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鋒 胡琴
【摘 要】隨著農業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我國細碎化的農地不適應規模經營的發展,必然會出現一些解決辦法。目前解決細碎化的兩種一般途徑土地流轉和農地整治,但是這兩種方法的作用效果十分有限,經過農民群眾的不斷積極探索,總結試驗出的沙洋模式、金昌模式、清遠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為我們解決農地細碎化問題,有效的組織農業生產樹立了可行的榜樣。
【關鍵詞】農地細碎化;新模式;土地流轉
一、引言
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土地逐步開始規模利用。但是我國農地的細碎化的現狀卻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業的規模利用,據統計,我國農戶戶均耕地不足8畝,而每戶卻有將近6塊耕地,由此可見我國耕地十分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1]。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了土地確權流轉這一關鍵性政策,盡管據統計我國截止2017年,超過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開始了土地流轉,但是由于每個農戶的流轉意愿不同,很難將土地流轉成一塊地形成規?;纳a。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我國對于土地細碎化的處理不應該只局限于土地流轉和土地整治這兩個方面,應該具有新的思路,應該逐步探索新的農地細碎化處理模式。
二、土地細碎化的創新探索模式
(一)沙洋模式
沙洋縣積極引導農民在自愿基礎上,通過村組內互換并地等方式,實現按戶連片耕種,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沙洋縣過去分田為了體現公平,一戶有多快大小不一的耕地,加上沙洋的灌排系統也不太完善,每到耕作季節每戶都得拖著水泵到處跑,這樣不僅費時費力同時收益還很低,在此背景下有很多耕地撂荒。為了解決問題,提高農地的產出,2002年,沙洋縣毛李鎮三坪村按戶歸并集中土地,然后村里修機耕道、修水渠等改善農地的基礎設施工程。最終達到了全村2070畝耕地全部實行按戶連片耕種,讓村民擺脫過去種田不易的困境。同時該村還采用機械化生產,目前該村農機化率達100%。
據調查統計,沙洋全縣承包戶一共有12.4萬戶,總共承包耕地的數量為107.7萬塊,平均每戶面積7.69畝,每戶塊數8.7塊,平均每塊面積0.88畝,這是典型的土地細碎化模式。目前,沙洋縣通過自己沙洋模式的探索,集中連片耕作的面積達到85.3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89.6%左右,通過集中連片可以使每畝地的生產成本降低300塊左右。
(二)清遠模式
廣東清遠通過個人承包地互換整合的收益然后推廣到全市進行運作,這種互換模式值得我們學習。清遠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功,首先是這種整合互換是能夠增加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而不是很多地方口頭上的收益。通過將這些比較細碎的土地整合后,通過調整,承包,轉租等各種方式多元發展,收取地租提高租金,這種方式對于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了雙贏,同時,在這種創新治理的過程中也激發了村民的自治思想,促使了村民理事會的形成。在這種模式的形成中,清遠市基層干部也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清遠市從以前的群眾跑腿逐步轉化為干部跑腿。
過去,據統計數據顯示,廣東清遠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戶均有3.5畝,但是土地的數量卻從幾塊到二三十塊不等,有的個別農戶承包的土地甚至達到了四五十個。比如陽山榮崗村的一個村民,承包了三十多畝的土地,但是其數量卻有四十幾個,最大的地塊有一畝左右,而最小的地塊卻只有一分。這種方式極大程度上的影響到了土地的經營效率。截至目前,清遠市一共有13343個村民小組同意開展土地的綜合整理,整合出了耕地150.6萬畝、林地達到374.2萬畝,有效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產出率大大提高。清遠模式很好的為我們展示了一種農民自發,政府輔助的土地細碎化模式。
三、推進土地細碎化處理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確權,繼續推進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依然是處理土地細碎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土地流轉必須要以產權的明晰作為基礎。目前我國土地確權尚未完成,并且已經確權的地區還存在許多問題。在進行土地確權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確權精準,不僅要在丈量邊界的時候仔細,同時在頒發證書的時候也要反復核對,以免造成一地多證,邊界重復等一些錯亂現象。筆者在四川省進行調研時發現,四川是第一批土地流轉確權的試點,可是正是由于當時沒有經驗加上時間緊迫導致了現在遺留下來的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反而制約著土地流轉進程,影響著土地細碎化的處理。
(二)創新土地整理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率
土地細碎化問題不是單一的方法就能解決問題,土地細碎化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在處理時不僅要考慮到具體的土地處理,還要考慮到處理后是否保障農民的權益,不能單為規模生產而處理細碎化,得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尤其是農民群體的利益。同時在處理細碎化的過程中應該將工程技術和土地流轉相結合,可以通過政府主導的先整治后流轉這樣會增加土地的可用面積,帶動農民的積極性。具體思路是村民民主協商,自愿進行土地整理,修筑好路、渠等農業基礎設施后,再按協商的次序和質量高低重新分配。具體做法是,各地可以根據農地的自然條件,把農地分成兩級或者三級,然后按整理前每戶承包地的總面積重新分配。一級為等次最高,二級次之,三級再次之,等等。計算每戶現有承包地的總面積時,一級地按1∶1計算,二級、三級地按協商比例折扣計算。這樣的土地整理分配方式也是處理土地細碎化的一大創新[2]。
(三)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新方法
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度,南北東西的耕作差異很大,在處理土地細碎化時應該因地制宜的進行,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種模式,而是借鑒其成功的方法。比如沙洋縣的集中連片耕作模式適合平原地區的耕作,而甘肅的金昌模式適合旱地的機井灌溉耕作。當前阻礙我國農村土地實現調整的核心是思想上的障礙,許多農戶還把土地當做自己的命根子,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肯流轉。我國所有現在的創新模式都是通過有思想的農民積極探索,然后進行成功案例的全面推廣形成一種新的處理模式,因此,提高農民的素質,解放農民的思想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呂曉,黃賢金,鐘太洋,趙雲泰. 中國農地細碎化問題研究進展[J]. 自然資源學報,2011,(03):530-540.
[2]許慶,田士超,徐志剛,邵挺.農地制度、土地細碎化與農民收入不平等[J]. 經濟研究,2008,(02):83-9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