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濤 蔡清
摘要:可食性植被以其食用性、可參與性、可觀賞性的優勢,在城市用地緊張的情況下,為城市景觀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過對可食性植被的定義、發展、介入景觀空間的意義闡述的基礎上,探討了可食性植被在景觀空間中的應用要點。
關鍵詞:可食性植被;景觀設計;可食性
現階段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城市景觀綠地與城市建設用地、城市農業用地競爭激烈。如何在緊張的用地沖突中,實現景觀綠地與城市建設、農業用地之間的平衡為城市景觀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可食性植被以其食用性、可參與性、可觀賞性的優勢,為城市景觀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1.可食性植被的概述
1.1可食性植被的定義
可食性植被是指一些可供人類食用的植物構建的植物類型,它并非簡單地種植,而是運用生態景觀的方式設計農園等場地,使其變成富有美感和生態價值的景觀場地。
1.2可食性植被的起源與發展
國外可食性植被在景觀中的應用,可追溯到遙遠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時代,其園林中都曾出現過可食性植被的蹤跡。然而文化復興時期,人們為了方便對園林的管理和操作進而發展城市,有意識的將田園生產性農作物和純粹觀賞性植物相分開種植。70年代后,隨著田園城市理念的興起可食性植被又開始慢慢運用到景觀中。經過城市農業的階段性發展,都市農業和觀光農業這兩個新型的農業生產概念便在城市農業復雜系統下產生了,可食性植被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環境中[1]。近幾年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和其夫人將公園改為菜園的行為,在美國將可食性植被在園林中的運用提上了又一個高潮。
國內可食性植被在景觀中的應用,早在幾千年前的西周,人們就開始在囿、圃中在栽培植物或圈養動物,表現出可食性植被應用的雛形。但隨著社會進步和文化的發展,這種宅旁、村邊園圃綠地的娛樂、欣賞作用逐漸增加,而園林食物生產等使用功能卻開始慢慢退化。后來隨著國民經濟增長,便將農業生產與園林景觀進行了區分,并更加清晰的明確它們各自在國家發展中的功能與作用。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園林結合生產”模式進入另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生產與園林景觀的聯系才得以恢復,“食用園林”的理念也顯現出來[1]。
2.可食性植被在景觀中的應用意義
2.1可食性植被的益民作用
可食性植被與常規景觀的最大不同點,就是它具有常規景觀所不具有的可食用性的功能。可食性植被中的許多植物,如石榴、葡萄、羽衣甘藍、桃樹等,都兼備了食用性和觀賞性。其中有許多芳香植物如留蘭香、羅勒等,鮮花如玫瑰、百合等,讓居民在娛樂游憩、品嘗美食的同時,還能沐浴芳香、清心安神。因此,可食性植被在景觀中的應用不僅能為居民提供休息游憩的場地,更能為他們準備一場生態營養的綠色盛宴[2]。
2.2可食性植被的經濟效益
城市中許多可食性景觀規劃設計活動都可獲取直接經濟效益,如栽培果樹、種植菜園、創辦藥草花卉苗圃等都為城市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農業中的可食性植被的種植方式缺乏形式美,不足以滿足人民現階段對于美得追求,而常規景觀的建設又以追求形式美為主,并且價格高昂。然而,可食性植被在景觀中的運用的探索,是將其兩種舊的形式相結合,優點取之,缺點棄之,達到既滿足人們對審美的追求,又滿足節約資源,生態環境建設的理念。
3.可食性植被在景觀中的應用要點
3.1可食性植被的篩選
可食性植被一直伴隨在我們的身邊,每天都在和它們打交道,但是我們僅僅關注了它們的可食用的一面,卻忽略了其觀賞性的一面。可食性植被和觀賞性植被具有相類似的特性,所以可食性植被在具備可食用的同時也兼具了可觀賞的特性。這證明了可食性植被替換部分觀賞性植被的可行性,但是并不是像農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替換那么簡單。在其替換過程中既要保留適當遵循形式美發則以確保其觀賞的功能又要結合自身的特殊生長需求,保證其健康成長,以確保果實的質量。所以,可食性植被并不是可以在景觀中隨意使用的。在使用的過程中,要結合其形體的質感、顏色、高度、生活習性等,綜合分析,找到合適的品種。在遵循美觀性和效用性、差異性和相容性、生態性和互補性、節律性和變化性四原則,打造可食用性景觀的生態家園[3]。
3.2可食性植被與景觀觀賞植被相結合
很多可食性植被有一個特點,就是結果之后會很快衰敗,而觀賞性植被一般就不存在這種問題。比如桃樹和觀賞桃樹,桃樹結果之后樹葉會很快脫落,而觀賞桃樹由于只開花不結果,所以觀賞桃樹的葉子會保留很長時間不脫落。如果整園都栽植可食性植被,那么在一段時間里園中會出現萬物凋零的,毫無生機的現在。所以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可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劃分區域種植,在園中劃分出若干區域僅僅種植觀賞植物,這樣可以保證部分可食性植被凋零時,園中不會出現一片衰敗的景象發生。其二,將部分可食性植被和觀賞性植被一塊種植,這樣也能有限的減輕可食性植被凋零時產生的衰敗景象。
3.3可食性植被的景觀空間位置應用
可食性植被的應用應考慮景觀空間位置的特性,在其具體應用時可直接對可食性植被每個品種的特性進行分析,再根據其特性進行劃分,其可用于以下四個方面:一、區域可食性景觀是指根據區域的地理位置、功能需求、天氣氣候等情況,分析出不同可食性景觀的生長情況,選擇出最適應的可食性植物進行合理的栽種。二、邊界可食性景觀就是指區域和區域的交接部分,有封閉式邊界和開放性邊界兩種。在封閉式邊界處理中,可以將重點放在和園內植物的搭配上。但是在開放性邊界的處理中,既要注意邊界的區分,又要注意邊界的融合問題。在邊界地帶要選擇一些抗污性較強的可食性植物,以此減少周圍環境對植物的危害。三、廊道可食性景觀一般指帶狀、線性地帶,這類可食性景觀的設計可將線性劃分成同等長度的段塊,然后分段栽種不同的可食性植物,以此豐富景觀的層次性,形成流暢的植物線。四、節點可食性景觀是景觀體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利用節點可以連接多個不同的區域或廊道,因此在景觀設計中節點設計尤為重要,格外考驗景觀規劃人員的水平,需要規劃人員具有創新意識,利用精致美觀、吸引力較強的可食性植物進行設計[3]。
參考文獻:
[1]任栩輝,劉青林.可食景觀的功能與發展[J],現代園林.2015,12
[2]錢瑾,任建武.北京觀光農園中景觀設計與可食性植物配置[J],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2017,12
[3]洪曉軍.可食性植物在景觀領域的應用[J],居住環境.2018.05
第一作者:董明濤, 男,(1994-) ,河南人,本科在讀,專業:環境設計。
通訊作者:蔡清,女,(1982-),黑龍江人,講師,研究方向:益智型景觀設計。
項目來源:平頂山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基于可食性植被視角的新概念生態小區的建設(KCJJ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