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雯
【摘 要】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環保稅法是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后的第一部稅法,它取代現行的排污費,加大對企業污染排放的懲罰力度,保護和改善環境。本文立足于環保稅的相關概念,通過國內環境的現狀,以及排污費制度的弊端簡述環保稅的必要性,并且利用相關的實證分析得出相關的績效研究。
【關鍵詞】環保稅;稅負轉嫁;收入分配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過度強調“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發展理念,致使我國的經濟增速與環境承載力嚴重失衡,我國環境每況愈下。即使排污費制度的出臺,對相關污染企業的懲罰力度也起不到很好的約束作用。因此,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狀況,我國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環保稅法,對相關不符合規定的污染對象征收環保稅,重構稅收“三性”及稅費關系,將原本具有稅收屬性的排污費正確歸位。
二、環保稅的相關概述
環保稅,環保稅主要是指對那些污染物和污染行為征收的一種稅收,并且是按季繳納。環保稅的主要征收對象分為四大類: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環保稅最初是由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的,之后荷蘭、美國等一些歐美國家紛紛采用這一理念征收環保稅。而在我國,最初對于環境的治理是采用排污收費的制度,但是由于效果不佳,最終經過審議,決定通過立法的形式征收環境保護稅來達到綠色制度的目的。2016年12月25日,走過6年立法之路、歷經兩次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獲表決通過,并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三、開征環保稅的必要性
(一)國內環境現狀
《201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6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不達標的城市為254個,占到了全國有空氣污染國控數據338個城市的75.1%,中國依舊面臨著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并亟需更嚴格的政策來改善空氣質量。此外,2016年十大流域中仍然有四個流域為污染集中區域,其中,海河流域仍為重度污染,劣V類水體較2015年持續上升。
(二)環境的特征
根據財政學的相關理論,公共產品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環境就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產品,并且它是由自然界,政府和市場共同提供的。由于環境的這個特性,極易導致市場失靈和“公地悲劇”的發生。它的負外部性特別是消費者的負外部性特別顯著,現實中的“理性經濟人”都會存在搭便車的心理,因此環境污染現象加重。
(三)排污收費制度的弊端
排污收費制度在將近四十年的執行過程中對我國的環境保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但是效果不顯著,存在弊端。其一,排污收費標準太低。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排污費征收標準僅為污染治理設施運轉成本的50%左右,某些項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即使這些企業超標排放污染物,其排污成本遠低于所獲取的收益,因此并不會過多重視這項費用。其二,排污收費制度技術瓶頸過多,無法有效解決。許多地方的排污收費程序是企業自主申報,環保部門核定征收,因此其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很難保證,且征收過程中的技術性的污染源監測也很難實行。其三,排污費制度自身存在著執法剛性不足、行政干預較多、強制性和規范性較為缺乏。因此相對于環保稅的稅收法定原則效果較差。
四、環保稅開征的績效分析
(一)正面效應
1、生態。通過稅收立法方式征收環保稅更加利于我國環境的改善和治理。在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各消費主體易受利益驅動過度開發資源,使得環境負荷太重。而利用政府“看得見的手”,對其約束力更大,能將企業和個人稅收進行稅負轉嫁,轉化成商品和勞務成本的一部分。而由于市場的競爭機制,企業為了在市場上勝出,就必定會降低稅負從而降低市場價格,這樣根據消費者需求理論,市場需求增多,市場份額增大,企業才能真正獲取可觀利潤。因此,出于這樣的心理,就會減少資源過度開采和污染,已達到少繳稅多獲利的目的,因此我國生態環境才能可持續發展。
2、經濟。開征環保稅不僅對我國生態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有利于我國整個市場環境的發展。第一,開征環保稅利于許多工業企業不斷技術創新,優化自己的產業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開征環保稅更加有益于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大力減少相關污染產業的發展,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利于我國整個市場環境的經濟新常態發展。第二,利于增加我國的財政收入。征收環境保護稅為政府提供一定量的財政收入,作為本國的治理環境專項基金。因此,開征環保稅有利于我國籌集環保資金,建設管理環境設施,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國民幸福度。
3、綠色稅制。將環保稅納入法律體系,體現稅收法定原則,更加體現稅收強制性,固定性以及無償性,增加了稅收征收的剛性,使得我國稅制與時俱進,朝著綠色化發展。開征環保稅,結合當前開征的資源稅、消費稅、增值稅等一些與環境有關的稅種,有利于共同構建我國綠色稅制。
(二)負面效應
1、稅收負擔與稅負轉嫁。眾所周知,在自由競爭市場中,企業被認為是“理性經濟人”,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獲取最大經濟利潤,因此,他們會把自己所要繳納的稅收轉嫁給消費者,所以最后的稅收負擔是消費者承擔。在消費者承擔了這部分稅收后,他們的實際收入就會變少,消費者的負面情緒就會增加,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由于政府部門征收環保稅,企業邊際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減少,因此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均衡點由原來的B點移至A點,均衡價格也由P0變至P1。此時,企業將稅負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愿意以P1的價格消費,則消費者負擔的稅收為P1ABP0。而企業的價格為P2,因此企業負擔的稅收為P0BC P2。顯然,消費者負擔絕大部分的稅收,企業稅負轉嫁的目的達到了。
2、收入分配。不同的消費產品屬性不同,其生產企業所承擔的稅收比重也不同,因此其收入分配也不同,也容易引發生產企業的不滿。如下圖所示:
圖2中產品生產需求彈性更小,因此消費者負擔P0BCP2,而在圖3中,生產者需求彈性更大,由于稅收的增加其供給曲線上移,使得均衡點由B點移至A點,消費者愿意出更高的價格a消費產品,因此消費者負擔的稅收為ABba,而此時生產者負擔的稅收為bBCc。從這兩個圖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對于缺乏彈性的產品,生產者企業自身承擔更多稅收,轉嫁出去的稅收更少。因此,各生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需求彈性不同,其自身所實際承擔的也不同,導致收入分配不同,也易引起生產者負面情緒。
五、結束語
2018年初環保稅開征不管從總體上看,或從長遠看,都是利大于弊的,有利于我國環境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經濟新常態。將環保稅納入法律體系,將征收環保稅付諸實踐,是“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良好體現,也是我國稅制邁向綠色化發展的一個新臺階。
(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參考文獻:
[1]李霽友.環保費改稅對我國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7(3).
[2]劉白.試論現行排污收費制度的缺陷及改革[J].環境保護,2007(17).
[3]陳蘇珍.減稅降費改革成效研究[J].納稅,2018(5).
[4]申娣琳.環保稅收入分配效應的經濟學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9).
[5]閆麗婷.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存在問題與改革路徑的思考[J].時代經貿,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