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美麗的黑龍江一直是一片富饒而神奇的土地,歷經千百年形成的肥沃的黑土,為這片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當年“北大荒”到“北大倉”的傳說還在耳邊縈繞,而勤勞的東北人民還依舊在這片土地上辛勤的耕耘著傳奇。
有土地的地方,就會有農資人的故事。在綏化市明水縣的明水縣農業生產資料公司化肥農藥經銷處,記者見到了本期的主人公——張輝。初見之余,筆者感嘆歲月對這位農資圈的“巾幗女將”的厚愛,并未在她臉上留下多少痕跡,帶著東北人的熱情和直爽,張輝談起了她多年來奮斗的故事。
張輝是一位老供銷人,上世紀70年代就在供銷社做與肥料相關的工作,從此便與農資、與肥料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在供銷社的那些年,她開始熟知并了解撒可富。
伴隨著化肥體制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化肥統購統銷的模式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懷揣著對化肥事業多年的感情,以及憑借對化肥銷售豐富的經驗,張輝成立了自己的肥料銷售部。由于對行業已經非常熟悉,最初經營并沒有遇到太多的困難,但心系農戶的張輝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賣什么樣的產品才能為農戶帶去最大的福利。2002年,通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她最終選擇了撒可富,這個在老百姓心中的中國復合肥第一品牌。提到當時的選擇,她并非沒有顧慮,雖然當年肥料進入了大發展時期,但是農戶對肥料的認知卻是少之又少,對肥料售價十分敏感。所以,是選擇價格親民的肥料,還是選擇質優卻價高的高端肥料,這是個問題。最終讓張輝決定代理撒可富的是她對市場未來的預判以及她一以貫之的以農戶為本的理念。她說:“通過很多渠道,我充分了解撒可富的質量,我堅信質量才是硬道理,我也相信廣大農戶使用之后,一定會豐產豐收。”
一次,張輝來到育林鄉示范村做推廣,當地的農戶并不了解撒可富,東北人性格里,豪爽中帶著倔強,對于這個外來的陌生品牌,農戶都很排斥。但這并沒有難倒張輝,在這片黑土地上長大的她,深知農戶的心理,他們需要的是看到產品的實效。而對于撒可富來說,證明自己不是問題。那段時間,張輝天天泡在田間地頭,加大力度宣傳,為農戶們送肥上門,讓大家免費試用,同時,還跟農戶簽訂合約,用了撒可富如果減產,包賠損失。她自己還在當地做了示范田,全程跟蹤記錄肥效,最后還組織測產觀摩會,讓大家看到撒可富真正的效果。俗話說,試玉還需三日滿,在張輝的努力下,撒可富通過了“考驗”,在農戶的心里扎下了根。張輝說:“從那兒往后的十幾年,示范村的銷量一直保持在300多噸,村里的種植戶都成了撒可富的忠實粉絲。”
干農資,每日的風吹日曬,東奔西走,讓人勞心勞力,但對于張輝來說,這卻是她快樂的源泉。如今已是一個可愛男孩外婆的她,依舊活力十足。她打趣說:“賣農資就邊玩邊賺錢,每年都會和許多同行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聚會旅行,既交流了經驗,又增長了見聞。”其實,讓她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下來的,是她對于農資事業的熱忱,對農民的熱愛。多年來,她始終把農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生意上,行情不好的時候,寧愿自己不掙錢,也要保證農戶的收益,在生活上,誰家有困難,她都會主動伸出援手。她經常會給當地的貧困戶送去衣服、大米等生活必需品,有時甚至直接送錢,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正是因為如此,張輝二字,家喻戶曉,已經成為了她自己的品牌,正如撒可富一樣,將口碑牢牢地種在了農戶心里。
如今的張輝已經逐漸將事業交給了女兒。但她說,只要還有力氣,絕對不會放棄農資,依然會做女兒的好參謀,繼續將撒可富的事業在黑土地上發揚光大,為撒可富的傳奇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