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文
【摘 要】近年來,無論在電腦手機等媒介上還是日常生活的大街小巷中,二維碼填補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將二維碼與手機結合形成的新型二維碼支付方式。而這種新型交易方式,與傳統的交易方式在民法理論層面是有所不同的。本文將從意思表示的構成要件、不當得利方面對二維碼支付的方式進行分析,以期對二維碼支付行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關鍵詞】二維碼支付;意思表示;不當得利
一、掃描二維碼的行為在意思表示構成上存在特殊性
傳統民法理論上的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志發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為,其構成要件分為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陀^要件是指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主觀要件包括行為意思、表示意思與效果。
(一)掃描二維碼過程中對意思表示構成要件的分析
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因此,在認定法律行為是否有效的情況下,對意思表示的成立分析是重點。
第一,在掃描二維碼支付的模式中,意思表示成立的構成要件之行為意思在掃碼中即手機用戶用手機掃描的行為。筆者認為,在行為人身體狀況及精神狀況正常、且沒有他人威脅的情況下,行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均符合意思表示中對行為意思的構成要件。
第二,在掃碼過程中,行為人的表示意思是否真實有待探討。由于掃碼支付的特殊性,行為人容易出現表示意思與行為人的內心想法不符的情況,比如在下文將要討論的由于他人誘騙、對掃碼支付認識不足以及自身操作失誤等而作出了違背內心真實心意的意思表示。因此,表示意思作為意思表示構成要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掃碼支付中是最不易滿足的一條要求。
第三,掃碼后,行為人的意思到達時間因掃碼的特殊性存在爭議。我們都知道,以二維碼支付為主要方式的移動支付中,最大的優勢就在于便捷性與高效性,省去了現金支付的繁瑣。但是,由于掃碼支付需要手機等移動終端以及網絡,當掃碼支付所依托的這個客觀條件出現問題時,就會出現糾紛。比如,由于網速太慢造成重復支付,這種情況下即行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對方的時間出現了爭議。
以上通過對掃碼行為與意思表示構成要件的結合分析,可以看出掃碼行為在意思表示的成立上具有傳統民事行為所不具有的特殊方面,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漏洞也需要我們后續通過相應的措施進行彌補。
(二)由于意思表示不真實造成的可撤銷民事行為的糾紛
1、由于他人誘騙而作出的錯誤意思表示
在現在頻發的二維碼詐騙案中,詐騙團伙利用部分手機用戶對使用二維碼支付時不太熟悉,誘導其混淆“收款碼”與“付款碼”,在用戶對這兩種功能截然相反的二維碼產生認知上的錯誤時,會錯將“付款碼”當作“收款碼”發送給詐騙團伙從而導致上當受騙。這種情況下,手機用戶在支付平臺上的余額被“盜刷”,顯然不是出于其真實的意思表示。在傳統民法理論中,由于意思表示不真實所做出來的行為,屬于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2、由于自身認識不足而作出的錯誤意思表示
除了上述由于詐騙團伙誘騙的行為導致的意思表示不真實,還存在由于手機用戶對于二維碼支付的方式有認知上的不足而作出了錯誤的意思表示。比如一些老年人群體的用戶,這類人群對電子產品接觸較少,對掃碼支付這種較為新穎的方式使用不熟練,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由于認識不足而作出了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行為,由此造成財產損失。這種并非出于真實意思表示作出的行為,也應被認定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3、由于自身操作失誤而作出的錯誤意思表示
由于二維碼支付這類移動支付方式最大的優勢就在于便利高效,因此在支付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操作失誤的情況。在手機用戶掃描二維碼進行轉賬時,如果不小心將金額輸入錯誤或者錯掃了他人二維碼,就會造成錢款數額上的錯誤以及誤將錢款轉賬給他人,出現不當得利的情況。
上述情況中會涉及到傳統民法理論中有關可撤銷民事行為的認定。由于二維碼支付中有很多情況下并非是交易雙方面對面支付的情況且交易快捷,在掃碼支付完成后除了手機等移動終端上承載的信息記錄,基本不會留下其他有效信息。因此,在發生由意思表示不真實而導致的可撤銷行為時,證明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證據在實踐中可能將面臨取證困難的問題,從而造成支付出去的款項不容易追回,不利于保障當事人的財產安全。
二、二維碼支付模式下的不當得利問題
在當今二維碼支付中的相關案例中,由于意思表示不真實、自身認識不足等原因,容易發生不當得利的問題。在付款方手機操作不當的情況下進行掃碼支付輸入金額時,由于操作失誤輸入了錯誤的金額并打入了收款方,從而構成了不當得利的問題。在二維碼支付的模式下構成的不當得利問題,其解決方式與傳統的不當得利有些不同。
傳統民法理論下的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依據,有損于他人而取得利益。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有四點:一方取得財產利益;一方受有損失;取得利益與所受損失間有因果關系;沒有法律上的根據。在掃碼支付的模式下,想要滿足傳統民法中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是很容易的,但是在發生糾紛后的解決問題階段則比傳統的解決方式有些許困難:
(一)傳統證據取證困難
在掃碼支付的模式中,很多人認為有電子支付的憑證即可作為證據,從而沒有向對方索要紙質發票的意識。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糾紛,在取證階段會增加困難。僅僅憑手機上的電子支付證據,是不足以成立有效證據的。受損失一方要想追回自己的損失,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追回成本。
(二)不當得利的返還效率低
在無法找回不當得利收款方的情況中,進行返還不當得利時會增加困難,但是,即使是面對面的掃碼支付這種能夠得知收款方的情況下,掃碼支付中的不當得利依然會有其缺陷,也就是理論上的“收款容易退款難”。
有一則案例中介紹到,買方在超市收銀臺結賬時,由于操作失誤輸錯了付款金額,導致多付給超市貨款。相關負責人你表示,微信退款需要聯系后臺,至少等兩三個工作日;退返現金要請示超市的財務部門才能進行退款。最后,當事人在近一周的時間后才收到多付的錢款。
(三)快捷支付中的簡易操作容易導致失誤
第三,二維碼支付的特點就是,一旦對方收了款,就不可以撤銷,因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都是即時到賬。只有對方同意退回,也就是反向支付過來,才能夠彌補相應的失誤。支付便捷性與支付容錯率是有沖突的,增加“確認”“再次輸入密碼”等步驟能幫助消費者發現操作上的失誤,但多一個操作程序,就意味著降低一分操作效率。目前國內一些產品在支付金額較小時,可以免密支付,超過一定限度時,才會要求輸入密碼。但這種方式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在便捷支付下,同樣附帶著由便利帶來的風險。
二維碼支付方式作為大眾視野下越來越普及的新型支付方式,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會帶來相關的特殊民法問題。因此,在日后的法律完善中,還需立法者探索其解決方式。在意思表示成立的問題上,放寬對掃碼支付中表示意思的認定條件,確認意思表示到達的時間;在不當得利的問題上,確認電子證據的有效性并提升證明效力,增加第三方平臺的資金優先受償制度。
注釋:
1.江平:《民法學》(第3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叢硯敏:《移動金融支付革命》,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