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靜
【摘 要】腐敗現象與公共權力密切相關,如果公共權力的運用并非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腐敗現象就會產生。要做好反腐工作,首先要了解腐敗現象和成因,對癥下藥,只有找到源頭才能更好遏制腐敗,才能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本文主要分析了腐敗現象的產生、腐敗的本質和腐敗產生的原因,希望能夠引起公眾的重視,讓更多公職人員自覺規范工作作風。
【關鍵詞】腐敗;公共權力;分配制度;治國理念
一、腐敗的相關概述
(一)腐敗的定義
腐敗有廣義和俠義之分。從俠義上來說就是公權私用,是國家公職人員為了自己的私欲不顧國家、集體利益濫用權力達到以權謀私的現象。而廣義上的腐敗是指掌握權力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濫用職權或偏離公共職責的權利變異現象。正確認識腐敗現象以及成因,需要追究到先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政治經濟條件下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下,人們對腐敗現象的認識也不同。
(二)腐敗的特征
1、腐敗現象是人的產物
腐敗最根本的起源來自人的本性。這樣看來腐敗是無法避免的,但腐敗是可以控制的。絕對不能讓腐敗泛濫成災。一旦腐敗成為常態,勢必會造就很多不公引來百姓的怨聲載道,那這個社會離崩潰就不遠了。追蹤我國的歷史,自從開天辟地每個朝代的更替都與腐敗有直接關系,我國歷史上的腐敗據記載已有千年了,據說還有一套特別的雅俗共有的腐敗文化,腐敗早就根深蒂固了。
2、腐敗現象范圍廣
腐敗是具有歷史和世界性的,雖然不同時期腐敗程度不一樣,反腐敗形式也不盡相同,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腐敗這一現象不是短時間就能根除的。有了腐敗就有了剝削和壓迫。腐敗有政治上的、經濟上的和社會上的:政治上的腐敗是憑借自己手里的權力侵害他人,對下屬進行打擊報復,很多的冤假錯案里就有政治上腐敗。經濟上的腐敗就是套取集體資金撈取好處,如憑著手里的權力侵占社會財富、對稀缺資源進行壟斷或占有。社會上的腐敗就是權錢交易的貪污受賄。社會腐敗是最普遍的,是追求物質需要下的腐敗,也是帶來的損害程度最大的[1]。
二、認識腐敗本質
我國從奴隸社會開始,奴隸主把奴隸當作物品占有,在當時是天經地義的沒有腐敗這一說法,到了封建社會皇帝、達官貴人可以妻妾成群家丁簇擁,世襲的皇位江山也被看著天經地義不存在腐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坐擁成千上萬、上億資產,這些資產榨取的是工人階級的血汗錢,政治家為了選舉可以采取拉選票贊助形式達到自己的目的,也是腐敗。而現代社會腐敗現象仍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
(一)腐敗與社會制度
國家有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一般地資本主義國家就是剝削階級國家,廣大勞動人民不但政治上受壓迫而且經濟上還受剝削,所以說剝削階級國家本質上就是腐敗的,我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在剝削階級,當時就是腐敗的社會,所以逐漸滅亡了。西方的資本主義也占用勞動者的剩余價值是一樣腐敗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為了進一步實踐共產主義注重保護人的基本權利和經濟利益。整體看來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是最廉潔的社會。因為提倡走共同富裕道路,消滅了剝削,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追求物質化的東西而忽視了精神方面的需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腐敗還是有市場存在的[2]。
(二)腐敗與政權形式
當今社會,民主共和、君主專制是兩大政權形式。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民主共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則是君主專制政權形式。君主專制的國家是世襲制,最高領導是家族世襲的,天生享有榮華富貴,不需要經過選舉。民主共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是人民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提倡為人民服務。所以相比較而言君主制國家的腐敗遠比民主共和國家嚴重。從這個層面講,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權上應該更加廉潔,然而即便民主共和政權形式下也存在腐敗現象,只是腐敗程度不同罷了。
(三)腐敗與分配制度
不同階層擁有社會財富、社會資源多少的不同,直接影響著分配的不同。從歷史發展來看,我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主實行的是按產分配,他們通過占有土地、占有資產還無償占有剝削奴隸、農民、工人階級的勞動成果和剩余價值。社會主義國家是分配制度,我國現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實行的是按勞分配。改革開放后,國家領導人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念,導致了現在貧富差距較大,甚至出現兩極分化的嚴重現象,加上國有企業的改制,外資企業的進駐和民營私企的不斷涌出,企業主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觀念還是存在的,具有私有制本質特征,為了不斷攝取利益誘發了社會腐敗。從假藥、劣質奶粉等事件可以看出很多無良企業、無良富人比比皆是,這些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特別是經商和從政人員的收入存在懸殊,很多官員為了滿足一己之私,利用手中的權力和商人進行錢權交易,相互滿足所需,大批的腐敗分子顯山露水。中央為了遏制這一現象,十八大后加大了打擊腐敗力度,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堅定不移反腐敗,要永保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后很多高官紛紛落馬受到法律制裁。政府為了抑制公務員腐敗用提高工資收入來約束,可能就是所謂的高薪養廉吧。整頓分配秩序,扭轉分配差距。從分配制度上講,中央的作法是預防、消除、治理社會腐敗的治本之策[3]。
(四)腐敗與治國理念
在同樣的社會制度和政權形式下,執政理念的不同,國家和社會出現腐敗程度也會不一樣。仁政和暴政是治國的不同手段,大凡仁政下的國民幸福感強,社會矛盾少,如唐朝的貞觀之治。暴政如,隋煬帝時期,因為他施暴政,苛政猛于虎,當時的社會總體腐敗,民不聊生。
(五)腐敗與官員制度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清廉程度或腐敗程度往往和官員制度有關。官員的選拔、管理和待遇制度也能反映出腐敗,我國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選拔官吏、資本主義國家的官員選舉提升,都有腐敗現象的存在。國家對官員管理嚴格些相對腐敗就少些,寬些腐敗就多些。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國家,通常實行厚祿與高薪政策,解決官員的后顧之憂,讓官員可以過上中產階層以上的生活。而我國自抗戰一來提出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把官員當公仆,人民才是當家作主的主人,提倡奉獻精神的無薪或低薪政策。高薪與低薪也不是官員腐敗與否的決定因素。但從世界范圍來看,實行高薪的國家,比實行低薪的國家,官員腐敗的比例低許多。
三、腐敗產生的原因
(一)價值取向的不同
全球化的經濟意識主導著人們的價值觀, 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信息的網絡化,使得很多官員在價值取向上產生了很大變化。受經濟體制的影響、利益格局深入思想,很多勤儉廉政觀念淡出甚至被遺忘。思想波動活動頻繁,新舊觀念的大碰撞、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一些黨員干部對人生的態度也出現了變化。一旦黨員干部的世界觀因為權力、金錢、美色而改變,勢必會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眼里只有唯利是圖,腐化墮落,沒有黨紀國法了,從而就走上腐敗的道路一直滑向深淵。
(二)理想信念動搖
沒有理想就沒有追求,就缺少指明燈。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一動搖,就會沒有方向感,就不能堅持正確道路。當黨員干部看不到社會主義的前途一心只為了物質利益不考慮精神追求,理想信念出現了動搖就會慢慢墮落喪失做人原則沒有底線。黨員干部只有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人民的命運聯系起來,心理想的是祖國,把為人民服務宗旨落實到行動中,時刻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實現自身的價值和理想,才能真正脫離腐敗。
(三)傳統觀念的影響
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封建殘余思想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很多人的道德觀念淡薄,面對腐敗現象的滋生無法抵擋。當前我國正經歷轉型時期,新中國成立至今,是一部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黨史,也書寫著建設和改革的奮斗史,面對反腐倡廉還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不忘初心保持黨的純潔性,決定了黨同各種腐敗現象水火不容。腐敗發生的規律和特點在不同歷史時期也不相同,中國共產黨根據這一現象,從反腐理念上更新,對反腐策略進行了調整,反腐方式上也做了改進,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反腐敗是一項復雜、長期的斗爭,腐敗現象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腐敗現象只要存在一天,就要對腐敗行為進行打擊。反腐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為此黨和政府付出了很高的成本,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4]。
四、腐敗造成的影響
腐敗造成了社會不良影響,敗壞了社會風氣,讓很多人喪失了良知。腐敗已經嚴重到不反不行的程度了。很多腐敗官員把大量人民幣轉移國外,腐敗已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國家花費人力花費很多時間來調查徹查案件,黨員干部的腐敗給黨和國家形象造成很大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大大降低,經濟上的信譽上的這些損失很難補救,反腐敗雖是“亡羊補牢猶未晚”,根除腐敗的有效途徑,應該要從源頭上堵截腐敗,防止腐敗才是效果最好的反腐敗。源頭上要做到遏制并減少腐敗現象的發生,必須做到預防在先、警示在先、教育在先,從“三先”下手,從而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不受損失和保護黨的干部健康成長。要不斷采用憶苦思甜,觀看或講述新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黨的艱苦奮斗與群眾同甘共苦的光榮傳統,宣傳揚善抑惡,提出反腐倡廉,同時宣傳從嚴懲處貪官污吏,讓一個個腐敗案例來警醒黨員干部,讓反腐倡廉的思想滲入黨員干部思想里,形成共識,不搞腐敗,廉潔自律。
五、結論
了解腐敗產生的原因以及社會生活中一些腐敗現象,正確認識腐敗對其社會的危害性,為了防止黨員干部腐敗,要從思想源頭來宣傳,把黨員干部的思想觀念調正過來了,就不怕“糖衣炮彈”的狂轟亂炸。狠剎腐敗之歪風邪氣,才能讓我國的政治生態更加風清氣正,讓人民群眾更加有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向映.淺談新時期腐敗現象成因與治理對策[J].才智, 2014 (8) :261-261.
[2]周仲美.淺談當前腐敗問題的危害與預防[J]. 財政監督, 2013 (10) :49-50.
[3]楊喬喬.淺析中國腐敗問題的危害與治理對策[J]. 華章,2014 (18).
[4]彭珂.論行政“一把手”腐敗及其預防[J]. 中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