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琪
【摘 要】傳統國際關系研究主要關注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不同文明之間以及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性別研究登不上國際政治研究的大雅之堂。從國際關系理論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與女性有關的議題被國際關系學界納入“低級政治”范疇而處于邊緣化狀態。到了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后,國際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成為新的國際關系議題,現實主義等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對國際關系許多新現象新問題缺乏解釋力,越來越多的邊緣化理論學說被解放出來,一時間,流派紛呈,百舸爭流,對于日益多元化的國際社會政治現象進行新的解釋,女權主義作為一種批判理論也隨之出現。
【關鍵詞】女權主義;國際社會;國際政治社會學;全球治理
一、國際關系研究中女性議題的興起
國際關系應當是一門對人類命運給予關懷的學科,然而長期以來,國際關系學科重點研究的是國家、國際體系、利益、權力、安全、戰略等內容,采用的主要是歸納與推理的研究方法,有意無意地把處于社會和歷史背景中的人排除在國際關系理論之外。甚至有學者提出,目前國際關系學科的重點是研究國家的行為而不是人的行為。
同時,國際關系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與女性無關的,國際關系實踐過程主要由男性操控,國際關系理論觀點主要由男性思維模式支配,男性化的國家被塑造成國際關系的核心行為體。與女性生存與發展權利相關的議題一直是被國際關系學界納入“低級政治”范疇而被邊緣化的,女性長期以來未能參與諸如軍事競爭、地區安全與世界和平等屬于“高級政治”范疇的話題,因為“男性特征適合政治和公共領域,女性特征適合家庭和私人領域。”可以說,主流國際關系理論所討論的是男性主導的國家和等級世界,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被嚴重低估,國際關系理論和實踐中的女性議題長期沒有得到關注。
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際格局發生巨變,80年代中后期接連發生了一系列事件,諸如東歐的巨變、德國的統一、蘇聯的解體、華約的解散、兩極格局的崩潰等等,以令人應接不暇無所適從的速度重構了世界政治格局,上述背景之下,女權主義作為一種批判理論應運而生。女性議題與性別觀念開始引起關注,國家和國際社會在制定政策或政治議程時逐步體現出性別平等意識,國際關系領域開始打破由男性壟斷的局面,女性逐漸成為國際關系舞臺積極的參與者。女性議題逐步從私人領域轉向公共領域,從地方性的視角擴展到全球性的視野,女權主義學者們開始從各個角度探討女性與全球政治和國際社會的關系。
二、女權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女權主義既是一種理論又是一種實踐。從理論角度而言,女權主義研究尋求以女性的視角甚至是超越性別的視角來重新解讀現實世界,從而改變女性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從屬地位。從實踐角度而言,女權主義是一個為女性爭取在社會各個方面權利以達到男女平等目標的過程,這種行動通常與世界各國的婦女解放運動結合在一起。
從實踐看,參與國際社會治理的女性個人和婦女組織在數量上不斷增加,女權主義發揮作用的領域從傳統的低政治事務逐步拓展到高政治事務,女權主義運動的目標從追求簡單的結果平等和絕對平等發展到追求過程平等和相對平等,從謀求個人權益和地位的提升發展到謀求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從理論來看,女權主義與國際社會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建構的互動關系,女權主義理論在國際社會中的發展呈現“話語建構—社會建構—文化建構”的演進路徑,并始終秉持了其批判性的重要學術特征。
三、女權主義理論的主要流派
女權主義理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由女權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激進女權主義、后現代女權主義等諸多流派,盡管各種流派沒有形成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甚至彼此之間還存在較大的觀點分歧,但無論女權主義理論的哪一個流派,都無一例外地把“社會性別”作為基本的分析范疇。
作為一種批判理論,女權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反對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對主流國際關系理論提出了挑戰。通過對國際關系進行社會性別分析,女權主義理論旨在還原真實完整的國際關系,并試圖創建具有社會性別意識的國際關系理論。
女權主義理論流派眾多,對國際關系的解讀也各不相同。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女權主義理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從認識論角度,可分為女權主義經驗論、女權主義立場論、后現代女權主義。按照政治立場的不同,則可將女權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劃分為自由女權主義、激進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后現代女權主義。羅伯特·基歐漢把女權主義分為三類,即女性經驗主義、女性觀點派、女性后現代主義或稱后現代女性主義。不同流派的女權主義理論在國際關系領域的社會性別歧視等問題上觀點各不相同,有時相互批評分歧嚴重沖突激烈,但有一個相通之處是無論哪個流派都對主流國際關系理論提出了各自的批評,雖然批評的角度和具體觀點不同,但卻都體現了女權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批判性”這個共同特征。女權主義作為國際關系學界第三次論戰中后實證主義的批判理論的一部分,在挑戰現實主義、實證主義理論的“霸權地位”過程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四、女權主義與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之間的關系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觀念、文化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其基本觀點是:第一,人類關系的結構主要是由共有觀念而不是由物質力量決定的;第二,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不是天然固有的,而是由共有觀念建構而成的。以溫特為代表的主流建構主義把國際體系看成是由觀念的分配形成的,這使得建構主義明顯有別于重視物質力量的現實主義和重視國際制度的自由主義這兩大國際關系主流學派,并成為國際關系第三大理論學派。女權主義與建構主義的關系相當密切:建構主義突出觀念、文化因素在世界被建構過程中的作用,而女權主義者也將男女身份認定、性別特質劃分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念看成是一種社會關系的構建。建構主義將哲學和社會學思考引入國際關系學科,使人的能動性、社會性和實踐性回歸國際政治,而女權主義在探討男女兩大社會性別群體的互動對國際關系理論和實踐的影響時,也廣泛地從哲學、社會學和各類人文學科中汲取養料,而不是將女性簡單添加到以自然科學方法為主的理論范式中去。就研究宗旨而言,建構主義和女權主義都希望推動國際體系向有益于世界各國和諧相處的方向轉變。
總之,女權主義在對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三大主流國際關系理論進行批判和解構時,并不是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即使在分歧嚴重甚至觀點沖突的情況下,也總能保持一種較為溫和與克制的態度。不過,由于女權主義將具有濃厚個人認同色彩的社會性別分析直接用于對國際關系的全面探討,有時難免力不從心很難自圓其說。而且由于女權主義內部流派眾多觀點各異,以至于很難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觀點和理論體系。總的來說,女權主義理論還處于批判有余而建構不足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與整個國際關系學科領域的融合。女權主義需要在保持其批判性特征和開放性姿態的前提下,不斷加強觀點凝練與理論升華,以期在國際關系學科領域獨立開創一方屬于自己的天地。
五、女權主義思潮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女權主義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1673年,法國的普蘭·德·拉巴爾發表了《論兩性平等》,提出了性別平等的觀點。1791年,法國的奧琳帕·德·古日發表了《婦女權利宣言》,要求婦女得到與男子平等的權利,第一次真正提出了婦女問題。到19世紀中期,社會經濟領域已發生巨大變化,一些西方女性逐漸從私人領域和家庭生活的樊籬中脫離出來,開始認識到只有爭取到政治選舉權,才能進而獲得教育和財產等方面的權益,她們與開明的男性思想家一起為兩性的平等而奔走呼號。19世紀的工業革命為女性提供了參與社會生產勞動的機會,廣大女性得以走出家庭,進入廣闊的社會公共領域。
六、當代國際社會中的女權主義
當代國際社會的一系列變化給了用社會學方法研究國際政治以充分的條件,國際政治正呈現出日益顯著的社會性,在國際政治社會性的影響下,國家間的社會互動、社會溝通和國際合作將越來越頻繁,和平與發展不僅成為需要而且成為可能,全球治理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共同行動;同時,國家的對外行動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規范和國際條約的制約,國家間的斗爭與合作將大量地表現為文化上的斗爭與合作。
在此國際社會大背景之下,擅長運用社會學視角觀察國際關系問題的女權主義理論和擅長溝通合作方式處理國際關系問題的女權主義實踐,才得以在一個有契約、有秩序、有認同、可治理的國際社會中獲得長足發展。當代國際社會中的女權主義實踐,主要體現在女性在全球公民社會構建和全球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為;當代女權主義理論在與國際政治社會學的互動中拓展了研究視野并具備了更好的發展定位。
七、結束語
在國際關系理論研究領域,出現女權主義是必然的,也一定會出現持不同觀點的女權主義流派。女權主義在各派別之間,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在對不同觀點的爭論的過程中,各女權主義流派亦趨于成熟。而各個流派又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不能以偏概全。
在父權專制的國際關系理論領域內,女性主義正在以其進入的獨特方式向人們展示它的旺盛生命力。進入新千年后,不管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國際關系理論著作,都會在尾處加入一章或一節的有關女性主義的內容,這一現象表明了其在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地位以及影響變化。女性主義在國際關系理論領域取得研究的成果,其中不僅包括了女性主義者的辛苦勞動,同時,也受益于那些贊同女性主義觀點的男性學者為其做出的貢獻。每一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者包括女權主義研究者,都有必要從多個角度進行獨立而有批判性的思考,在提出自己的主張時也為理解和吸收他人的不同見解留出一方空間。
女權主義研究者的使命,不是要刻意標新立異或特立獨行,而是應當始終堅持自己在理論上批判性與社會性兩者兼備的特色,并在國際關系理論學界中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周紹雪. 女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
[2]丁海.交通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現狀及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09(06):90.
[3]馮江. 國際關系中的女性主義思潮[D].山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