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處分原則是民事訴訟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法律依據。法院原則上受當事人處分行為的約束,但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的處分權進行了種種限制,使處分原則未能體現其作為基本原則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將從我國《民事訴訟法》對處分原則的限制為切入點,探究民事訴訟法對處分原則的限制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對我國該如何真正保障當事人的處分權提出建議。
關鍵詞:處分原則;限制;制度完善
一、處分原則的基本含義
(一)大陸法系處分原則的基本含義
其基本含義是:當時是否起訴或終結訴訟,何時或何種內容、范圍,對何人起訴,原則上由當事人自由決定,國家不得干預。按照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理論的規范性解釋,處分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三項基本內容:第一,訴訟必須依據原告的起訴才能開始。作為例外,涉及公益保護有關的案件,作為公益代表者的檢察官或法定機構可以依據法律的特別規定行使起訴權。因此,民事訴訟的起訴以當事人主義為原則,國家干預為例外。第二,裁判的客體及范圍限于原告的起訴范圍,法院不得超過當事人的請求范圍進行裁判。第三,依當事人的自由意思決定訴訟的發展和終結。但是,各國民事訴訟都對當事人實施上述訴訟行為附加了一定的條件。一般來說,當事人發展和終結訴訟程序的訴訟行為必須不損害國家及他人的合法利益為限。
(二)我國民事訴訟中處分原則的基本含義
通說認為,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由支配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準則。按照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處分原則的適用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訴訟只能因當事人行使起訴權而開始,因當事人自主的撤訴行為而結束。法院不能依職權開始民事訴訟程序。“不告不理”原則就是處分原則的體現;第二,訴訟請求的范圍由當事人自行決定,當事人沒有提出的事項法院不能對其作出裁判;第三,當事人可以在訴訟中變更、撤回和追加訴訟請求;第四,原告可以放棄已經提出的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原告的訴訟請求;當事人雙方可以在訴訟中就民事爭議的解決達成和解或調解協議。
二、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處分原則的限制
(一)裁判結果不受訴訟請求的制約
根據處分原則,訴訟請求的范圍應當由當事人自己決定。這既包括一審起訴時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范圍,也包括上訴審中上訴人提出的上訴請求范圍。即上訴審法院在審理案件時,也必須在上訴人提出的上訴請求范圍內進行審理并作出上訴判決。但是《民訴解釋》第323條的規定實際上是使上訴審法院獲得了超出上訴人的請求范圍作出判決的權利。
(二)自認事實的范圍與效果受法院制約
自認的基礎就是處分原則,正式基于當事人可以對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自由支配,才會認可對方當事人的免證責任。自認意味著對于實際不存在的事實的承認也會導致承認人承擔由于承認該事實所發生的義務。即當事人已經自認的事實,法院不管其真實性如何都將排除對自認事實真實性的懷疑。《民訴解釋》中關于自認的限制不僅是法院考慮到自認的事實可能會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和其他人的合法權益,還是因為,在我國的訴訟觀念下,不能容忍當事人對事實的左右,只允許法院對事實的自由裁量。
(三)追加當事人制度違背處分原則
民訴法規定,無論原告、被告,還是第三人,在當事人不主張、不起訴的情況下,法院可以依職權通知其參加訴訟并判決其享有權利或履行義務。這是與處分原則相矛盾的。按照處分原則,當事人是否起訴、向誰起訴、請求什么等,均由當事人自由決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申請參加他人之間的訴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參加與否是自己訴訟權利的處分自由。如果由法院通知參加,實際上是強制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使法院起到了主動追究第三人民事責任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有可能在訴訟中承擔是實際民事義務,因此,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也是當事人,實質上是訴訟請求相對人,如果要將其追加到訴訟中來,按照處分原則,也應當由原告或被告提出來。
(四)審判監督程序的可依職權啟動
基于處分原則,僅有當事人有權提出申請再審以啟動再審程序,其他任何機關和個人均無權主動干預。在我國,當事人申請再審僅僅是法院可能再審的一個原因而已,并不必然引起再審;而法院或檢察院依職權主動決定再審則是再審程序啟動的必然原因。這種制度的設計帶有強烈的職權主義色彩,是與處分原則相背離的。民事訴訟解決的是當事人之間的私權糾紛,國家一般不應主動干預且沒有必要主動干預。再審程序的發動同樣應該遵循“私法自治”的理念。對于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否發動再審,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
三、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適用的完善構想
(一)明確確立法官釋明權制度
釋明權是指法院為救濟當事人在舉證和質證過程中存在能力上的不足或缺陷,通過發問、指導等方式以澄清或落實當事人所主張的某些事實,以引導和協助當事人對案件的主要事實和主要證據進行有效和積極辯論的權利。法官行使釋明權,首先能夠使當事人知道有權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其次,能夠使當事人知道自己可以自由處分的權利內容;最后,能夠使當事人了解和明白行使這些處分權,實施相應的處分行為在法律上將產生的后果。
(二)明確確立法院審理和判決的范圍受當事人處分原則的約束
處分原則要確立對法院審理和裁判范圍的制約功能。第一,要明確確立法院的判決和裁定不得超出當事人的訴訟請求范圍。這是“不告不理”原則的應有之義。第二,明確確立法院審理和裁判的范圍僅限于當事人在法庭辯論中涉及的事實。法院應當是以當事人在法庭上提出的事實和證據材料為基礎作出裁判。沒有當事人申請法院調取證據,法院不可依職權調取證據。
(三)明確確立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主導地位和作用
當事人對訴訟的開始及終結享有決定權。因此,首先,應明確廢除現行民事訴訟法中對撤訴的不正當的限制。應明確對原告撤訴限制的具體理由及裁定依據,而不是籠統限定為“如果撤訴會損害國家、社會、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因此便裁定不予撤訴。其次,應明確對法院或檢察院主動依職權啟動審判監督程序的限制。明確依職權啟動審判監督程序的具體理由以及啟動程序。最后,在當事人是否需要申請財產保全以及當事人對生效的裁判是否執行等權利予以充分的尊重,即沒有當事人的申請,法院不可依職權進行干預。
參考文獻:
[1]張衛平:《民事訴訟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
[2]江偉:《民事訴訟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3]韓香:《論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限制于糾正》,《法學論壇》2011年第455期。
[4]張家慧:《處分原則下的當事人訴訟行為》,《現代法學》2005年第27卷第3期。
[5]歐超榮:《論我國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政法學刊》2004年第21卷第3期。
[6]張衛平:《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重述》,《現代法學》2001年第23卷第6期。
[7]劉學在:《我國民事訴訟處分原則之檢討》,《法學評論》2000年第6期。
[8]李浩:《處分原則與審判監督》,《法學評論》2012年第6期。
作者簡介:杜金珍(1990),女,漢族,山東棗莊市人,法律碩士,單位:煙臺大學,法律(法學)專業,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