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華
【摘 要】高管薪酬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有什么影響?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對高管薪酬又有什么影響?本文研究高管薪酬與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建立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體系,分析內部控制對高管薪酬的作用機理,希望能有助于擴大內部控制研究的范圍。
【關鍵詞】高管薪酬;內部控制;有效性;相關性
一、前言
由于存在的薪酬差別,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一直備受關注。為研究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現狀,從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中篩選出的高管薪酬排行前十名的公司,如表1所示,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方大特鋼的高管薪酬以1145萬的數字遙遙領先。
首先,根據已經公布的2012- 2015年年度報告來看,方大特鋼的董事長鐘崇武的薪酬一直在千萬以上,甚至在凈利潤驟減81.55%至1.05億元時,鐘崇武仍有超過2000萬的薪酬。
其次,從整體上看,雖然2012-2014年間,高管年薪及歸屬于上市股東的凈利潤都在增長,但是凈利潤的增長幅度僅為高管年薪增幅的1/4- 1/3左右,遠低于高管薪酬的增長速度。
二、企業內控制度現狀分析
為研究我國上市公司內控制度現狀,根據薩班斯法案404條款的要求,下面整理了2010- 2015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提供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證明及報告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10- 2015年間,我國A股上市公司中出具并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比例已從2010年的74.2%增加到2015年的93.8%,出具并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也已經從2010年的29.7%增加到79.2%,在6年間上漲了266%。這表明,雖然我國內部控制制度開端比較晚,但我們不斷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追趕他國內控發展的腳步。然而,從表2中我們發現,我國A股上市公司中存在內控缺陷的比例從從2010年的3.6%增加到2015年的32.4%,增長了近十倍。這證明我國現在對內部控制的理解存在較大缺失和誤區,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內部控制,不能僅僅簡單的將內部控制理解為會計控制或風險控制。此外,從表2中還可以看到,2010年2107家A股上市公司中僅有20家披露了他們的內控缺陷,僅占比0.95%:次年,2341家上市公司中有150家選擇披露內控缺陷,比重上升至6.41%;到2015年,有32.16%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內控缺陷,并采取改正措施。可以看出內控缺陷信息披露的制度一直在不斷地發展完善。但由于同年存在內控缺陷的公司占比為32.4%,在內控缺陷頻發的環境下,32.16%的內控信息披露比例相對較低,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008- 2012年間,因違法違規被監管機構處罰的上市公司情況如表3所示:2009年,有65家上市公司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占總數的3.69%;2010年,降低至有50家上市公司發生違法違規行為,僅占比2.37%;2012年,仍然有50家上市公司因違法違規行為被處罰,占總數的2.02%。總體上,從2009年開始,上市公司中因違法違規被監管機構處罰的比重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從3.69%下降至2011年的1.75%,雖然2012年有小幅度的反彈情況,但僅增加15.4%,反彈的幅度較小。
三、相關研究回顧
關于內部控制質量的最初的文件基本上是描述性的,提供了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類型的證據。例如Ashbaugh- Skaife等人(2006)研究發現,報告內控缺陷的公司有更復雜的業務,如業務部門的數量和國外的銷售,更多地參與并購重組,持有更多的庫存,并且相對于不披露內部控制弱點的公司來說,增長更快。此外,結果表明,在內部控制方面投入較少資源的公司,因虧損頻率和財務困境而受到影響,更經常披露內部控制的問題。此外,在內控缺陷披露之前,審計師辭職的幾率更高,這表明審計師對有內控缺陷公司的會計應用風險和可持續經營現狀感到擔憂。隨后的研究考察了內部控制質量對股票價格和權益資本成本(如:Ashbaugh- Skaife等人,2009)以及審計成本等各種設置的影響。在對收益質量的研究中,Doyle等人(2007a)記錄了302條款所提出的收益質量與重大缺陷之間的負相關關系,但平均來看,在第404條款下,收益質量與重大缺陷之間沒有關系。盡管Ashbaugh- Skaife等人(2008)和Bedard(2006)的文件證明了對公司在第302和404條款下暴露的弱點進行補救后的收益質量的改善,但是Bedard(2006)發現這些影響對于302條款信息披露的影響大于404條款。這種關于內部控制和收益質量之間關系的復雜證據可能是由于額外的監控機制的存在。(如:審計師,董事會,機構投資者)例如,審計師的實質性測試可以作為許多內部控制的替代品,部分減輕了重大缺陷對收益質量的負面影響(Doyle等人,2007a)。在此基礎上,McVay(2009)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的質量不僅對報告收益有影響,而且可能會影響管理層用來形成收益預期等預測的內部報告。當公司內部報告無效的內部控制時,管理預測的準確性在統計上和經濟上都顯著降低。此外,內部控制會影響報告的收益;,影響內部管理報告的質量和管理指導。薄弱的內部控制也有可能影響管理者的決策,包括生產、資本投資、并購、研發、廣告、招聘或擴張決策。
我國對內部控制的研究,起源于張宜霞2007發表的文章,文章認為內部控制不是孤立的概念,它的各個構成要素、控制程序之間都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隨后王海林(2009)建立了內部控制能力評價的IC- CMM模型。在2013年,池國華等人共同構建了內部控制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關于如何構建科學、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劉實(2001)認為內部控制系統應具備6個基本構成要素:恰當的組織結構、優良的信息管理、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方法、良好的人員素質、適用的企業文化、科學的風險管理。李連華(2005)不贊同將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結構的關系概括為主體與環境的關系,他認為兩者的關系應該被描述為嵌合關系。并且以這種嵌合關系為基礎,提出了關于如何改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內部控制制度效率的具體設想。孟凡偉、李小燕、宋根生(2007)提出應該以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如何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并且應該制定嚴密的操作規范,使企業內控規范而高效。
四、高管薪酬與企業內部控制相關性分析
內部控制可以大致劃分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機制與外部監督機制。有效的、完整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機制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有利于反映公司經理人的真實經營成果,從而有利于根據公司業績來制定合理的高管的激勵制度。外部監督機制是指披露完整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相關信息。披露內控的缺陷及相應的改進措施,接受外界對本企業內控缺陷的監督。一般而言,敢于對外披露內控缺陷的企業,內控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會計信息的可信度更高。根據公司業績制定的高管薪酬會更加合理,能有效地約束高管的自利行為。
理論上,為了避免代理人出現道德風險,如果公司業績越好,高管薪酬就會越高,以保證對高管有足夠的激勵。公司治理結構是影響內部控制實施的主要內部環境,也是管理層權力的重要制衡機制。本文僅研究了較有代表性的內部治理機構,如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等內部權力決策、執行、監督的機構。董事會對股東負責,對管理層有監督權;總經理是管理層的最高代表,擁有經營權。Bebchuk and Fried(2004)認為,當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時,管理層權力不受約束,可以影響他自身薪酬制定過程,更有機會獲得天價薪酬。而兩職分離時,董事長的存在是對高管權力的制衡,能夠有效保證薪酬合理及內控有效。薪酬委員會是董事會下設的四委會之一,主要職能是對高管進行考核,評估績效,設計合理的高管薪酬,以減少代理人成本。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監事會可以代表股東大會獨立的對公司高管進行監督,防止企業陷入內部人控制的狀態,防止出現高管濫用職權,損公肥私的情況。簡而言之,監事會對高管薪酬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還有,獨立董事具有專業的背景以及堅定的獨立性,不易被大股東或是管理層所操控,是制定出合理高管薪酬的主力。
五、本文的建議
(一)從高管薪酬角度加強內部控制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都已初步建成了融合國際先進經驗和我國國情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但高管薪酬問題仍然是需要注意的難題。本文研究發現外部監督、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股權集中度對高管薪酬有顯著約束作用。因此建議企業從這幾方面加強內控建設,相信可以有效地減少楊德明提出的高管薪酬亂象,即薪酬過高,薪酬過低和薪酬的不合理變動問題。
(二)提高落實內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認識
我國有部分上市公司僅僅程序化的披露內部控制相關信息,卻沒有在實務中真正落實內部控制的可能性。這表明高管對內控落實的重視程度不夠或是在有意隱瞞某些內容。不論是哪種情況,都會影響公司的長遠健康發展。因此建議股東督促高管提高落實內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認識。
(三)完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根據前期研究成果,我國絕大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完整,接受外部監管的水平較差。披露內控信息,接受外部監管能更有效地促進內控制度的落實。公司高層可以成立專門負責內控信息披露制度設計和執行小組,將責任落實到部門和人員,在企業上下徹底貫徹內部控制的思想和方法。
(四)敢于披露內控缺陷,鼓勵創新
通過查看企業公布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及自我評價報告的具體內容,發現存在隱瞞內控缺陷,或者披露了內控缺陷,卻沒有相應地改善措施的情況,并且在報告中提出的改善措施基本雷同,創新的方案少之又少。因此,首先我國上市公司要敢于披露自身內控缺陷,接受外界對企業內控制度的監督。其次也要加強對企業自身內部控制的實務研究,在觀察總結的基礎上,開辟新的研究途徑,尋找適合企業內部情況的改善措施。
(杭州城投租賃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6)
參考文獻:
[1]李連華.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的鏈接與互動[J].會計研究,2005(2).
[2]林斌,饒靜.上市公司為什么自愿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基于信號傳遞理論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9(2).
[3]陳漢文,張宜霞.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評價方法[J].審計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