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
現代港口發展理論認為,港口開發促進臨港產業發展,將產生一系列的孵化效應和輻射效應,推動產業聚集。以港口為依托,以產業為支撐,有效實施港、產、城協調聯動發展,是武漢新港三江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比較同類港口的發展經驗,實現差異化發展
1、應研究競爭對手,從自身條件出發,找準發展定位。花山港、黃石新港位于長江南岸、三江港東西兩側,均為近年來開發的新港,對三江港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在港產城聯動方面,花山港港城聯動有一定規模,城市建設甚至領先于港口發展。2009年花山新城建設啟動,花山港也于同年開工建設,2014年開港運營,港城實現同步開發。由于花山緊靠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區位優勢突出,特別是隨著光谷東移的進程,花山城市建設成效已領先于港口發展。
黃石新港港產聯動效應正逐步顯現,但城市建設明顯滯后。黃石新港于2015年9月正式開港。隨著開港運營,寶武集團、中糧集團等一批企業入駐,臨港產業正逐步聚集。由于黃石新港位于黃石市陽新縣棋盤洲,距離黃石市主城區有一定距離(15公里),港區周邊城市建設較為薄弱,尚處于啟動階段。
三江港位于長江南岸,距離鄂州主城區17公里,距離武漢45公里,三江港的發展應充分借鑒花山港、黃石新港的實踐經驗。一方面要借鑒黃石新港好的做法,盡快推進碼頭建設,力爭盡早開港運營,健全海關、商檢及保稅配套服務功能,發揮港口對產業的聚集拉動效應,實現港產聯動;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花山新城的成功經驗,發揮毗鄰光谷的優勢,盡早啟動三江港新城建設,促進港口、城市同步發展。
2、借鑒“一城一港”模式,完善口岸功能,突出港口發展比較優勢。由于歷史原因,港口項目重復建設嚴重,同質化競爭加劇,港口企業投資效益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目前長江港口企業是微利企業。2017年5月,周先旺副省長實地調研武漢港、鄂州港、宜昌港、荊州港等省內主要長江港口,并在武漢市召開調研座談會,強調“一城一港、一體運營”,加快提升港口口岸功能。應貫徹落實省政府會議精神,強力推進“一城一港”模式,加強治理整頓非法碼頭,踐行長江集約化開發戰略。要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完善港口基礎設施。三江港在建設一流港口硬件的同時,應同步建設通關、保稅口岸功能,加快建設港口、一類口岸和保稅物流園區“三體一位”的服務體系,后期條件成熟后申報三江港綜合保稅區。經驗表明,通過“一城一港”模式集聚合力,打造“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的格局,才能更好發揮港口、港區的功能,吸引臨港產業、大進大出的商貿物流業快速聚集。
3、以提升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為核心,實現優勢產業的規模化聚集。著力發展現代物流業、臨港工業等特色產業。根據總體規劃、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結合三江港腹地資源稟賦、典型產業集聚區發展經驗,重點發展現代物流、裝備制造、健康養老、農產品進出口加工四大產業集群,兼顧發展商貿流通、交通工程、節能環保、新型材料四類輔助產業,打造“四主四輔”的產業發展格局。
二、借鑒先進港口的發展經驗,深入挖掘自身優勢,實現區域特色發展
陽邏港距武漢中心城區20公里,是武漢新港的核心港口。2001年武漢國際集裝箱轉運中心等項目開始建設,2004年陽邏港開港。目前,陽邏港、工業示范園區、陽邏新城初具規模。借鑒陽邏港的大港開發經驗,對指導三江港超前謀劃、前瞻性發展,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1、主要成功經驗
(1)陽邏港已邁入世界內河港口第一方陣。陽邏港一期通用碼頭、二期、三期1-4號泊位相繼建成,11個集裝箱泊位年吞吐能力達220萬標箱,2016年陽邏港完成集裝箱112萬標箱,居長江中上游港口首位,湖北省80%以上的進出口貨物經陽邏港運輸。
(2)2017年8月9日,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正式開園投入運行,海關、檢驗檢疫人員正式入駐。武漢新港空港綜保區于2016年3月獲國務院批復設立,采取“一區兩園”模式,分為陽邏港園區(規劃面積1平方公里)和東西湖園區(3.05平方公里)。預計2017年內,綜保區將實現進出口總額4億美元以上,口岸服務功能全面提升。
(3)鐵水聯運工程在建,陽邏港區和周邊鐵路樞紐將通過鐵路線聯接,實現鐵水聯運。
(4)港區、園區、新城一體化架構初步形成。引入了以武鋼江北集團、武船重工、一冶鋼構等為龍頭的鋼材深加工產業,以西門子、阿爾斯通、中冶易新等為龍頭的裝備制造業,新型建材、生物化工、食品加工、電子信息等產業呈集聚發展態勢。2016年定址陽邏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于2017年4月開建,已有三大航天產業項目落戶,總投資額近30億元。京東華中物流基地“亞洲一號”項目,一期投資6.7億元已投入運行。保利、綠城、當代、金茂等多家房地產名企落子陽邏,臨江臨港區域匯集了一批地產項目。2017年4月,由武漢金融控股集團投資的武漢市“十三五”重點項目——武漢新港華中貿易服務區開建,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總投資20.8億元,計劃2018年8月建成,致力于打造金融、貿易、政務、航運、會議、創業六大中心。2017年9月,武漢地鐵陽邏線全線軌道貫通,計劃于2017年年末投入運營,陽邏港基礎設施配套日趨完善。
2、存在的問題
(1)由于前期港口經營權分立,導致無序競爭。陽邏港一期由一家民營企業控制,有3個泊位;二、三期分別有4個泊位,由國企武漢港航發展集團公司控制。但一期位于二、三期作業區之間,將二者分隔開來。由于經營主體不同、經營業務同質化,帶來了各自為政、內耗嚴重、妨礙通關一體化等問題。目前陽邏港二期單箱收入僅為重慶港的三分之一。
(2)多式聯運方面,鐵路樞紐和港口之間最后一公里沒有突破,港口陸域需引入鐵路。
(3)陽邏港碼頭等基礎設施、港區產業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形成一定規模。但是物流、貿易、加工、船運等行業發展還不夠,是制約產業壯大的一大短板。由于港區狹小,發展空間受限,與港口相關的服務業,如船代、貨代都在武漢市內,企業只能來回奔波,部分現有配套項目成了擺設。受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驅動,一些與航運物流主導產業無關的項目在港區內建設,加劇了港區腹地狹窄的困境。
(4)陽邏地產開發、城市建設有一定規模。但由于早期的工業港區定位,空氣質量欠佳、公共配套不完善,城鎮環境需提升,與宜居宜業、生態人文的城市發展定位,還有明顯差距。
對比陽邏港的發展經驗,三江港應揚長避短,少走彎路。一是相對于陽邏港,三江港在地理區位方面處于劣勢,接受中心城市的輻射有限,還不具備與武漢直接對接的公共交通等資源。但是,三江港腹地寬闊,較陽邏港在產業布局方面優勢明顯,有利于臨港產業展開。二是三江港要利用后發優勢、科學規劃,推進鐵水聯運,將鐵路貨運線路延伸至港區,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三是三江港港口開發要實現一個投資經營主體統籌開發、統一運作,避免低層次建設和無序競爭的問題。
三、充分利用外部機遇,主動對接國家戰略
對接湖北自貿區,主動融入武鄂同城發展戰略。隨著武漢地鐵11號線延伸至葛店南站,三江港新區毗鄰湖北自貿區、東湖高新區的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三江港新區要更加主動地與武漢對接融合,積極承接大武漢的產業轉移,主動接受自貿區外向型經濟的輻射帶動,在合作中實現共建、共享、共贏發展。
堅持科學規劃引領,用足用好國家政策。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要主動對接國家扶持政策,積極爭取重大項目審批、土地指標,申報長江經濟帶發展基金、物流建設基金等各類基金,創新資產證券化、海外發債等融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