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國輝
【摘 要】現如今,我國的科技水平正處于高速發展之中,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處于新媒體的網絡環境下,人們在資源獲取和分享上都更加便利,然而卻對一些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造成了沖擊。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當今新媒體盛行的社會背景之下,尋求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新方式,以便能夠將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發揚光大,重點在于在對黨校青年學生的教育,致力于提高黨校青年學生的漢語言文學修養,促進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漢語言文化學;傳承與發揚
一、前言
當今社會,各種文化潮流的發展正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態勢,對于青年學生而言,他們的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形,面對信息爆炸之下各種文化和輿論的沖擊,很難分辨出其中的主流,容易造成混亂,從而誤入歧途。黨校學生在各方面素質上都可以稱得上是優質人才,將會成為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因此,對于他們的素質教育更是不容忽視的。當務之急就是客觀分析新媒體給我國漢語言文學傳播帶來的影響,學會利用其便利,以新的方式開拓黨校學生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新局面,制定客觀、嚴謹的可行性措施,全面落實對我國傳統文化中漢語言文學的傳承與教育。
二、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面臨的困境分析
(一)網絡新興語言對傳統漢語言文學造成的沖擊
新媒體本質上而言是一種更加先進的表現方式,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可以看作是人們日常生活所能夠利用到的工具。從社會現狀來看,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然而在便利的背后,也潛藏著一些不利的因素。這種新的文化潮流不僅能夠打破人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同時對于傳統文化和觀念的發展也是一種沖擊,尤其容易被年輕的學生們所接受。但與之相對的,信息爆炸的社會背景之下,所傳播的文化觀念不僅多種多樣,也存在著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因此黨校的教職工人員應當提高警惕,在日常教學中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對學生加以引導和教育[1]。
其中最主要的變化體現在一些網絡新興詞語的出現,這些有趣的小短語充斥于當代青年所接觸的電視劇、綜藝等日常文化中,因其趣味性而受到他們的青睞,并且傳播廣泛,尤其是在依托于發達的網絡信息平臺時,傳播速度非???。從整體來看,這一現象也體現了年青一代人們的個性文化,是當今時代下的獨特文化產物,但這些詞語大多涉及廣泛,多半不以其本身的含義來判定,存在著歧義,也就很容易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造成影響,使得他們模糊了對于是非的界限,體現到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就會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詞語本身的意思。
與此同時,必須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問題,須知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出現雖然沖擊了我國傳統漢語言文學的發展,但也未嘗不是傳統文化打開新局面、尋求新突破的一大機遇。更應當以正確的態度看待這一問題,對于新媒體的出現,不應完全拒之門外,而是將其利用起來,發揮出它最大的效用。
(二)新媒體傳播環境對漢字書寫與傳承造成的沖擊
新媒體的興盛對于傳統媒體造成的影響已然形成并正在日漸增加,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必然也會受到波及,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在于手工書寫的存在還有沒有必要,許多人認為既然電子打字能夠提供的便利性和工作效率都十分優越,那么完全沒有必要保留漢字書寫的習慣,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只要能夠進行網絡連接,就可以很好的滿足日常辦公和學習的交流需要。這使得傳承已久的漢語言文化一度出現沒落現象,甚至黨校中的很多年輕學生已經無法完全辨認出所有的漢字,這也正是人們過度依賴科技體現出的弊端性。
當微博、知乎、INS等使用者眾多的網絡信息交流平臺開始慢慢普及,傳統的書信交流方式在現代已經近乎絕跡。不論是新聞資訊還是時事趣聞,人們都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活得最新資訊,發達的網絡信息系統又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于是漢語言文學逐漸沒落,漢字之美不被重視,人們在也不會為了一個人的“腹有詩書氣自華”而由衷贊美,而更加偏向于這種快餐式文化。新媒體技術創造之初,本意是為了服務于人們的省或,但縱觀其發展已經隱隱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誠然,先進技術與手寫相比,大大提高了人們日常所需工作效率,但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傳承,漢字的獨特魅力與美感,是從冷冰冰的機器中體會不到的,不應當被放棄,更加不能夠被取代。
三、面對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為發展提出的可行性措施
(一)促進漢語言文學教育規范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潮流語言
時代必然處于不斷進步中,科技的發展也是必然趨勢,當今社會漢語言文學要想得到傳承與發展,補丁也需要吸收新鮮內容,做到與時俱進,而不能一成不變。黨校青年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功底大多是通過學校的基礎教育獲得,與此同時,必然也會受到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這種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促進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標準化,引導黨校學生正確分辨網絡新興語言就是要教會學生用明辨是非,以客觀的態度去對待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興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的傳承所帶的沖擊以及其中的機遇。這種新型語言交流方式是社會進步、時代更替,多種文化形態競相爭芳的一種具態表現,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但由于其質量良莠不齊,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完全否定,分辨起來較難。同時,這些潮流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傳播廣泛,對于他們尚未完全成型的價值觀來說,也是一種威脅。所以說,在黨校教育中必須要致力于提升教職工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素養,對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改進方案,提出最能夠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案。
(二)正確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將漢語言文學發揚光大
如何正確接收新媒體給目前的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帶來的影響與便利,將其作為一種使用工具和交流的平臺,才是當下工作的重點任務。舉例說明,電子閱讀和寫作引起便利性和龐大的網絡哦書籍庫支持,越來也在年輕人群體中普及,更有甚者甚至對電子工作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到目前為止,許多人會選擇使用護眼且方便的kindle來進行日常閱讀,至此,閱讀這一陶冶身心的活動不再追求陽光正好、一杯清茶和現世安穩,而是向著隨時隨地、抽閑補空的方向發展。因此,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必然也會受到當今時代的影響,不可能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而一成不變,正確的做法是結合當前社會實際,利用新興語言,善用新媒體傳播和分享平臺,令學生認識到:現代科技有現代科技的便利,傳統漢語言文學也有其獨特的魅力,二者之間并不沖突,相反,正是先進媒體平臺的出現,能夠豐富漢語言文學表現的層次感,使得更多人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科技以及信息傳播和分享渠道必然會向著越來越發達、越來越便利的方向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代表著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其中,漢語言文學同時還兼具實用性,即使是在當代社會也是十分有用的。面對新媒體環境之下人們觀念的轉變,在黨校青年學生的教育上更應該引起重視,將發達的現代科技作為可利用的工具,通過引導和教育,使得學生正確認識漢語言文學的意義和魅力,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提升他們的漢語言文學修養。
【參考文獻】
[1]覃曉燕. 后現代語境下的惡搞文化特征探析[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8(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