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軍

【摘 要】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貧困山區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關系到村級基層政權組織的建設,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貧困山區沒有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本文通過對加尤鎮各村村集體經濟及各村黨支部現狀調查,分析了我鎮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結合我鎮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作出初步探討。
【關鍵詞】貧困山區;集體經濟;鎮村發展
一、加尤鎮村集體經濟情況概況
(一)加尤鎮基本情況
加尤鎮位于凌云縣東北部,距縣城27公里,凌樂二級公路穿境而過,東與鳳山縣更沙鄉接壤,北與樂業縣新化鎮毗鄰,全鎮海拔800—100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鎮總面積275平方公里,共轄12個行政村 224個村民小組,分別居住著壯、漢、瑤三個民族共7125戶30847人,其中8個貧困村,4個貧困村,2015年總貧困人口1798戶7737人,貧困發生率為25.08%,2018年全鎮還有案相、百隴、東哈、隴槐、磨賢、上傘等6個貧困村未脫貧摘帽,貧困人口923戶3932人,貧困發生率13.18%。目前主要產業有白毫茶產業、油茶產業和桑蠶產業三大傳統產業。石山片區面積占全鎮總面積近60%。
(二)加尤鎮各村村集體經濟現狀
截止2018年7月31日,加尤鎮12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見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加尤鎮截止2018年7月31日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在5萬元以下,其中1萬元以下占41.67%,且全部為貧困村,說明加尤鎮2018年村集體經濟發展很薄弱。
加尤鎮目前各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是政府出資與其他企業合作基金分紅收益、村集體資產出租收益及補助性收益等,其中村集體經濟自主經營和發展的項目很少。
(三)加尤鎮各村級黨組織基本情況
加尤鎮12個行政村,每個村均設立一個村級黨支部,每個支部黨員人數在20~50人之間,其中約30%黨員在外務工,留在家的黨員均年齡較大,很大一部分為超過60歲的老黨員。各村均配備有支部書記、副書記及四名支部委員。各村黨支部書記全部為男性,年齡均較大,接近或超過50歲,主要為高中學歷;副書記和其他委員年齡在30~50歲較多,占61%,50歲以上占29%,初中學歷占75%,高中或中專和大專各占12左右。
二、加尤鎮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主要問題
一是現在情況下集體用于經營和開發的資產少,價值低,自家庭聯產承包后,家庭不再向集體提供收入,集體可用于開發的土地對外進行承包投資的多屬于荒山或荒地,因此多數的村沒有可以發包的資產,屬于無經營收入村。
二是沒有創業帶頭人,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殊資源,都有自己獨特的致富門路;然而,貧困村擁有各種資源,卻找不到創業帶頭人,讓資源閑置,年復一年,集體經濟仍然為零。
三是沒有經濟收入,企業辦不了,村里賬上沒有一分錢;由于經費得不到保障,工作運轉艱難,遇上花錢的事,要么求上級支持,要么找群眾收取,要么負債經營;長此以往,惡性循環,使落后的經濟狀況無法扭轉。
(二)形成原因
一是自然條件差,加尤鎮位于山區,尤其大部分村位于石山區。這些地方交通不暢,原材料難以運進、農產品也難以運出、無商氣,石山區土地貧瘠,有山不長樹,有土不產物,這些地方信息不暢,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傳播速度緩慢。
二是村“兩委”干部思想解放不夠,部分干部認識不到位,村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的經營信心不足。對于曾經在人民公社時期經營的集體企業的虧損情況,干部群眾對此還深受影響,大多的村干部和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缺乏信心。
三是自身短板較多,發展空間較小,區域環境限制,人力資源匱乏,村兩委干部中有技術、懂管理、有經營頭腦的人很少,整體素質普遍偏低,村級企業經營管理和村級經濟財務管理欠規范。
四是由于歷史原因及缺乏宣傳溝通,部分村民對村“兩委”成員存在偏見,認為村干部發展村集體經濟是為了村干部自身,所以對村集體經濟發展持反對或觀望的態度,給予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配合和支持力度太小。
三、發展貧困山區村集體經濟的想法
(一)打造“紅色引擎”,引領脫貧攻堅,創新共建模式
堅持脫貧攻堅“書記抓、抓書記”制度。把鄉鎮黨委書記、“第一書記”和村支部書記首先定位為“扶貧書記”,充分發揮鄉鎮黨委“龍頭”作用,組織“第一書記”向鎮黨委簽訂目標責任狀,“第一書記”指導村黨組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帶領村“兩委”成員,為推進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互促共進,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變組織優勢為扶貧優勢,變黨建活力為攻堅動力,以“過硬黨支部”助推“脫貧加速度”。大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通過黨組織引領、合作社服務、黨員示范帶動、產業基地支撐,按照“發揮區位優勢,統籌城鄉發展,打造富裕和諧新加尤”的發展定位,一方面依托浪伏小鎮、南里灣生態農家樂等境內旅游名片,大力發展集休閑、運動、養生、觀光于一體的旅游項目,積極探索生態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模式,圍繞“以茶帶旅、以旅促茶”工作思路,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加強土山區油茶種植技術服務和培訓,積極推進低產油茶進行優良改造,發展壯大油茶茶葉;繼續加大石山區桑蠶種植面積,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發展桑蠶產業。
(二)充分發揮農村黨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
集體經濟強不強,核心在于支部怎么抓,一方面抓切實推動村黨員干部帶頭,另一方面抓組織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堅持黨帶群、強帶弱、富帶貧,有能力、有一技之長的黨員要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發揮帶動效應;發展扶貧產業的黨員,要利用產業優勢和貧困戶的土地資源,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外出務工經商的黨員,要及時為家鄉提供信息、就業、農畜產品銷售等服務,要把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發揮與合格黨員標準結合起來,激發黨員干事激情,充分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使黨員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引領者。
(三)抓住機遇,從快從優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貧困村干部群眾要解放思想,充分認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目前自治區、市、縣各級黨委和政府均高度重視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凌云縣每年為貧困村提供了10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其中20萬元作為固定投資基金獲取利益分成1.4萬元,50萬與農投公司聯營產業發展基金,30萬元為村自主發展產業資金,在獲得1.4萬元固定投資基金利益分成的前提下,必須盡快找準路子,加強黨建引領,組織干部群眾積極開展自主經營的村集體經濟項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共同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馮蕾.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