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曉
【摘 要】稱呼語是社交指示詞的主要表現形式,它是交際雙方用來稱呼對方的詞語。通過稱呼語不僅可以認同雙方的社會特質,而且還可以界定彼此的關系。人際關系可分為親疏關系、權勢關系、同等關系、社會關系等。本文將通過分析前三種人際關系在稱呼語中的體現,探究稱呼語的人際關系指示功能,以期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更好地交流。
【關鍵詞】稱呼語;親疏關系;權勢關系;同等關系
一、引言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我們不僅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且角色會根據實際的交際情況而發生改變。在交流之前首先要確定如何稱呼對方,而交際雙方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使用什么形式的稱呼語,所以人際關系可以通過稱呼語體現出來,即稱呼語具有指示人際關系的功能。根據姚亞平(1988: 30)的《人際關系語言學》,人際關系的類型大體可分為社會角色類型(親緣關系和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的相互地位類型(權勢關系和一致關系)以及人際關系的情感類型(據此將人際關系分成親近和疏遠兩種)。在此,我們主要探討一下人際關系中的親疏關系、權勢關系和一致關系在稱呼語中的體現,舉例分析這三種常見的人際關系,以此來探究稱呼語在人際關系中的指示功能。
二、人際關系理論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而人際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與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才能實現更好地交流,也是語言學家不斷努力的方向。
韓禮德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既然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就會帶有一定的社會屬性,我們會不可避免地與他人在不同方面有著這樣或是那樣的聯系,例如親屬關系、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等。概括地說,人際關系就是人與人在社會中的關系。準確地說,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即指人們彼此之間在思想感情上的距離,而這種距離會因人的關系不同,而發生變化,并且是不等同的。張德祿(1998:10-16)將交際雙方相互了解的程度劃分為“相識度和熟悉度”。兩者構成了親疏關系的重要內容。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oger Brown和Albert Gilman在1960年發表的《表示權勢與同等關系的代詞》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文中指出“稱呼與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兩大因素,權勢和同等關系相關。”稱呼語作為言語交際過程的重要部分,其使用形式應該與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親疏程度以及交際環境相一致。因此,我們則可以通過稱呼語的使用以及稱呼語的改變來了解交際雙方的關系。筆者將通過分析稱呼語如何體現人際關系中的親疏、權勢和同等關系來揭示稱呼語的人際關系指示功能。
三、人際關系在稱呼語中的體現
Barbara Johnstone 在《話語分析》中特別重視禮貌原則,認為禮貌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禮節,更重要的是通過禮貌手段,我們可以與他人建立一種親密、自立和互相尊重的言語會話和社會關系。當然,對禮貌手段的選擇取決于怎樣把他人分類(categorizing),也就是說,說話時一定要根據具體的對象來做出自己的語言選擇。言語行為是在很復雜的個人因素基礎上進行選擇的結果。(轉引自成曉光 2006: 151-152)并且,Barbara Johnstone 在《話語分析》中列舉了稱呼語使用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交際雙方使用的稱呼語形式是對等的,即交際雙方用同樣的稱呼形式來稱呼對方。二種是交際雙方要求使用的稱呼語是不對等的一方,通常被期待或規定使用某種形式來稱呼另一方,這種不對稱的稱呼語的使用原因在于親疏距離和不對等的人際關系 (Johnstone 2008:130-140)。以下將從人際關系中的親疏關系、權勢關系和同等關系三個方面出發,舉例分析這三種人際關系在稱呼語中的體現,并以此來反映人際關系中存在的對等關系以及不對等關系。
(一)親疏關系在稱呼語中的體現
親疏關系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它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從親到疏,從疏到親,這些過程是一個連續體,親疏是如何劃分,以及他們之間的具體邊界,雖然比較模糊,但是卻客觀存在著,并對人們的言語交際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親疏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如何稱呼。而稱呼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檢測親疏程度以及感情深淺的一種方式。
在英語和漢語中,有很多例子可以佐證稱呼的變化也改變著交際雙方之間的關系。例如:男女之間由認識到朋友,再從朋友到戀人,再由戀人到夫妻,在這個過程中,男女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應地,稱呼語也在變化。剛開始認識可能會叫全稱,再者只叫名字,結婚后可能叫孩他媽,這種稱呼語可以體現交際雙方關系從疏遠到親密的一種變化。英語中,剛認識的男女朋友一般使用剛認識的男女朋友一般使用頭銜+姓的形式,Mr.或者Ms;隨著雙方熟悉程度的加深,稱呼語則會變為互稱名(first name);情感的進一步加深使得男女雙方成為戀人,此時雙方則可能選用darling、honey或其他形式的昵稱互稱。同樣,稱呼語的變化也可記錄交際雙方由親密到生疏的過程。例如在《甄嬛傳》中甄嬛對皇上的稱呼由“四哥”轉為“皇上”,這一稱呼語的變化體現了交際雙方情感距離的加大。
(二)權勢關系在稱呼語中的體現
權勢關系是人際關系交際中的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因此在權勢關系中,必然有一方在某些方面,如在年齡、輩分、經濟與政治地位等因素上處于相對優越的位置。在權勢關系中,交際雙方在稱呼語的選擇上是不對等的。權勢低的一方在稱呼權勢高的一方一定要表現出尊敬和禮貌。如果稱呼語運用不當,則會造成權勢高的一方的尷尬,會使其有種羞辱感。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權勢關系的國家,在日本,隨處可以聽到稱呼語的不同。并且,在日語中的謙辭和敬辭劃分的也比較明確。權勢關系在日語中的體現較為明顯,權勢低的一方要使用敬語或尊稱來稱呼權勢高的一方,這也體現出權勢低者意識到自己在交際中的位置以及自己在某方面權勢的缺失和不足,要對權勢高的人展示自己對他們的尊敬。
在不對等的權勢關系中,交際雙方如何稱呼呢?根據稱呼的比對等性,權勢高的和權勢低的所使用的稱呼是不同的。這種權勢關系主要存在于老師和學生,上級和下級之間,雇主和雇傭之間,存在有明顯的不平等性。
⑴ Professor: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
Students: No, Professor white. (Mr. white)
⑵ 張經理:小王,還沒下班啊
小王:是的,張經理。
⑶ The Boss: Could you bring me a cup of tea?
Employee: Yes, sir.
在上面例子中,(1)和(2)體現了同一種稱呼方式,即權勢低者使用頭銜來尊稱對方,這種形式可以反映家庭長幼關系,職務上下級關系,社會等級關系等。當說話人意識到自己與受話人的社會地位上的差距,包括經濟,政治,文化上的差距時,會用尊稱來稱呼權勢高的一方,在英語中,這些尊稱包括my Lord, my Majesty, Sir, Madam等。例如英國電視劇《唐頓莊園》中,大管家Carson經常用my Lord來稱呼格蘭瑟姆伯爵。(3)中的“sir”的稱呼也是用來尊稱來稱呼權勢高的一方。
(三)同等關系在稱呼中的體現
同等關系也稱一致關系,即指在某一點上雙方具有一致性或共同點,雙方處于平等的關系之中進行交往。常見的一致關系有同學關系、同事關系、同輩關系等等。稱呼語是否對等,與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關系極大。當雙方的社會地位大致相同時,雙方通常使用對等的稱呼語。與權勢關系不同,在同等關系中的交際雙方在選用何種方式的稱呼語時不會考慮到權勢上的差異,但會受到親疏程度和環境的影響。當交際雙方互相不熟悉時,通常會互用頭銜+姓氏(title+last name)以表示禮貌,這樣的稱呼形式也常用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中。如果交際雙方彼此熟悉或者處在非正式的場合中時,則會表現的較為隨意,喜歡用FN (first name)或昵稱互稱,以表示關系親密,友好和善。例如朋友之間見面打招呼會互用FN(first name)。
A: Hi, Bob, nice to meet you.
B: Hi, Lily,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How are you?
再如夫妻臨睡前互道晚安,通常會互用昵稱。
Husband: Goodnight, honey.
Wife: Goodnight, darling.
四、結語
在親疏關系中,對于關系親近的人,通常用FN或昵稱稱呼;關系疏遠則用TLN或只使用頭銜稱呼。交際雙方根據人際關系所選擇的稱呼形式有對等和不對等之分。在權勢關系中,交際雙方選擇的稱呼語是不對等的,權勢高者用小名或無稱呼的形式稱呼對方;同等關系中,交際雙方選擇的稱呼語通常是對等的。從例子分析中可以看出稱呼語能強烈地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稱呼語作為語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使用語言的人、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在跨語言文化交際中,要特別注意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習慣,才會使社交活動正常地進行,以免造成語用失誤。
【參考文獻】
[1] Fillmore, C. Santa Cruz Lectures on Deixis. IU Linguistic Club. 1971.
[2] Johnstone, B. Discourse Analysis.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8.
[3] Stephen Levinson. Pragmatic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50.
[4]成曉光. 作為研究方法的話語分析——評《話語分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06, 38(2): 151-153.
[5]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6] 何自然. 語用學概論[M].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7] 姚亞平. 人際關系語言學[M].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88.
[8] 張德祿. 論話語基調的范圍及體現[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1):10-16
[9] 周衛東. 稱呼語的社會語用研究——英漢稱呼語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 朱永生. 權勢因素與同等關系在稱呼語中的表現[J]. 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0, (2): 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