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各國間的合作也越來越頻繁,更多的人注重旅游了。而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角逐中,文化軟實力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如何更好地提高我國的軟實力,讓更多的外國旅客認識到中國的強大,才是現在所需要做的事情。所以,當外國游客來到中國時,街道路口的翻譯顯得尤為重要了,也有可能關系到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所以,在進行街道路口的名稱翻譯時,既要做到完整地表達又要傳神生動,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并認準確街道路口的名稱,根據文化的差異,進行合理的翻譯,對街道路口名稱進行適合的翻譯。
關鍵詞:文化交流;街道路口翻譯;外出旅游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國際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而世界各個國家在進行經濟貿易和交流過程中,也對自己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進行著傳播,展現著本國的重要形象。街道路口的翻譯在未來的世界性交流中,將起著較大的作用,對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濟和文化都產生著一定的作用。
街道路口的翻譯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是由本國文化向外國文化轉變并傳達有效信息的一種文化交流方式。從眾多街道路口的名稱可以觀察,街道路口名稱中蘊涵著一些獨特而有歷史意義的特征,也正是因為這些獨特的特征影響這街道路口的翻譯。因此,在進行街道路口的翻譯時,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且對國家街道名街道路口所蘊涵的深刻意義都相當熟悉,只有做好這些分析,才能翻譯出好的街道路口名。
一、文化差異性
1.東西方文化思想差異
作為世界兩大文化體系,由于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價值觀念等因素影響,中西方的翻譯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中西方文化差別也體現在眾多方面。語言的差異性體現在思維方式的差異性。著名翻譯家傅雷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有過精到的總結:“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從這分析出,東方人的思維,由于重綜合,重內向暗示,所以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模糊的,處于混沌狀態的;而西方人則重步步踏踏實實,一絲不茍。重分析,一步一步有理有據。從中國道路翻譯名稱來看,是拼音和英文的結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使人理解,例如,江漢路譯為“Jianghan Road”,所以是拼音和英文的結合。像這種較簡單的路口名稱,對于外來游客來說,是非常簡單的去理解的,但是對于一些復雜的路口,這些翻譯就顯得會有點黯然失色。
以“光谷廣場”為例,在車廂處的標識是“Optics Valley Square”,候車處的標識是“Guanggu Square”。這是相同的地點所被翻譯成的兩種不同的翻譯,但是這很容易給外來游客造成一種錯覺,這是兩個不同的地點。所有為了去除混亂,方便外國友人的出行游玩,這類街道路口的翻譯必須統一。故“Optics Valley Square”比“Guanggu Square”要好。這一表達不僅方便與外來游客交流,更有助于光谷走向世界。另外,“Guanggu Square”這一翻譯會使外國友人產生一種錯覺,光谷廣場是既有光又有谷的廣場嗎?這一表達就體現了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即翻譯方式。
2.傳統文化滲透影響深遠
中國人受傳統價值觀念影響深遠,其中,佛教文化對我國的文學文化方面影響深遠。作為一大宗教體系,佛教傳入中國后,二者即不斷交流,不斷吸收借鑒。此外,在我國封建社會中長期居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體系受佛教影響甚至更大。在北京,有相當一部分是以廟宇命名的,如:白云觀和雍和宮大街等等。這種以寺廟命名的地名反映了文化信仰,宗教文化,也反映了傳統三教的影響。也體現出了儒家的教化作用。
所以,從翻譯的角度來看,白云觀街可譯為“The White Cloud Taoist Temple Street”,白塔寺可譯為“Bai Ta Si”,雍和宮大街可以譯為“Yonghegong Lamasery Street ”,這些翻譯都是帶有宗教信仰和文化特征的。對于我們中國人,這是非常好理解的,因為帶有一些文化底蘊。然而,對于西方人,這些就會出現一些分歧,就像雍和宮大街,就會讓外國友人們認為這又是宮又是大街,就會不太好理解,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用的深遠影響。
3.異國文化思想堅守本源
外國人始終堅持“忠實于原文”的原則,尤其是譯文應該保留源語言中的文化并將其完美地表達出來,包括其文化特點。外國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不同都會影響到翻譯活動,表現在顏色,數字,心理特點等方方面面。而在街道路口名稱翻譯方面,外國人也還堅持這本國的語序,其中也包括了堅守本國文化語序。例如,中國國家的街道名稱都是采用后置法,而像有些國家,如意大利,它堅持采用通用名前置法。
在外國,在對于街道路口名稱的翻譯活動中,它們都有一套固有的規定和標準。因為文化差異的多樣性,翻譯市場秩序混亂,而正當這些翻譯五花八門的時候,外國人逐漸把街道路口的翻譯趨向“規范化”,也就是拼音化。這就是現在各國都遵循的國際“單一羅馬化”規定。
外國人對中國街道名稱的翻譯也是遵守這一規則,例如,光華路被譯成“Guanghua lu”,從這些也可以看出,外國在堅守本源的同時也要遵守統一規則。在中國,在進行翻譯活動時,會將路或者街,翻譯成“Road”或“Street”,但是沒有一個很特定的規則。所以,看出外國人很注重原則規范,堅守原文本源。
二、總結
在進行調查研究過程中,最終目標是為了得到更好更合理的街道路口翻譯,使路口不再只是拼音化,而是國際化,更加符合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從各方面去想翻譯技巧。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會碰到中西方街道路口的翻譯原則是有所差別的,所以需要我們查閱相關資料,弄懂這其中的內涵。另外,翻譯中,我們會碰到很多關于文化方面的障礙,需要我們去克服。弄懂文化禁忌,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在進行翻譯的時候,特別是在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替翻譯時,更需要注重這個文化差異,因為拼音也有的諧音會造成不好的含義傳達。在展示本國家的文化的同時,也符合西方國家的語言思維習慣。而從中也發現中間所存在的一些聯系內涵,發現中西方都在為融合和交流不斷努力著,更好地為街道路口的翻譯規范化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瑞華.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9.
[2]彭保良.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看英漢翻譯中詞義的確立》[J].中國翻譯. 1998.
[3]毛榮貴. 《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4]鐘書能. 《英漢翻譯技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本論文系2017年武漢東湖學院“東湖未來之星”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從街道路口名稱的翻譯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的科研成果(項目主持人: 嚴璐, 指導教師: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