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志, 鄧長春, 袁 亮, 王小平, 堯榮恒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a. 信息工程學院, b. 教務處,重慶 401331)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通過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預先錄制授課視頻來取代傳統課堂知識講授,并在網絡上進行共享,要求學生課前自主觀看學習,然后利用課堂時間集中解決學生在觀看視頻時所產生的困惑和疑問,實現知識內化的一種教學形態[1-2]。新媒體時代的教學凸顯信息化與個性化特征,作為傳統課堂發展的翻轉課堂解決了班級制教學的共性化教學與學生個性化認知的矛盾[3-4]。以這種方式學習,成效顯著,并在美國已掀起了一波教改新浪潮[5-7]。
目前國內高等教學中,翻轉課堂也已成為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鐘曉流等[8]在對國內外4種具有代表性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模型進行剖析之后,將翻轉課堂的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思想、本杰明·布魯姆的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分類理論進行深度融合,提出一個太極環式的翻轉課堂模型。劉小晶等[9]通過探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數據結構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提出了具體實施方案,明確了教學活動過程中各要素的流程控制。王麗君[10]從影響翻轉課堂學習績效的3個主要因素:學習者主動性低、個體水平差距大和課下自學缺乏及時支持著手,以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提升學習績效為目標,提出了以學習資源、課下輔導、考核方式為支撐的翻轉課堂3級教學目標。
我院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基于微課的“3&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內容包括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的設置、配套教材的編寫、課程標準的修訂、學習平臺的建設、校企合作需求分析、師資隊伍培訓及硬件教學設備添加等。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高職高專院校所有專業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教學目的是理解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基本概念、計算機系統組成,掌握多媒體基礎知識、數據庫基本知識及操作、Windows 7基本操作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應用基本操作技能及Office2010辦公自動化軟件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的使用。達到能夠在學習和工作中運用Office2010辦公自動化軟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近10年來,高職高專學生生源有單招、統招、三校生,總體素質每況愈下且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傳統教學采用老師先“演示”為主,學生再上機操作練習的教學模式,無法因材施教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學校對計算機等級考試合格率有一定要求,學生只有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并順利通過,或者拿到更高層次認證證書,才能順利拿到畢業證書。由于課時有限,大多數任課教師直接參照等級考試大綱開展教學任務,這必然導致學生認為通過等級考試就達到了本門課程的學習目標。實際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卻大打折扣[11-12]。
為了改變這種應試教育的狀況, 自2013年開始,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為適應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在對目前高職學生學情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進行了微課與“3&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其中“3”是指教師、微課學習平臺、合作企業及公司這3個教學實施方,“1”是指學生接受方,“3&1”是指教師、微課學習平臺、合作企業及公司服務于學生。
“3&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涉及到學生、教師、微課學習平臺、合作企業等4方主體,如圖1所示。團隊建立、微課平臺系統開發、教學內容設計、教材和習題包開發、課堂實施及考試認證等構成了“3&1”翻轉課堂模型,如圖2所示。

圖1 “3&1”翻轉課堂模型

圖2 “3&1”翻轉課堂模型構建
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經歷10年錘煉,幾次更替,形成了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團隊的信息化技術水平,特別是微課設計與制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2006年被評為重慶市精品課程,2012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14年2月,團隊完成了微課課程開發與微課學習平臺建設任務,2016年立項國家教學資源庫教學成果。所有這些成果表明,團隊具有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技術保障。
課堂教學方式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利用微課學習平臺任務驅動式設計,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系統組成、辦公軟件、網絡基本知識等,如圖3所示。通過老師在線輔導和督學,學生先在平臺上學習,完成作業實訓項目,然后每周2課時的面授答疑,解決線上發現的一些集中的問題和其他需要面授的事宜,最后學生在平臺中通過單元能力測試,循環重復完成所有項目。
為了保證該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采用了以下措施:① 提升教學團隊的信息化技術水平,特別是微課設計與制作能力的提升。② 加強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基于微課學習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培訓。③ 教與學中心地位的轉變,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掌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水平制定學習策略。④ 加強校企合作:一是與中興通訊、重慶京東方光電、重慶旭碩科技和重慶上善圖文等公司共同分析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需求,解決微課學習平臺翻轉課堂課程改革、職業技能鑒定和“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二是與企業根據職業崗位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開發相應的實訓操作練習包,使學生的實訓練習更有針對性;三是與企業人員一起開發并公開出版與翻轉課堂相統一的“十二五規劃教材”,教材的項目更適應社會要求。⑤ 加強考核與評價,課程采用微軟認證考試和認證,并取得證書,作為學生課程合格的評判標準。

圖3 計算機應用基礎微課學習內容設計
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不僅僅是教學順序的變化,而且學習內容需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所以微課學習平臺設計的合理性、適用性至關重要。傳統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給學生展示大量教學資源,這部分可以通過學習平臺來實現。自主學習脫離課堂,學生有沒有學習、學習進度如何、學生自學過程中的互動環節、過關測試檢測環節等都需要考慮。
針對上面問題,在任務驅動微課教學內容的每個子任務都包含6~20個微課視頻,每個視頻時長5~8 min。平臺用戶分學生、任課教師、管理員3種類型,學生賬戶用于自主學習、和任課教師互動、過關檢測等;教師可以對任課班級學生學習進度、學習時間、測驗評分、完成情況等進行監控與分析;管理員賬戶可以對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控與分析,并生成課程報表,如圖4所示。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從線下、線上兩個方面分為課前知識傳授、課中知識內化、課后測驗評價3個階段,如圖5所示。在此過程中教師轉變教學模式并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習慣。
(1) 教學團隊校企合作制定明確教學大綱,教師明確課程目的和教學大綱要求,熟悉教學內容設計中的每一個教學模塊,設計學習要求、任務列表和在線自測作業等導學文案;分解每一個教學模塊的知識點,選擇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錄制微課教學視頻、制作課后作業包、檢測試題包及其他相關擴展資料;結合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發布,供學生在線學習或下載。
(2) 學生在視頻學習過程中,通過導學文案能夠知曉詳細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引發學生思考,產生疑問,通過微課平臺右下方“Chat”選項、QQ群、微信群等虛擬學習社區提出。教師收集疑難問題,可以在線回復,對有共性問題課堂統一演示講解。

圖5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示意圖
(3) 充分利用微課學習平臺視頻交互功能,認真查看每個同學學習時間、學習進度、作業完成情況、單元檢測試題等學習情況。既有督學、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質量作用,又促進師生互動交流、學生協作學習。
首先,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圣人”角色轉變成導師,起引導作用;學生的角色更加突出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如果沒有一定的主動性,翻轉課堂中的學習無法進行,學生必須主動操作和主動思考;家長的角色轉變,要加強翻轉課堂學習的宣傳工作,讓家長也能夠理解新型教育方式,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其次,課中是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具體階段,是學生課前自學遇到疑難知識點的內化過程。教師收集學生課前在平臺、QQ群、微信群等虛擬學習社區提交的學習信息,結合平臺課程報表導出的數據進行分析歸類,將問題歸為一般問題、共性問題、個別問題和疑難問題4類。教師先組織分組討論,通常一般問題組內能夠解決,共性問題組間合作能夠解決,個別問題和疑難問題會形成初步解決思路,教師再針對個別問題和疑難問題進行詳細講解演示,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
課后檢驗評價主要包括學習能力評價、作業及檢測試題完成度評價、應用能力評價等。教師根據每個同學的表現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學生結合教師評價再次驗證所學知識并修正此前形成的固有觀點,達到知識升華效果,也是對知識的進一步鞏固。
我校自2014年9月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以來,經2014~2016級3個年級學生使用,每年涉及班級90個左右,人數約4 300人,登錄微課學習系統近20萬次,學習時間合計10萬h,改革效果顯著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學習效果方面,2015與2016年秋學期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進行了期中教學評價,選取不同專業共6 000人參與,結果如表1所示,分析可知:① 95%的學生學習效果普遍感到滿意;② 85%的同學認為作業適量、難度適中,通過自己思考或同學、老師幫助能夠按時完成作業,避免因時間不足,胡亂拼湊、糊弄了事現象;③ 100%的同學認為學習視頻清晰,學習方便;④ 在教學建議部分有45%的同學提出豐富教學案例并制作配套教學視頻。

表1 計算機應用基礎期中教學評價統計表
考試通過率方面,在重慶市計算機等級考試中,每學期參加考試考生2 400人左右,2012年春~2016年統計如圖6所示,2012年、2013年考試通過率都在60%以下,自從2014年2月計算機應用基礎翻轉課堂平臺建設完整投入使用后,2014年春秋季通過率都接近70%,2015年及2016年平臺知識點不斷補充完善,過關率總體呈穩步提升趨勢;另外,在微軟認證考試中,2012及2013年通過率都在30%以下,2014年實施改革后通過率達到47%,2015年及2016年穩步上升。表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圖6 2012~2016年考試通過率統計
應用能力方面,在2014~2016年全國計算機信息化素養大賽中得到進一步驗證,獲得10個一等獎,15個二等獎,18個三等獎。
在基于微課學習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推進中,授課老師的教學方法得到調整與改進,教學組織能力得到提升,教學變得更有效率。同時教師自身的信息化教育技術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在重慶市第一屆高校微課大賽中,獲得了1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在全國賽中取得了重慶賽區1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及1個三等獎;在全國高校微課大賽中,獲得1個一等獎。
教學過程中還存在4方面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切實提高翻轉課堂的有效性。① 絕大多數同學剛經歷高中傳統教學模式,對翻轉課堂模式的適應期過長,積極主動性還需要提高;② 在線學習時督學環節需要加強;③ 如何及時獲得學生反饋,提高“課中助學”效率;④ 如何發現尖子生,發揮他們的“傳幫帶學”作用。
翻轉課堂從注重教師“教”向注重學生“學”轉變,是一種“自助餐”式的學習模式,被比爾蓋茨稱為“預見了教育的未來”。翻轉課堂教學的先進性以及教育方式的靈活性,決定了其未來廣闊的發展前景[13]。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進行深層次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教學資源,避免出現“學校一頭熱”“工學兩層皮”和“官企校三分離”[14]的局面。教師需要提升信息化教學資源獲取、動畫制作、圖像處理、課件制作、視頻錄制、視頻編輯、格式轉換、資源整合等信息化教學工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