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佩俊
【摘 要】在大型公共建筑全年的能耗體系中,暖通空調能耗消耗量占到整個建筑全年能耗消耗到60%左右,因此,在公共建筑,供暖,通風和空調系統設計建設過程中,應該將節能理念全面融入其中,從而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能源過度浪費。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居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居住環境提出更高要求,公共建筑建筑規模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復雜,所采用的供暖通風和空調系統也越來越多樣化。建筑規模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復雜,會進一步加大對能量的消耗,在建筑內部通風系統運行過程中,必須依靠節能措施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分別論述了公共建筑供暖、通風和空調系統的各個節能措施,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所幫助。
【關鍵詞】公共建筑;節能措施;利用效率
節能技術主要是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技術措施,減少能源從生產到消耗,使用各個環節的損耗。因此,在能源系統運行過程中,為了提高公共建筑的能量運轉效率,如何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手段提高能源開采、中間環節利用和終端環節利用的各項效率,就成為現階段公共建筑建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公共建筑節能工程,是一項十分復雜且系統的工程,必須在能源利用的各個環節,各個階段,做好規劃設計工作,并堅持全程節能觀點,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提高整個系統的節能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從公共建筑供暖、通風、空調系統節能三個部分開展論述,現將具體研究內容介紹如下:
一、公共建筑供暖節能措施分析
(一)重視輔助系統的綠化
通過在公共建筑中營造大面積的綠地,開展綠化工程,不僅能夠達到有效隔絕噪聲和粉塵,而且還能夠起到美化環境,節約能源的效果。通過在公共建筑周圍種植大量樹木,規劃合理面積的草地,利用植物葉片的吸收作用,降低植物周圍的溫度,同時高大型的作物還能夠起到一定的遮陰效果,能夠有效避免建筑物受到太陽光的直接輻射。有條件的公共建筑,還可以在公共建筑墻壁種植攀爬類植物,在公共建筑物外側營造綠色植物群落,從而有效減少地面熱輻射,降低公共建筑外圍溫度,有效緩解整個供暖系統的能源消耗。此外在公共建筑周圍,開展綠化,種植大量樹木,還能夠引導風向,阻擋大風侵襲。在地面種植草坪等植被,能夠有效吸收太陽輻射的陽光和熱量,在夏季有效增加公共建筑周圍空氣濕度,降低周圍溫度。在冬春季節利用草坪等地被植物的吸熱放熱功能,確保公共建筑周邊有合適的溫度。
(二)熱泵技術
熱泵技術主要是應用靠位能拖動的技術,是將熱量從低位向高位推動的一種能源節約技術。該項技術說白了,就是像泵一樣,把不能夠直接利用的諸如空氣、土壤、工業廢氣所產生的熱能轉化為可以直接利用的熱鬧,從而有效減少像煤氣、天然氣、石油等礦產資源的使用量,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熱泵技術在公共建筑供暖中應用,是一種全新的節約途徑。它是利用自然環境中的溫度差,實現供暖。當前應用該項技術所生產出來調節系統主要有空調和水機組等。
(三)變流量技術
在公共建筑內不管是供熱還是制冷系統,,在系統設計建設過程中,都要結合當地區域的氣候條件進行科學規劃。在大多數時間內,整個系統的運行負荷要適當小于設計的運行符合,不然會進一步增加能源消耗量,不利于整個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盡管在一整天的運行過程中,公共建筑內部系統一直在處于變化之中,但其運行負荷低于設計負荷的原則不能夠改變。空氣和水源是制冷和制熱系統的重要載體,空氣和水源流量的變化會隨著負荷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如何更好的控制整個運行系統的流量,因此如何更好的控制整個運行系統的流量,最大程度的節約能耗,就成為現階段暖供暖通風系統節能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在公共建筑供暖通風系統流量調整過程中,傳統的調整方法主要包括了阻力調整和閥門調整。
二、公共建筑通風節能措施分析
(一)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公共建筑內部通風系統運行過程中,高壓通風效率與與建筑外部的風環境有著密切聯系。其中聯系上最大的主要體現在既定建筑與鄰近建筑距離,這個距離可以改變周邊的風運行環境,從而能夠形成風影效應,影響公共建筑通風。公共建筑垂直面吹來的風,能夠在建筑背后形成渦旋區,該區域在垂直于地面的投影下稱之為風影區。如果風影區的風力較弱,風向運行不穩定,將會對公共建筑外部環境的氣流作物產生一定的制約,并會對公共建筑內部的正常氣流交換產生影響。為了有效預防風景區對公共建筑自然通風產生影響,兩個公共建筑在建設規劃過程中,一定要確定合理的間距,一般情況下,兩個公共建筑的間距為建筑平均高度的六倍。但是在城市中心,土地資源稀缺,寸土寸金,很多大型的公共建筑,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往往達不到上述要求。但通過將建筑采用錯列式的平面布局方式,也有利于減小風影效應造成的影響。同時在公共建筑建設過程中,還要結合地區常年風向變化,建筑的風口,盡量避免設置在建筑的風景區范圍。
(二)平面布局控制與分化
一方面,對平面布局進行有效控制,能夠讓足夠多的室內空間與自然接觸,為實現自然通風創造良好前提。早在20世紀伊始,芝加哥學派建筑師在設計高層建筑時,就充分利用凹凸平面進行平面組合,靈活地解決了這個棘手問題。另一方面,對建筑平面布局進行合理的分化處理,同樣可以讓室內空間充分利用自然通風。
(三)內部空間形態優化
諸如展覽館、商業設施以及綜合體之類的大型公共建筑,由于進深往往較大,空氣流動阻力也較大,同時建筑能夠與外界直接接觸的面積十分有限,因此風壓通風通常難以實現。而通過風井、水平風道、中庭等要素來優化內部空間形態,分散大型公共建筑的集中體量,可以有效緩解其外表面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減少大型公共建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
三、公共建筑空調系統節能優化設計
(一)對公共建筑空調冷熱負荷的調整
空調的冷熱負荷主要有經過圍護構造的傳熱產生的負荷、經過玻璃窗的太陽照射產生熱負荷、室內熱源散熱產生的負荷、處置新風產生的負荷,其中圍護構造傳熱耗能大概占了40%,而處置新風耗能大概占了 30%~40%。假如沒有按照規范設計,將造成冷熱負荷計算結果偏大,出現裝機容量、水泵、管路外徑偏大的問題,導致工程的初期投入增加,運行成本與能耗增大。
(二)公共建筑物要控制新風量
在公共建筑物有空調的環境中,建筑物內必需確保每個人都有一定量的新風,才能保證正常人的需要,但新風過多又勢必提高新風機的耗能,進而提高空調耗能。因此在符合室內衛生條件的基礎上,應該利用有效手段適度對新風量進行控制。比如縮減房間的換氣頻次,在設計時應該選用密閉性較好的門窗;在新風入口加設旁通,設置雙風機,在回風處安裝CO2檢測儀器,按照回風中氣體的濃度自動調整新風風門的開啟大小,盡量利用室外的天然新風,按照室內人員變化規律,確立新風風閥控制方式。
【參考文獻】
[1] 梁顯波,黃正熙.淺析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技術[J].民營科技.2010(08)
[2] 盧勇. 空調系統節能措施的探討[J]. 中國西部科技. 2013(08)
[3] 蔣宗發.淺談建筑節能中的空調系統節能[J]. 科技資訊. 2008(30)
[4] 侯倩文,石昊. 淺談我國建筑節能[J]. 科技致富向導. 2013(30)
[5] 2017年《建筑節能》總目錄[J]. 建筑節能.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