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城
【摘 要】美國的共同基金是最為典型的公司型基金。我國實行的是契約型基金模式。我國投資基金相對而言起步較晚,發展較快,但隨之而暴漏出的問題也不少。比較中美投資基金內部治理上的差異,得出了完善我國投資基金內部治理的幾條啟示和建議:完善基金公司公督察長制度,完善基金公司公司股權結構,完善基金公司獨立董事制度。
【關鍵詞】內部治理結構;投資基金
一、引言
1991年,中國第一只封閉式公募基金在武漢獲批成立,基金行業自此登上我國金融舞臺。1997年國務院頒布了《證券投資基金暫行管理條例》,1998年正式開始實施,中國的基金行業才正式進入法治治理道路。在隨后的時間里,我國對于基金行業的立法不斷地改進和完善。2004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投資基金法》正式頒布實施,2004年以后的相關立法基本都是在此基礎上修改和展開,最新修訂版的基金法是2015年版本。
法律上的不斷完善推動了我國基金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是快速發展的背后暴漏出的問題同樣很多。2000年的基金黑幕事件將基金治理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基金行業立法還不完善;監管不足,這導致違法違規的現象頻出,關聯交易盛行;基金管理公司的制度安排不合理,很多崗位的設立形同虛設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比如說監察長一職;市場競爭不足,基金管理公司的資格設限及其嚴格,市場上的基金管理公司都來源于有大背景的證券和信托公司,基本上處于壟斷地位;基金管理公司的獨立性也受到了懷疑,保障基金管理公司獨立性的獨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也值得探討。
我國基金行業暴露出的這些問題究其根本都在于基金治理方面。治理分為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在基金行業,外部治理主要是法律方面,內部治理主要是針對基金管理公司的內部控制和管理。而基金行業問題頻出的根本原因主要也在于內部治理上。
本文通過對中美兩國投資基金內部治理進行對比研究,得出對我國投資基金治理方面有意義的啟示。
二、中美投資基金內部治理結構介紹
(一)內部治理結構概述
所謂內部治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權(股權);對董事會、經理及員工的評價和監督;怎樣設計和實施激勵制度。
具體到投資基金行業,第一個方面涉及到股權結構的安排,即基金的股份結構;第二個方面主要涉及到基金公司董事會的安排,包括董事會成員的選舉,董事會成員的構成,最重要的就是獨立董事制度中獨立董事的選舉;第三個方面涉及到的是對公司人員的激勵安排措施,主要包括對基金經理,獨立董事,在中國還包括監察長的激勵安排。
(二)美國投資基金內部治理結構
美國的共同基金是最為典型的公司型基金。該類型基金內部治理結構的安排中最具特色也最重要的就是獨立董事制度。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獨立董事多數原則:美國1940年的投資基金法要求基金董事會中獨立董事人數在總數一半以上,在2001年的修訂案中,獨立董事人數占比要求改為大多數。增加獨立董事比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控制關聯交易,獨立董事被賦予更多的權利可以更好的對基金管理公司的交易進行監督,基于獨立董事的獨立性,董事會的監督職能得以提升,從而更好的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
獨立董事自我任命原則:對于一只剛成立的基金,首屆董事會成員(包括董事和獨立董事)通過股東大會投票產生,往后,新的獨立董事的提名和任命都有獨立董事來完成。經過幾輪替換后的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就有了很大的保障。
獨立董事獲取信息的保障原則:獨立董事必須要獲得高質量的相關信息才能有效履行其監督職責。公司的會計要求是獨立會計。基金公司的律師由管理人代表基金聘用,但是獨立董事對律師有免職的權利。
獨立董事的職能定位原則:一是把投資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對基金管理層與其他服務機構之間利益沖突或者利益關聯進行處理和監督。
三、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
我國實行的是契約型基金模式,其運作模式一般為:先由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機構訂立訂立信托契約,并根據該契約的條款向投資者發行投資份額,投資者申購或者認購基金份額,將基金交由信托人進行投資和管理,托管人則負責管理基金資產。
股東會由全體股東即基金持有人構成,是最高的權力機構。股東會通過投票選舉董事,其中獨立董事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董事會是公司最高的決策機構,對股東會直接負責。股東會通過投票選舉出監事會成員。監事會主要負責監督和審查,對股東負責。董事會旗下設立薪酬與提名委員會,戰略規劃委員會以及風險控制委員會,各司其職。基金公司還特別設立檢察長一職,專門對各項事宜進行監督。此外,就是總經理,副總經理以及往下的各個職能部門。
我國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結構中有兩點比較有特色。
第一點是公司專門設立檢察長一職。檢察長對基金的運作,制度執行情況,內部管理,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等方面進行監督,并對董事會和證監會負責,不但要定時向董事會匯報,還要向證監會作報告。
第二點是總經理下設兩個委員會:投資決策委員會與合規與風險委員會。
綜合來看,我國基金組織形式上借鑒了以英國為代表的契約型的方式,但同時也引入了美國公司型基金中的獨立董事制度。本來是想取兩家之長,模式上引入了,但實際操作上卻出現了很多問題,關于我國基金治理結構上的缺陷在下一節討論。
四、美國投資基金內部治理結構上的優點
(一)股權結構上注重基金公司的獨立性
美國的基金公司股權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美國最大的54家基金公司:業績排名前百分之三十的14家基金公司在股權結構上屬于私人基金;有8家上市的基金公司業績排名在前百分之四十;至于集團基金公司占比最多,業績也是最差的。
基金的股權結構決定了基金公司的獨立性。在美國,業績表現最好的基金公司都是員工持股或者私人擁有,比如說富達、先鋒。而銀行或者證券信托公司控股的基金業績表現反而相對較差。
(二)注重對投資者的保護
首先是法律監管。美國針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制定了一系列完備的法律。美國的獨立董事制度有效的控制了關聯交易,有效的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其次是相關單位的監管。美國的投資基金在注冊成立時就已經明確的寫明了投資方向及品種。美國聯邦稅務局設立有專門的機構檢查投資基金公司的稅務表,查看起投資種類是否符合其募集說明書,如不符合,會有相關的處罰措施。此外還有行業自律。
五、中國投資基金內部治理上存在的問題
(一)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的限制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股權結構集中度較高,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大股東也多為券商,信托公司。中國的投資基金大部分都由券商和信托公司所掌控,尤其是絕對控股型基金。券商控股基金的利益是服從于其控股股東的利益。
對于投資基金的內部治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控制關聯交易。而在中國,由于過于集中地股權結構,很多基金公司的經營實際上由大股東操控,關聯交易的發生更加頻繁。2000曝出的《基金交易黑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種過于集中的股權結構。
(二)獨立董事制度存在問題
我國在基金治理結構中引入了獨立董事制度,但在實踐上卻出現了種種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獨立董事人數和比例都不足:我國法律規定基金公司獨立董事人數不得低于兩名,在董事人數中所占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這與美國共同基金獨立董事制度中所要求的獨立董事占多數(或者不得低于三分之二)有很大差距。
獨立董事獨立性差:所聘請的獨立董事只對基金管理公司負責,而不是對基金持有人負責。從邏輯上說,獨立董事必然站在基金管理公司利益最大化立場上行事。
對獨立董事的激勵制度不足:法律只要求基金管理公司給與獨立董事適當的津貼。適當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沒有吸引力的薪酬肯定不能夠讓獨立董事積極的工作。
(三)督察長的職責未能落實
根據證券法要求,督察長履行職責,應當以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督察長的設立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基金管理公司的監管,但實際上督察長的職責卻未能落實。
首先,督察長作為風險控制的把關者,常常和基金公司的董事會,經理層方面出現沖突。其次,督察長一職往往被作為升職的職業跳板。
最新的相關法律規定證監會領導離職后在三年之內,普通員工在離職后兩年內不得在相關監管結構任職,不能擔任基金公司的高管。可是督察長不在這些限制之內。這使得很多督察長一職成為了很多證監會離職人員的職位跳板。
六、啟示
(一)完善基金公司公司股權結構
第一,發展多元混合股權結構,增加投資基金的獨立性。積極發展多元混合制度是必要的,放開市場準入條件,增加有條件的實力雄厚的民營資本和外資的持股比例,從而在股權方面能夠分權制衡,增強基金管理公司的獨立性。引入外資參與持股,還可以引入國外先進的治理理念。
第二,鼓勵基金公司上市。一方面,基金公司上市可以分散股權結構,而且上市后有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讓眾多的投資者共同進行監督。另一方的好處體現在股權激勵方面,讓管理層持有上市基金的股份,管理層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更加盡心盡力的進行管理。
(二)完善基金公司獨立董事制度
第一,適當的提高獨立董事的人數和比例現今實際研究中發現,美國大多數共同基金的獨立董事比例都在2/3以上,并且有良好的效果。我國的基金法規定獨立董事人數不得低于2人,比例不得低于1/3。由此可見,我國的獨立董事不論是人數和比例上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建立完善的獨立董事聘選機制。擔任獨立董事的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和經驗,還要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
第三,完善獨立董事的激勵機制。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對獨立董事實行股權激勵計劃。給與獨立董事一定的股權,基金公司的業績越好,獨立董事自身也能獲得更多的好處,投資者也能獲得更好的收益。
(三)完善基金公司公督察長制度
第一,進一步加強督察長的獨立性。可以建立督察長人才市場,把督察長作為一個獨立的第三方職業,就類似于獨立會計公司一樣,成立專門的督察長公司,設立相應的督察長的職位標準,提供專業的綜合素質高的督察長。基金公司聘任的督察長從督察長公司中挑選,與督察長公司簽訂協議。這樣,就避免了督察長與基金管理層的利益關聯,有效的保證督察長的獨立性。
第二,加強對督察長的工作監督。要進一步加強督查長得監管應該分配更多的監管資源,比如說可以設立一個專門負責監管督察長的機構或者是督察長協會。同時還可以加強督察長的工作信息紕漏,讓投資者共同監督。
第三,加強督察長的風險控制教育。設立督察長一職的直接目的就是加強基金公司的風險防范。監管當局有必要加強基金公司督察長的風險控制法規培訓,同時,基金公司的管理層也更螢愛注重對督察長的風險控制培訓。這樣內外結合,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風險控制水平。
【參考文獻】
[1]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分析[J]. 張超,閆銳.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7(11)
[2]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特征與績效關系的經驗研究[J]. 何杰. 管理評論. 2005(08)
[3]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建議[J]. 肖金梅.現代商貿工業. 2014(15)
[4]論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現存問題及對策[J].田小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7(10)
[5]我國公司型基金治理結構的構建之路——以美國共同基金治理結構為視角[J].樓曉.法學評論.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