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鵬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穩步發展,國家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人民法律意識逐漸提升,知法、守法、懂法是保障國民切實利益重要途徑,其中合同作為雙方約定俗成,保障雙方權益的主要依據之一,需依據法律予以設立,以便在人們發生合同糾紛時,可依據合同處理糾紛,降低雙方損失,保障雙方合法權益,本文通過對保理合同中債權轉讓合同與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能否并案審理進行分析,以期維護合同雙方合法利益。
【關鍵詞】保理合同;債權轉讓合同;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并案審理
保理即保付代理(托收保付),屬于綜合性金融類服務形式,買賣雙方依據訂立合同(包括服務、貨物銷售等形式),將應收賬款交由保理商(保理服務金融機構),并負責提供信用風險擔保、銷售賬戶管理、賬款催收、買方資信評估、資金融通等服務,保理合同則為服務方與被服務方依據約定簽署的極具法律效力的文件,為保障雙方利益奠定基礎。在保理合同履行進程中,會遇到其中債權轉讓合同、金融借款合同發生沖突的現象,嚴重影響合同雙方權益,為此探究保理合同中債權轉讓合同與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能否并案審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分析保理合同與債權轉讓合同的關聯
為使保理合同中債權轉讓合同與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并案審理可行性分析更為客觀,需對保理合同與債權轉讓合同關系進行分析。金融借款合同從屬合同有質押合同、保證合同及擔保合同等構成,無債權轉讓合同,保理合同屬于金融貸款合同,為此可以依據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處理相關法律分析保理合同,對該合同法律適用性及平衡性進行分析,金融借款合同需依據合同主張權利并提出訴訟,繼而有效消除法律爭議,若債權轉讓合同依據保理合同形成,可并案審理達到減少訴累的目的。質押合同與債權轉讓合同所適用的法律存在差異,需依據相關法律依據有名合同方式進行處理,無法進行類比或并案處理。
金融借款合同可以依據債權轉讓合同簽訂,二者并無法律層面上的從屬關系,為此不可認為加設并列關系,基于我國法律呈并列關系法律不可并案審理,需從客觀事實角度考量是否予以二者并案,這一點需依據具體案情進行分析。例如,若合同中債務人未參在任何形式保理金融借款合同中與他方構成借貸關系,且不明晰金融借款標的,以及是否發生借貸關系,則無法強行要求債務人依法履行金融借款合同權責。相反,若金融合同借款合同方依據法律途徑搜集相關證據,能證明債務人存在法律上的借貸關系,則要求其依法履行合同義務,承擔法律責任,同時不可與保理合同中債權轉讓合同并案審理[1]。
二、分析保理合同中債權轉讓合及金融機構同所需承擔的義務
保理合同與債權轉讓合同不屬于同一法律關系,享有合法債權的金融機構,其是否可依法要求債務人在同案中承擔履行債權轉讓合同中的債務是研究重點,若將金融機構需要債務人履行承擔債務與保理合同債權轉讓并列而論,將改變合同雙方性質,若金融機構在債務人同時承擔保理合同義務期間,申請判決先行要求債務人履行金融借款合同,而后依據保理合同歸還債務人債權,相關法院則超出訴訟請求,為此依據以上合同應承擔的義務來講,無法將保理合同中債權轉讓合同與金融借款合同并案審理,法院應要求金融機構另行提起訴訟,使各個合同能依法裁決,保障合同雙方合法權益[2]。
三、分析保理合同中債權轉讓合同與金融借款合同是否能并行
以抗辯、救濟角度為切入點債權轉讓合同與金融借款合同不能并案審理,其中獨立救濟途徑、獨立抗辯權屬債權轉讓合同特性,在發生供需合同權義關系時,供需合同合法性審查、真實性審查、違約責任致債權債務關系變化審查等,需依據獨立法律關系進行處理,使供貨質量爭議、數量正義及合同履行情況等正義得以解決。保理合同締約需以基礎合同為前提,二者無主從合同屬性,屬于獨立合同,債權轉讓合同對保理合同效力無影響,保理商可依據債權轉讓合同主張債權,債務人不受保理合同約束,并具有抗辯權,保理商、債務人及債權人可依據約定簽署變更合同,若三方無約定,債權人與債務人基礎合同出現保理商無法落實保理目標現象,則可依法請求接觸保理合同,或要求債權人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并賠償損失。
金融借款合同條件是保理合同救濟及抗辯基礎,金融借款合同為保理合同雙方維護自身權益的依據,通過對金融借款合同違約、履行及效力等因素進行分析,跳脫供需合同關系,對保理雙方權利及義務進行分析,并得出抗辯理由,確保救濟途徑清晰明了[3]。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債權轉讓合同基于保理合同產生,與金融借款合同呈相互獨立關系,同時金融借款合同與其在形式上存在關聯,但并無法律上的關聯。基于此,保理合同中債權轉讓合同與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不可并案審理,主要源于二者并案審理無法保障訴訟雙方地位平等,糾紛處理效果并不理想,還會發生合同雙方權義調節失衡消極現象,無法彰顯我國司法公正,為此二者不應并案審理,應依據法律規定另行起訴,繼而達到保障合同雙方法律權利與義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郭文政.保理合同中債權轉讓合同與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能否并案審理[J].法制與社會,2016(17):108-109.
[2] 呼琦.保理合同糾紛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分析[J].現代交際,2018(12):62,61.
[3] 楊景升.保理合同的適用問題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