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溢
【摘 要】目前的生態稅法保護著我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在加強環境保護減輕環境污染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仍存在很多缺陷,如:專門對環境保護的稅種零散,各種費多又缺乏系統性等,完善我國生態稅收法律制度的構建迫在眉睫。本文首先解釋了生態稅理論,簡析了生態稅的相關特征,提出構建生態稅收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在分析我國生態稅收法律制度的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了完善我國生態稅收法律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稅;法律制度;環境保護稅
我國某些地區生態遭受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空氣質量不斷下滑,這些問題勢必阻礙經濟的持續發展。面臨這樣嚴重的問題,改善人類居住的環境,加強保護環境力度成為刻不容緩的首要。只有有效建立完善的生態稅收法律制度,才能更好解決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沖突。為此,想通過生態稅法律制度理論和實際問題來討論我國生態稅收法律制度的構建與完善,特別是對環境污染嚴重的水資源要特別加強保護,這樣有利于讓我國社會的經濟與環境相互融合,促進可持續發展,確立生態環境保護理念。
一、生態稅理論以及釋義
(一)生態稅
所謂的生態稅指的是我國為了生態和環境的實現,制定了一些列保護生態和環境的特定政策目標,維護生態環境、確保資金,為了促使納稅人增進保護環境意識而開設的一種稅,也叫環境稅或綠色稅。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廣義的是指與環境有關的一切資源,可以利用的稅收。狹義的是指:控制和污染有關的一種稅收手段,目的是為了減少環境污染。
實際上就是為了保護環境不受污染,確保環境的一項稅收。
專家們對生態稅的定義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認為生態稅凡是有利于非再生資源或個人、單位向環境排污的,根據其對環境開發利用程度或排污量在征收各種稅的總稱。還有的認為生態稅是廣義上的,它的基礎是可持續發展,不但能增加收入,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這樣既滿足社會需要,又能打造環境減少投入。這些界定形式不一但是內容都是一致的,就是通過生態收稅的手段來約束人們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二)生態稅的特征
1、政府行為
稅收是政府行為,目的是國家為了實現公共財政職能,是法律規定的具有政治權力,由政府專門機構向單位或個人實施的一種稅收,帶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種最主要形式。我們常說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是稅收收取目的。雖然從民中收取最后還是利用在民上。而本文講的生態稅是對與環境污染或利用自然資源有關的行為進行 的征稅。正是生態稅的這些特點,使其在保護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益性
我們常說的人與環境,就是說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人類在地球環境中生活、生產,人和環境也要協和才能更好發展。環境對人有著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就是環境問題影響著人。目前的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建設不斷發展的時期,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必然對環境的影響較為嚴重,環境被破壞,生態也就遭受破壞,所以,保護環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強烈的呼聲。例如:我們使用的熟料袋、快餐盒、一次性使用品也與日俱增,不管在鐵路旁還是旅游景點,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這樣隨便被扔的垃圾,我們稱之為“白色污染。”這種污染嚴重影響了我們周邊的環境給我們的生活、生產帶來很多不便,造成了負面影響,為了讓人民行使環境權,必須對生態環境進行管理。為減少或消除這些不良后果,國家有權向單位或個人征收生態稅, 以彌補對環境造成污染。生態稅法律制度就這樣子形成了。
3、輔助性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每個人或單位都可以利用,所以出現很多不遵守環境法的企業主偷偷排放污染物,使得企業周邊環境不斷惡化,引起民眾強烈不滿時,就必須依靠政府干預加以解決。政府可以通過稅收與補貼等經濟干預手段化解這種矛盾。比如:排污企業的污水侵害了農民的良田,導致減產,政府出面調解,勒令企業做好排污系統,對農民造成的損失給予一定經濟補償。政府可采取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對不法企業進行適度干預。
二、構建生態稅收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一)實現生態稅的保障
對環境污染實行征稅,可以減少或消除以企業為污染者或個人污染者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征稅的目的還是想保護現有的自然資源。為了給子孫后代有可利用的再生資源。環境生態稅收受到法律保護,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這些實施是為了防止地方官員在決策時面對企業主用金錢美女來誘惑,使其不能正確判斷而犯錯。所以說不能讓生態稅受到 稅收以外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有了生態稅法律制度做保障, 生態稅的征收實施起來就有效多了。稅收在環境保護方面顯得越來越重要.,它是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手段和工具。因此,生態稅法律制度是實現生態稅的保障,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
(二)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
征收生態稅可以增加財政收入,還可以抑制企業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政府可以用生態稅收的資金來治理環境,減少被污染。控制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從而為后代人提供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環境。而生態稅法律制度就是行政機關通過依法征稅,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利用治理污染為社會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創造條件。生態稅法律制度不但能刺激企業進行技術革新的改進,還可以引導鼓勵企業不斷研發治理污染的新方法,新技術提供動力。使其增強環保意識,降低其生產成本。其實稅收只是一種手段,目的不是為了收費而收費,而是更好的宣傳綠色消費和環保生活方式,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得到轉變,最后,通過征收生態稅一方面增加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進一步為治理環境污染。減少企業對環境的污染[1]。
三、我國生態稅收法律制度的發展歷程
(一)背景
環境保護稅最先提出的是英國,英國經濟學家庇古的觀點被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接受。歐美國家的環保政策在直接干預手段的運用越來越少,更多地采用生態稅、綠色環保稅等。特別是針對污水、廢氣、噪音和廢棄物等“顯性污染”進行強制征稅。我國政府以國務院令的形式,頒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條例中計劃在2000年要求淮河各流域的水質達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要求,實現淮河水體變清。但是事實淮河的水質沒有達到要求。2015年6月,我國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環境保護稅(征求意見稿)》。2018年1月1日我國的《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這說明我國對環境污染高度重視[2]。
(二)起源
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不足,全國政協委員就此提交了一份提案,認為國家應該擇機開征“環境保護稅”。他針對當時經濟增速放緩,需求減少,石油、煤炭價格大幅下降,認為國家開征環境保護稅的時機已成熟。他列舉了環境征稅的幾大好處:一是減少污染,確保完成節能減排指標;二是加大污染企業的經營成本,使企業產生保護生態環境的壓力和動力;三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使政府有更多資金用于治理環境及支持、鼓勵、補貼企業開發環保技術、實施環保項目。自從確立生態稅法律制度,根據立法制定了三原則:法定主義原則、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三原則確保了稅權的行使權必須在法律規定范圍內,不得有超越;環境利益和稅收負擔的社會分配必須公平分攤在每個納稅人身上;還必須以最小的費用獲取最大的生態稅收,其中的經濟效率、環境效率和社會效率要正確處理好三個效率的關系,其中經濟效率作為手段,環境效率是基礎,社會效率才是最終目的。生態稅關系進行整體的宏觀調整和規劃是生態稅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始終貫穿于具體的規范之中,而生態稅制的價值導向和規則約束體現了環境法和稅法的基本價值理念。
(三)不足
目前我國的稅收法律制度還有很多不足。如缺少憲法對稅收立法的限制。我國的憲法中沒有明確稅收立法的授權權益,使得立法顯得不嚴謹。還有立法的隨意性、層次低,稅收行政立法也沒有授權限制。稅收法律作為一種正式制度應以授權行政立法為主的。但目前我國大多稅收法律制度還只是以國務院授權形式,這使得我國稅收法律體系的層級較低,權威性不足。立法不足的還有納稅人權利方面,我國《憲法》在第五十六條規定我國公民具有納稅義務。此法中過分強化納稅人義務,忽視對納稅人權利保護。
四、完善我國生態稅收法律制度的建議
(一)增強稅收立法的權威性
針對以上問題,首先需要加強憲法對稅收立法的限制、完善憲法監督 ,重塑稅收立法權限,增強稅收立法的權威性、規范性與穩定性。從立法上加強對納稅人權利的保護。納稅人的權利必須加入《憲法》中作為保護款項,讓依法納稅義務有前后呼應。應把納稅人的權利放到高位階的法律規定內,對侵害納稅人合法權益的要承擔責任。
(二)提高生態稅法的立法位階性
中央要出臺生態稅法必須經過全國人大的批準,提高生態稅法的立法位階性,增強生態稅法拘束力,各地方政府嚴謹遵照執行生態稅制,以期實現對整個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追求。同時倡議我國各地居民或消費者積極成立一些綠色環保組織監督地方對生態稅法的實施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政府的執法行為透明化,以促進全社會共享合作的實現[3]。
(三)完善生態稅收優惠政策
優惠生態稅收可以針對不同對象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稅收優惠措施,對環保技術開發給予鼓勵,可以享受優惠稅收,提高從事環保研發科研人員的個人所得稅。鼓勵環境保護者來投資,對使用環保產品的企業或個人給予照顧,特別是廢物回收利用有免稅優待。各政府部門建立有利于環保的科學的系統和稅收優惠體系,,對具有嚴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進口原材料,要嚴把進口關,加高稅收,放低對進口的環保設施和產品的稅收,盡量不讓其進入國內污染我們的環境。
五、結論
為有效改變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減少生態環境免遭污染,增強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通過加強對生態稅收的分析,讓為了征收生態稅在排污收費制度得到較好完善,增加了環保資金,還能促使納稅人提高生態保護意識,本文提出了從增強稅收立法的權威性,提高生態稅法的立法位階性,完善生態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完善我國生態稅收法律制度。
【參考文獻】
[1]劉升.基于循環經濟視角的生態稅法適用理論依據[J].2013(01):84-86.
[2]鄧濤.發達國家的環境稅制及對我國的啟示[J].商業會計,2010 (10) :17-18.
[3]魏彥芳.生態稅法的解困徑路簡析[J].法制與社會, 2015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