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璐 劉影 秦博涌 龔健 和咪咪



【摘 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逐步實現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隨之而來的現象是每年畢業生數量的激增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問題。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表現和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為數據來源,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探討了如何有效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這對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保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職業發展;影響因素;就業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自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實施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滿足了多數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時也推動了教育公平的步伐。然而,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創歷史新高,大學生就業問題已逐漸成為高等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每年有龐大的大學生群體涌入勞動力市場,來自學校、用人單位和市場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大學生就業以及職業發展不理想。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目前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就業現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和對策研究。本文以問卷調查得到的實際數據作為分析基礎,從高校自身的特點出發,探討如何突破普通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過程中的瓶頸,這對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增強大學生群體的幸福感、保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減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都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二、基于社會學理論分析問題的解決途徑假設
根據帕累托的精英循環理論,說明的社會不平等現象主要由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理差異決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別。社會成員歸屬于哪個社會層次取決于他們的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帕累托解釋說,如果人類在各種活動中,像在學校中對各門課程的考核打分一樣,用指標說明每個人的能力,那么我們就可以把那些在社會各項活動中獲得最高指數的人劃分為一個等級,即精英人物。那些天賦很高的杰出人物即使初始化的社會地位很低,但是憑借著個人的努力仍然可以晉升到社會階梯上層;反過來也一樣,即使出身名門望族的上層人物,如果天賦拙笨,生性懶惰僵化,也有可能跌落到社會的下層,如下:帕累托精英循環論示意圖。
根據以上理論,可以得出假設,如果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甚至受家庭原本處在的社會階層的狀態影響。所以總結為以下幾點假設:1.可以通過自身的改變和努力改變自身所處的社會階層;2.可以通過家庭的優勢使自己不斷的獲取更多的可利用的資源進行不斷的提升,以防止逆向流動。
三、文獻綜述
(一)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發展現狀分析
李勝強(2011) 【1】在分析大學生就業壓力四種類型,指出社會環境帶來的壓力最大。陳銘龍(2010)【2】探究大學生就業瓶頸及應對策略中強調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高校的培養模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是大學生職業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同時提出高校要以市場化為導向,改革教育模式,同時開展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
馬世洪【3】在中國高等教育研討會上指出:就高校畢業生而言,面臨著因高校大規模擴張而導致的供求關系失衡問題。由于供給迅速增加,用人單位的選擇余地便相應增大,導致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增長十分緩慢;同時他們還面臨因培養模式脫離市場需求而導致的結構性就業難題。經過分析,還有部分大學生因就業期望值過高而導致選擇性就業難題,以及觀念保守,自身綜合素質不足等問題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因此,畢業生職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二)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發展影響因素
1.家庭情況
Branden(2005) 【4】將代際流動性定義為子代在經濟社會地位的分配中所處的位置相對于其父代位置變動的程度。職業代際流動是研究勞動者兩代之間所發生的職業類別和職業層級間的變動。職業的代際流動反映了一個社會中不同代際成員的地位流動或被分配到不同社會地位和社會階層中的過程,反映了社會的發展狀況。教育是代際流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中國社會各階層實現階層跨越的重要渠道,高考成為農民和工人階級改變人生的重要途徑。恢復高考以后,一大批農村學子通過高考,實現自身經濟社會地位的提升,而90年代以后,中國重點大學中農村學子的比例逐漸呈下降趨勢。
劉志國(2013) 【5】教育的代際流動性影響因素分析中指出教育的代際傳遞性強意味著社會的結構僵化,中下階層通過教育實現正向流動的機會在不斷萎縮。
2.個人情況
蔣承(2016)【6】在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畢業生留京工作選擇的影響——基于2015年首都高校本科生數據的分析中得出結論,認為獲得獎學金、有較豐富的實習經歷、人文學科、月支出越高、父親職業為管理技術人員的畢業生,有更大可能留在北京工作。厲丹鴻(2011) 【7】認為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的影響因素里,是否得過獎學金是極其重要的。
學生干部是在大學期間實踐能力較強的群體,潘文慶(2013) 【8】在基于對廣東四所高校2012屆畢業生的情況發現,學生干部在工作中容易打破工作的壁壘,提高了就業質量;王守功(2013) 【9】的文章中提到,學生干部,不僅在就業中有很大的優勢,并且在協議就業、升學、出國都有很大的優勢,尤其是升學和出國,其優勢尤為突出。但也有研究稱,在升學方面,學生干部并沒有太大優勢,因為考研是一項需要長期準備的過程,在課程學習方面的準備,擔任學生干部顯然會擠占這方面的時間。但文書峰在研究中發現,學生干部不傾向于選擇出國留學,他們認為出國留學是個長期計劃的工程,不熱衷于此。
(三)對于“社會瓶頸”的概念界定
社會瓶頸在文獻中涉及的不是很多,但是基于現有的概念并結合陶香林(2015) 【10】、曹廣喜(2011)【11】、鄧曉丹(2007)【12】等人的觀點,可以總結為:瓶頸一般是形容事業亦或是學業在其特定的發展中出現本不應該出現的特殊的停滯時期,這個階段就像瓶子的頸部一樣是一個關口,再往上便是出口,但是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頸處。社會瓶頸就像是社會學的基本方法論中所說的:為了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轉和協調發展而產生的一切社會事物,但是無論社會瓶頸,還是就業瓶頸,都是發揮階段的特殊時期,我們要直面瓶頸,抓住機遇,通過不斷地努力,直至突破瓶頸,使事物重新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
四、大學生職業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瓶頸
(一)概念界定
本文所研究的“社會瓶頸”發生在大學生職業發展過程中,指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瓶頸和職業發展瓶頸。
(二)理論分析
根據供求理論,高等教育是人力資源的供給者,用人單位是接受大學畢業生的需求者,這是一層供求關系;另外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學生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產生了需求,而高等院校的擴招又增加了供給,這是另一層供求關系。因此,為了保持以上兩層供求關系的平衡,應當根據供求發展規律,合理制定高等教育規模,適時緩解人力資源市場的緊張態勢。
從社會分層理論來看,學校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個體通過接受教育來占有社會資源進而提升社會地位。無論出身富貴還是家境清貧,人們接受高等教育儼然成為剛需。隨著高校陸續擴張,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再創新高,畢業生就業困境顯現,那些未被人力市場及時消化的高校畢業生存量,既是一種資源閑置的浪費,也是一種愈來愈貶值的人力資源。
五、大學生職業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瓶頸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對于職業生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資源上,家庭資源包括父母職業、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經濟條件,父母所擁有的人脈關系、父母的人生閱歷等方面。這些家庭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促進了大學生職業發展的深度與廣度。我們根據父母的職業對其子女大學畢業后的選擇進行了分析,結果如圖一:
從數據可得出以下結論:大學生在畢業后的走向具有多樣性,但是依然可以通過一些數據發現一定結論。普遍來看,不管畢業生父母職業如何,很大一部的大學生都選擇直接在企事業單位就業,其中父母是外出打工的大學生畢業后直接在企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高達84.62%,來自其他家庭選擇直接在企事業單位就業的畢業生比例也相當,父母是做(企業)生意的大學生中,選擇直接在企事業單位就業達77.13%,相比之下較低一些。但是父母在家務農或外出打工,大學生在畢業后繼續出國深造的占比為零,父母做生意的大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呢出國深造的比例較其他兩種家庭類型高。父母都是技術工人或企事業單位干部、教師、工程師等職業,大學生本科畢業后選擇直接創業的比例為零,但來自這兩種家庭的畢業生選擇考國內研究生的比例相當,略高于父母是做生意和在家務農的大學生考國內研究生的比例,同時父母外出打工的畢業生也有一部分選擇了考國內研究生,占比相對較低。大學生自主創業這一部分,整體占比不高,但相對與父母是技術工人或企事業單位干部、教師、工程師等職業的0比例來說,父母是外出打工的畢業生畢業后有一小部分選擇自主創業,而父母是在家務農或做生意的比例有一定的比例。從上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父母是做生意的大學生畢業后的選擇較廣泛,任一選擇都有一定的比例分布。相比之,其他家庭的畢業生在出國深造方面的占比可以忽略不計。
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和大學生父母的情況相比較,父母的職業對孩子大學畢業后的選擇有一定的影響。父母為在家務農或者外出打工,經濟條件薄弱,不能承擔起孩子出國的費用。父母為技術工人或企事業單位干部、教師、工程師等,沒有經商經驗,孩子大學畢業后就不會去選擇自主創業。這也就限制了大學生畢業后的選擇,同時也會導致受教育程度差異,總之,父母的職業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子女大學畢業后的職業選擇。
(二)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包括大學期間的努力程度、參加社團活動的積極性、良好習慣的養成等。我們以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是否得過獎學金及是否當過班干部為自變量,分析大學生畢業后的選擇。
通過表-1發現:在得過獎學金的前提下,大學生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率為77.36%,遠高于留學、考研、創業等方式的占比,沒有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比例達到了89.39%,依舊高于留學、考研、創業等方式的占比;經分析得出,無論是否在大學期間得過獎學金,大學生本科畢業后大部分人選擇直接就業,沒有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比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在畢業后,選擇直接就業的傾向更大。在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畢業生中,出國和考研等繼續深造學習的比例總和為19.81%,遠高于沒有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留學、考研等繼續深造學習比例總和7.58%。
所以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無論是否得過獎學金,大學生本科畢業后的首選依舊是直接就業,但是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繼續深造學習的比例遠高于沒有得過獎學金的比例。大學畢業生通過個人在校期間的努力,為自己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通過表-2,我們將大學生分成兩類:一是擔任過學生干部的人,二是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的人。在擔任各類學生干部的大學生中,選擇直接就業的比例分為別64.71%、84.09%、85.71%、62.50%,遠高于同期留學、考研、創業的比例,在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生中,選擇直接就業的比例達到了89.80%,遠高于同期留學、考研、創業等比例。
因此我們通過數據對比發現,無論是否有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生,在本科畢業后,大部分都選擇直接就業。同時,在本科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學習的人大部分都擔任過學生干部。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生在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人數比例低于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職務的大學生。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這一經歷,對于促進大學生本科畢業后繼續深造學習有著推動作用,對于大學生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有著減阻作用。
通過表—3,反映了在大學期間既得過獎學金又是大學生的畢業去向情況。其中出國深造的比例為3.8%,考國內研究生的比例為18.99%,直接就業為74.68%。自主創業的比例為2.53%。
表-4反映了在大學期間既沒有獲得獎學金,也不是學生干部的大學生畢業去向情況。其中出國深造的人數為0,考國內研究生的比例為4.23%,直接就業為-91.55%,自主創業的比例為4.23%。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直觀發現,在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且獲得獎學金的大學生在本科畢業后繼續選擇學習深造的人數比例大于未獲得過獎學金且不是學生干部的大學生人數比例,但是其直接就業或是自主創業的人數比例小于沒有得過獎學金且不是學生干部的大學生人數比例。
由此,通過對是否得過獎學金,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這兩個影響因素做單方面對比分析以及對這兩個因素進行合并交叉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大學期間,獲得過獎學金且是學生干部的大學生更有傾向在大學畢業后繼續深造學習;相反地,沒有獲得獎學金且不是學生干部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更有傾向直接就業或是創業。
(三)教育因素
大學的課程設置與教育模式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受阻大學的課程設置偏重理論知識,與人才市場上要求的實際能力之間存在鴻溝差異,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錯位。學習能力的高低不能全面反映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團結協作能力在職場發展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在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中缺乏體現。近年來,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一直在持續,但是仍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使得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崗位的技能結構并不相符,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產生影響。
六、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高校擴招總體上提高了教育流動性,增加了受教育程度代際向上流動的可能性。但家庭背景不同的大學生因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父母職業存在差異等,在教育擴張中的獲得的收益不同;同時后天努力程度不同的大學生在教育擴招中職業大發展中所占優勢也有所不同。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大學生在面臨職業選擇時,其影響因素呈多元化。有來自家庭的影響因素(父母所受教育程度、所從事職業等),也有大學生自身(是否得過獎學金、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等)的影響。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從事的工作待遇越好,大學生在畢業后繼續學習深造的傾向更強,有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也更多,反之,大學生直接就業的傾向更強;大學生得過獎學金,擔任過學生干部,在畢業后繼續學習深造的傾向更強,反之,大學生直接就業的傾向更強。
(二)建議
對大學生個人而言,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1.選好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夯實基礎,努力掌握好所學的專業知識;適時的實習有助于提升大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大學生在大四進行實習,熟悉相應的工作環境和流程,學習逐步適應處理工作重點與各種人際關系;在進行職業發展規劃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自身的情況做出職業選擇,切勿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大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應該敢于掙脫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可以向自主創業發展。
2.就家庭方面來說,父母應當為子女提供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維持良好的家庭關系,適當為子女加油打氣,勉勵子女前進;父母應當在合適的時候多與子女談心,將自己的社會經驗傳遞給子女;父母應當更好地搜集子女的相關就業信息,為子女就業多提供一個職業選擇。
3.從高等院校的角度來看,高校應立足發展戰略,以人才培養為目標,采取全方位、全過程的協同發展策略,構建就業能力提升的協同育人機制。這需要高校在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必須不斷低進行內外部的分析,預測社會發展趨勢,形成對社會教育資源的不斷整合;同時對于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也要進行深入革新,在課程與教學中嵌入職業發展的相關課程,拓展多元化的就業能力學習路徑,使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更好的接軌。
【參考文獻】
[1]李勝強.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類型及分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
[2]陳銘龍.探究大學生就業瓶頸及應對策略.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
[3]馬世洪.以供給側改革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J].中國高等教育,2016(10)
[4]Blanden,J.(2005),“Love and Money: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nd Marital Matching on Parental Income”, Research Paper 2005272e,Statistics Canada,Analytical Studies Branch.
[5]劉志國.教育的代際流動性影響因素分析.教育科學.2013
[6]蔣承,鄒佳宸.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畢業生留京工作選擇的影響——基于2015年首都高校本科生數據的分析[J].山東高等教育,2016,(第7期)
[7]厲丹鴻,袁紅清.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的影響因素[J].經營與管理,2011,(第5期).
[8]潘文慶,李溢航. 學生干部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9]王守功. 高校不同學科學生干部就業情況研究,勞動保障世界.2013.11
[10]陶香林.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如何突破就業瓶頸[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02)
[11]曹廣喜.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瓶頸及對策研究[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01):87-89.
[12]鄧曉丹,孟桂云.文科大學生的就業瓶頸與職業素質養成[J].現代教育科學,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