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臻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加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使我國社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從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研發情況來看,受國家經濟水平、運行模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存在一定的困境,導致我國科研領域在近些年來處于一個發展的瓶頸期,制約我國社會的綜合發展。為此,本文將針對科研成果轉化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進行研究與探討,從我國實際發展國情出發,制定出相應的測量與辦法。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困境;突破路徑
前言:
科學技術是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柱,直接決定者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科學技術的產生與推廣,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實現人民從傳統手工業到機械制造業的變革,從傳統書信溝通到數字網絡化的交流。然而,科技成果在運用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之前,需要落實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只有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落實到位,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夠更好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一、科技成果轉化困境
不同領域的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有所不同,例如,農業科技成果受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困境的制約;電子科技成果受人文因素等困境的制約。其中,農業科技成果直接關系到我國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是一項衡量國家科技標準的基本尺度。為此,本文將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例,針對科技成果轉化困境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自然環境的制約
農業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首先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導致農業科技成果無法在大范圍內推廣,無法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我國地域遼闊,資源分布十分不平衡,南北差異加大,適合種植的農業品種區別相對較大。例如,南方年降雨量相對較大,水資源豐富,濕度大,無難度高,適合種植水稻、橄欖、油菜、菠蘿、芒果、哈密瓜、火龍果、荔枝、木瓜等農作物;北方年降雨量相對較少、常年溫度偏低、相抵比較干燥,適合種植小麥、高粱、蘋果、梨、葡萄、山楂等農作物。其二,地理位置不同適合生長的植物有所不同。例如,平原丘陵地區能夠大面積開墾,澆灌方便,能夠機械化種植,適合農業發展;山地無法大面積開墾,澆灌工作相對比較困難,不利于機械化種植,適合林業發展;草原生長草種植被,該地區適合牧業發展;江河湖泊以及濕地能夠種植各類水生植物以及隨常養殖。其三,受生物本身特指的制約。不同的生物擁有不同的生命周期,適合生活的環境也有所不同。
(二)人文環境的制約
從主觀視角來看,長期依賴所形成的機制與體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從而對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帶來制約。在農業大發展的背景下,農民迫切需要科研成功以及具有實用性的農業生產技術的輔助;另一方面,科研人員研究出科技成果之后忽視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以此導致農業科研成果在轉化過程呈現以下四種現象:其一,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實際、市場需求之間出現脫節;其二,科研成果轉化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且申報工作相對比較困難;其三,農業合作企業或者是農戶在農業科研成果使用過程顧慮重重;其四,缺乏強有力的市場營銷策略與營銷能力。
二、科研成果轉化的突破路徑
在尋求科研成果轉化過程的突破路徑時,首先需要明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處理“三農”問題的觀念,能夠有效推進農業的生產化,提升農民財富收入,改善生態環境,使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使科技研發人員、農業生產工作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能夠提高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視,從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做好農業生產改革工作。
(一)注重對科技成果的創新
在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發過程,需要不斷將先進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工藝、創新材料運用其中,使農業生產工作能夠朝著生態化、數字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實現生態農業、數字農業、功能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借助科研程度轉化給予促進產業轉型。在傳統農業生產種植過程,通常出現市場供需失衡現象,且種植過程因化肥、農藥的使用,對當地自然環境產生破壞,造成大面積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現象,嚴重影響到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農業產業的轉型工作勢在必行。為科學應對農業科技程度在轉化過程所面對的困境,需要農業科研人員不斷優化科研成果,憑借高超的科研技術對科研成果進行推廣,使科研成果程度成功轉化成農業生產力,不斷對農業產業鏈進行延伸與拓展,深入挖掘具有較高研發價值的腹地,逐步朝著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產業方向發展,全面打造生態農業基地,為我國農業領域發展開辟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應對科研成果轉化困境。
(二)注重對科研機制的創新
科研機制的制定與實施直接影響到我國科研工作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方向,然而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一項具有系統性、復雜性的工程。在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作用下,科研技術與科研程度不斷得到革新與換代,原有科研機制已經難以迎合時代發展的潮流,需要不斷對科研程度轉化機制進行改革與創新,針對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制定并實施投融資體制,將政府部門所下發的科研資金作為整個投融資工作的主導,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擁有較高實力的公司企業作為投融資工作的主體,全面做好社會資本與個人出資的調動工作,構建農業研究、工業研究、商業研究、產業研究為一體的多位一體研究結構,建立多種所有制與混合所有制為一體的經濟實體,使多部門、多體系共同參與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奠定人力基礎、物力基礎以及財力基礎。
總結: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做好科學技術的轉化工作才能有效土洞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在在眾多科技成果之中,農業科技成果直接關系到我國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是一項衡量國家科技標準的基本尺度,落實農業成果轉化工作、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哈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的研究工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啟雷,郭鵬,李苗,張洪英.高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生態系統構建研究——基于西安市成果轉化生態的分析[J/OL].科學管理研究:1-5[2018-07-30].
[2]趙峰,段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源頭供給問題及對策——以武漢為例[J].科技中國,2018(07):42-45.
[3]趙哲.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