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笑
【摘 要】《21世紀資本論》是一部討論資本和財富收入分配的著作,自出版以來就引發了對收入分配等問題的廣泛思考。《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本文從研究背景、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對資本含義的理解方面,對比分析了二者,發現《21世紀資本論》只是從表面上看是對《資本論》的繼承,實際內涵大不相同。
【關鍵詞】資本論;《21世紀資本論》
一、研究背景的不同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論是實踐的產物。從馬克思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上看,《資本論》首先是時代的產物。馬克思生活在19世紀的20至80年代的歐洲,這時期正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家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并且日益明顯表現出來的時期,《資本論》正是適應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而產生的,馬克思在《共產黨員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也說明了《資本論》的寫作目的是給無產階級提供科學的理論武器。
《21世紀資本論》產生于當代。皮凱蒂在書中談論的是極其敏感的收入分配問題,并通過對英法德美國家的統計數據分析指出,在發達國家,收入最高的10%的人擁有全社會財富的60%,而其中收入最高的1%占有全社會財富的35%,要解決貧富差矩,應該對資本征收累進稅。皮凱蒂抨擊了人們之前對高級資本主義的仁慈的假設,預測在工業化國家財富會越來越不平等。
二、研究對象的不同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1版序言中是這樣闡述的: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本論》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產方式,而是其中一種特定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并且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特定歷史階段,從它產生出來的或者說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資本論》中所要研究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是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其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指生產資料和勞動者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對立為特征相結合的生產方式,與此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就是建立在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對立基礎上的直接生產過程中的人和人的社會關系。
《21世紀資本論》的研究對象財富分配問題,主要研究21世紀資本收益率遠高于經濟增長率所帶來的私人資本規模遠超過公共資本。資本回報率(r)長期高于經濟增長率(g),即r>>g。g即收入或產出的年變化率,這里的“收入”包括(1)勞動收入以及(2)資本收入。r是利潤、股息、利息、租金以及其他源于資本的收入之和除以資本總價值的結果。皮凱蒂指出,基于私有經濟基礎上的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皮凱蒂的研究限定在分配領域,并反對資本主義體制下的財富分配方式。他試圖讓分配問題以及對長期趨勢的研究回歸經濟學的中心。皮凱蒂從資本和勞動關系的視角來研究分配問題,并提出征收累進稅,改變征稅原則,提高金融數據的透明度,鞏固民主社會。皮凱蒂認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根源在于資本收益率大于經濟增長率,資本持有者的收入增長將高于普通民眾的收入增長速度,從而社會總體的貧富差距就會持續擴大。
三、研究目的的不同
馬克思在《資本論》的序言中提到過,資本論寫作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馬克思說:“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識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經濟的社會形態即社會經濟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并且這種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自然史的過程”。
托馬斯·皮凱蒂寫作《21世紀資本論》的目的是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分配不均所帶來的社會不平等的問題,促進公共資本能夠更均等地分配資本所創造的財富及其賦予的經濟實力。皮凱蒂在書中運用了長時間的時間序列數據,揭示了資本主義財富和收入分配的基本特征,收入財富越來越不平等,簡而言之,就是富者越富窮則越窮。由于資本收入比(資本/國民收入)已經重新上升到20世紀初的高度,且經濟增長速度(g)遠不及資本報酬率(r),勞動收入的不平等以及各發達國家高累進稅率的急劇下降,均使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四、研究方法的不同
《資本論》的研究方法一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即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勢,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將現實的運動適當地敘述出來。從具體到抽象就是,從研究對象的實際出發,通過調查,充分占有現實材料,經過研究,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概括即抽象出概念和觀點。
二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抽象”是指抽象出來的概念和觀點,“具體”是指由理論抽象而敘述出來的現實,是對現實的理論說明。在從抽象的概念和觀點到理論敘述實現的過程中,由簡單到復雜、邏輯與歷史想統一地把研究對象的整體及其運動規律從理論上反映出來。正如馬克思說的:“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
《21世紀資本論》的研究方法為歸納演繹法,基于歷史經驗教訓,通過對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歷史數據系統和規范的研究得出: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重復著19世紀上演過的資本收益率超過產參股和收入增長率的悲劇,并由此帶來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續的社會不平等。該書在研究方法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數據說話,并提出:若放任自流,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財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將會不斷向前演進。
五、資本的含義不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即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他不僅僅是一個物質層面的東西,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一篇第四章,馬克思給出了資本的完整定義:“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它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包含循環過程的三種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
皮凱蒂把“資本”理解為一種物,而沒有理解為一種運動或過程。他認為“資本指的是能夠劃分所有權、可在市場中交換的非人力資產的總和,不僅包括所有形式的不動產(含居民住宅),還包括公司和政府機構所使用的金融資本和專業資本(廠房、基礎設施、機器、專利等)”。這一定義較多的是對表面現象的描述。
六、結論
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運用大量的歷史和現實數據論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公平性,并且這種不公平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愈演愈烈。書中論述的收入差距等問題也是此書引起重大反響的原因。但《21世紀資本論》并不是對馬克思的繼承和發揚,馬克思和皮凱蒂在對待私有財產和社會經濟形式上是完全相反的態度。皮凱蒂是一個資本主義的擁護者,并在書中提出了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的改革思路。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實質深惡痛絕。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它充分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歷史必然性。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資本觀。
【參考文獻】
[1]卡爾·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
[2]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M].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
[3]魯從明.《資本論》的思想精華和偉大生命力[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