泡就“破掉了”。孩子們有了牽圓圈的經驗后,還玩了《網小魚》的游戲,孩子們牽個圓圈當漁網,為了網住“小魚”,孩子們牢牢的牽著手,防止“小魚”跑掉,在游戲中孩子們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二、用故事情節幫助孩子理解音樂內容,讓孩子們在游戲情境中習慣遵守游戲規則。
小班的孩子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純音樂的曲子,孩子們在聽了以后很難用語言或者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么老師可以將游戲內容用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引導孩子邊欣賞音樂邊進入游戲情境。比如在游戲《小鳥》中,老師隨音樂節奏的快慢講述一只小鳥從清晨起床到出去找食物,最后辛苦的飛回家,孩子們聽了故事以后已經躍躍欲試了,很快他們就成了一群可愛的小鳥,隨著音樂的節奏時而飛的快,時而飛的慢,最后音樂停時,所有的小鳥都“休息”了。在游戲《捕魚》中,老師講述了一個捕魚的人,在海上不怕風不怕浪,劃著小船努力的撒網,小魚們為了不被網住,在水里四散的游來游去,老師邊講述邊引導幼兒理解音樂的每個片段,如舒緩的音樂時,是捕魚人在海上劃著小船,當音樂節奏變得急促時,是捕魚人發現了小魚,當音樂節奏變得非常快的時候,是小魚們驚慌的躲避,最后音樂停止時,是捕魚人收獲的時候,被網住的小魚將乖乖的躺在“網里”。這種追逐和躲避的游戲非常符合孩子們的心理,讓他們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很快進入了游戲情境,自然而然的扮演著自己在游戲中的角色,此時孩子們對于游戲規則的理解和掌握已經水到渠成了。
以上是爭對小班孩子在音樂游戲中如何培養規則意識所做出的一些嘗試和研究,事實證明孩子們通過一年的學習過程,變化非常大,不論是在游戲活動中的規則意識還是集體意識方面都有很顯著的效果,相信孩子們會在以后的音樂游戲中不斷的收獲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