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洋 翟建樂 韋先美 陳家俊 李彥岐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足不出戶,知天下事”變成了現實。但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網絡謠言的傳播尤其為重中之重。網絡上的各種渠道造就了網絡謠言迅猛的傳播速度,現其已經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造成了傷害。在當下社會,對互聯網時代網絡謠言的傳播特性研究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1.關于謠言的定性,國外學者很早就進行了探討。Fisher將謠言比作一項集體行為,在人際間產生與傳播的各類信息通常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的(Fisher,1998)。MorinE則認為謠言是言論的一種病態形式,在人們交際中扮演著消極的作用(MorinE,1969)。
2.國外學者們針對謠言的產生模式與傳播過程兩個角度對謠言的傳播機制進行了研究。Allport & Postman提出了謠言的強度公式 R=ia,其中i是事件的重要性(importance),a指事件的含糊性(ambiguity)(Allport & Postman,1947)。對于謠言而言,i與a缺一不可,否則謠言將不復存在。對于謠言的傳播,熱尼特則參照傳染病模型創立了謠言傳播模型(D.H.Zanette,2002)。
3.拉斯韋爾提出的“大眾傳播模式論”將信息傳播的模式分為: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取得什么效果五個環節。“誰”一般被稱為網絡謠言的制造者既造謠者;“說了什么”則是網民根據某一事件的拼湊信息進行交流進而發表的看法與言論,這些真假莫辨的信息構成了網絡謠言的傳播內容,并且傳播過程中內容具有可變性。
(二)國內研究現狀
1.對于謠言的定性問題國內的學者也進行了深入探討。如鄧國峰、左瑋娜研究認為,“網絡謠言就是網絡使用者基于個人網站、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網絡論壇、網絡聊天室、即時通訊等網絡媒體工具而產生或傳播的遙言(鄧國峰,左瑋娜等,2005,2006)。”這是大眾普遍最容易理解接受的一種說法。
2.關于網絡謠言傳播機制的研究,國內許多學者也提出了相關研究成果。如王國華等在《網絡謠言傳導:過程、動因與根源》中從謠言傳導路徑、主體和載體角度闡釋了網絡謠言傳導過程(王國華等,2011)。針對于網絡謠言的特性及傳播過程巢乃鵬等學者則在《網絡傳播中的“謠言”現象研究》中運用了多學科研究方法去進行了探討,并進而提出硬控制、軟控制兩種治理策略(巢乃鵬等,2004)。
3.國內對于網絡謠言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以政府、媒體、民眾三個群體為研究基礎;
(2)從網絡謠言的傳播機制、傳播渠道、產生原因以及受眾群體的角度進行了研究;
(3)防范策略的研究;
(4)傳播模式的研究并進而提出解決策略。
就目前國內外對網絡謠言研究的整體狀況來看,針對于網絡謠言的治理與防范仍略顯單薄,并沒有形成專題的討論和研究,欠缺針對性的具體思路和實施措施。“互聯網+”時代使得網絡謠言的治理呈現出新問題、新考驗,需要我們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去加強網絡謠言的治理。
二、互聯網時代網絡謠言的傳播特性及特點
與傳統的信息傳播形式相比,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的生成和傳播方式大大改變,傳播效率數級提升,但是,最基礎的原有的大眾傳播理論研究仍然適用于網絡傳播。因此,接下來筆者將分別從制造者、內容、傳播媒介這幾個方面對網絡謠言的產生及傳播特點進行分析。
(一)復雜難辨的網絡謠言制造者
據統計,將近一半的謠言產生于微博微信,此外還有貼吧、平臺網站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每個網民都可以生產創造網絡內容,140字的微博就可以制造一個謠言,一秒鐘的轉發就可以傳播謠言,大大降低謠言產生和傳播的本錢。
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謠言產生和傳播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制造者存在匿名性。網民們隱藏在互聯網這個虛擬世界中,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扮演任何角色、性別,以任何語氣、文字不負任何責任地發布消息。
此外,水軍和網絡大V是網絡謠言的制造者中特別需要值得注意的一類人群。在網絡謠言傳播的初期,人們可能不見得會相信,但是如果利用水軍傳播網絡謠言,或者作為公眾人物的網絡大V缺乏辨別力,支持或發布網絡謠言,無形中他們就成為了網絡謠言傳播的幫手,又增加了網絡謠言的影響力和可信度。
(二)關注度較高的網絡謠言內容
網絡謠言的內容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別:第一種是破壞黨和政府形象的政治軍事類;第二種是編造虛假消息引發社會動蕩和社會恐慌的自然災害類;第三種是編造犯罪信息塑造政府施政無力形象的恐怖犯罪類;第四種是利用敏感話題編造謠言引發群眾恐慌的社會生活類;第五種是針對個人的隱私編造謠言的公眾人物類。
人民日報盤點的2016年的網絡謠言中,其中一半以上為社會生活類謠言,如微距鏡頭中的北京霧霾、柚子皮泡水喝可以治療乙肝、榴蓮牛奶同吃會導致咖啡因中毒、喝雄黃酒解讀療傷、用冰箱和大蒜能鑒別地溝油、喝自來水會致癌等等。
(三)呈現多樣化趨勢的網絡謠言傳播媒介
從傳播媒介看,網絡謠言多產生于網民可直接參與甚至主導的自媒體和交互媒體為主。互聯網背景下,微博、博客、論壇、網站、郵件以及QQ、微信等渠道逐漸成為網絡謠言最主要的傳播載體。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謠言呈現出以加速度的方式迅速傳播的特點,影響范圍廣。
2016年,互聯網上流傳著“某地發生多起搶小孩事件并解剖小孩器官”的謠言,并從網絡走到網下,人們開始口口相傳,引起了不必要地社會恐慌。網絡謠言的傳播路徑變得復雜。于是就出現,網絡與現實傳播的交錯互動,線上與線下的廣泛擴散,這就使得網絡謠言的傳播具有雙重的殺傷力和社會影響力。最終,此類案件通過各地警方證實,并未發生。
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一般是當網絡謠言誕生后,在傳播的初期,第一批接收到謠言的網民一旦接受了謠言中的信息,便會從接收者變為謠言的發布者,對網絡謠言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重復傳播,重復的力量使得網絡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范圍逐漸變得越來越廣,變得越來越有說服力。
從網絡謠言的傳播來看,在謠言的初生階段,自媒體在傳播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謠言的進一步傳播過程中,隨著交互媒體的加入,重復傳播使得謠言迅速發酵,影響范圍迅速擴大。在網絡謠言中,謠言傳播最主要、最迅速的媒介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接觸的微信、微博、網站、論壇、短信等。
參考文獻:
[1]孟臥杰.防范與治理網絡謠言的對策研究,云南行政學院學院學報,2014,(1):119-123.
[2]尹梁潤.建立網絡謠言綜合治理體系的反向與突破口,中國記者,2015,(1):84-85.
該文系河南科技大學2018年暑期社會實踐課題《基于當代網絡謠言問題的治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