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摘要:戲曲樂隊伴奏在戲曲演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在整個戲曲藝術中樂隊伴奏則腔調跟腔,且用具有本劇種特色的樂器跟腔,還要求跟腔演奏者隨著演唱者的表情達意,相依相陪,奏出唱腔的風格、韻味來。“墊”、“托”、“襯”的含義基本是一致的,即伴奏為唱腔“烘云托月”,單戲曲樂隊伴奏的“墊”、“托”、“襯”卻有它微妙的內涵及手法。
關鍵詞:戲曲;伴奏;藝術形式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67-01
一、前言
戲曲藝術是演員和樂隊全力配合的產物,司鼓的作用則是協調演員和樂隊的橋梁,是樂隊演奏的關鍵。司鼓能夠幫助演員傳情達意,統領劇中人物感情的節奏。換句話說,司鼓傳達的就是命令,是整個戲曲的節奏,音符是文字,而旋律就是語言。司鼓正是借助板和鼓聲的傳達,實現聲音化的指揮與演奏,讓戲曲音樂具備了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力
二、戲曲鼓師的地位
“板小乾坤大,鼓小掌萬軍。”說的就是戲曲鼓師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鼓師是整個戲曲樂隊中的主奏者兼指揮者,西洋樂隊有專職指揮,主要用手勢指揮全樂隊的演奏;而戲曲樂隊的鼓師,則不僅用手勢,而且通過對板鼓與檀板兩件樂器的演奏來對全樂隊的演奏進行指揮。指揮時,鼓師左手敲擊檀板,右手用鼓楗擊板鼓(也稱“班鼓”、“單皮鼓”),有時兩手均執鼓楗,交替擊鼓,并配合動作、態勢、表情等,運用固定的程式化的“鑼鼓點子”(“鑼鼓經”),通過手勢的指、撇、捺、場、邊等,對打擊樂與管弦樂的起止、快慢、輕重、情感、情緒、風格、韻味等,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指揮。
不僅體現在全樂隊中,而且體現在整個戲曲演出全程中。鼓師對演員的表演、全劇的進行、節奏的起伏、氣氛的營造、效果的制造等等,都起著“幕后指揮”作用與主奏作用。
首先是配合演員的表演。
每一位演員的唱、念、做、打,都在“鑼鼓經”中進行,也都由鼓師指揮。唱腔中的起止、快慢、強弱以及各種板式、聲腔的變化,全由鼓師掌握;念白的節奏,如“撲燈蛾”、“數板”等,也由鼓師掌握;做功中的一招一式,也都由鼓師掌握,如“亮相”奏[四擊頭]、“開打”奏[急急風]等,皆由鼓師指揮演奏。
最典型最精彩的例子是京劇《三岔口》,幾乎沒有道白,更沒有唱腔,主要是演員在打擊樂的伴奏下進行“啞劇式”的武打表演。劇中人物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暗室中格斗、廝殺、摸抓、翻打、尋覓、碰撞,各種動作,均由鼓師指揮“武場”演奏員用打擊樂演奏各種固定規范的“鑼鼓經”予以配合,與演員的表演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其次是表現人物的情感情緒。
不同的“鑼鼓經”,表現不同的情感情緒,何時何處演奏何種“鑼鼓經”,均由鼓師根據劇情和人物特定情境的特定情感情緒的要求,指揮打擊樂演奏。
例如[亂錘]表現情緒焦急、煩躁、紊亂情緒;[緊錘]表現情緒急迫;[搓錘]表現情緒焦急;[叫頭]表現情緒激動時的呼號、控訴;[哭頭]表現情緒悲傷的哭泣……如此等等,皆由鼓師指揮演奏。
三、舞臺氣氛的營造手段
戲曲舞臺氣氛的制造,主要由樂隊中的打擊樂(“武場”)承擔,其指揮者也是鼓師。大至翻江倒海、刀光劍影的戰斗場面,小至鳥叫蟲鳴、風吹雪落的恬靜氛圍,以及場次的起承轉合,時空的自由轉換,均由鼓師指揮打擊樂演奏各種不同的“鑼鼓經”來營造。
有時,鼓師還指揮全樂隊演奏各種曲牌,以營造不同的舞臺氣氛。例如[小開門],表現更衣、寫信、行路、拜賀時的氣氛;[工尺上]表現迎接貴賓的氣氛;[水龍吟]表現高官或元帥升帳時的聲感……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鼓師與琴師,是戲曲主角的左膀右臂,許多戲曲表演藝術家,都精心選擇高明優秀的鼓師與琴師來“傍”自己。所謂“傍角兒”,乃輔佐幫襯之意。例如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就有鼓師李五、劉順與之合作;著名京劇老生楊寶森,也有鼓師杭子和與之合作;著名鼓師白登云,鼓藝超群,被譽為“白派”,曾為楊小樓、余叔巖、梅蘭芳、王鳳卿、郝壽臣、孟小冬等名角司鼓,1934年以后成為程硯秋的專職鼓師。
在“傍角兒”的藝術踐中,鼓師還成為戲曲流派的創造者之一。例如在“梅(蘭芳)派”、“程(硯秋)派”的形成與創造中,鼓師都功不可沒。
四、結語
總而言之,戲曲鼓師的地位與作用不可小視,他們在戲曲藝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要想做一名稱職乃至出色的戲曲鼓師,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這需要廣收博采,勤學苦練。要做大鼓師,需有大文化,要做好鼓師,要有好功力。
鼓師要在實踐過程中強化不同戲種中所運用樂器的認識,更為妥善地利用個人演奏技巧,挑選適合劇情需要的鼓點當做打擊樂的主題,將傳統的鼓點調整組合,適當地改變力度和點法,實現樂音在高與低、輕與重、強與弱、遠與近等方面的協調均衡。從多視角、多層面創造意境,獲得豐富的藝術效果,讓觀眾能夠仔細品味,留下聯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