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翔
【摘 要】會計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質量對于信息使用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關系著依據會計信息所做的決策是否正確,因此會計信息質量是維持整個資本市場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財務報告披露了上市公司的相關信息,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獲得其重要經營生產信息的主要渠道。財務重述是一種對先前發布的含有虛假信息的財務報表進行更正與補充的事后彌補行為。隨著財務重述的現象日趨普遍和頻繁,本文主要通過理論分析,基于基本理論,研究財務重述的影響。
【關鍵詞】財務重述;影響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財務重述在國內外企業都愈演愈烈。上市公司因披露的財務報告存在著錯誤、虛假性,誤導性等問題導致的財務重述現象已經引起各界廣泛的關注。
財務重述的現象意味著投資者風險的增加,信息的不對稱性給投資者決策帶來出錯的可能,也同時對決策的結果帶來了風險。
一、財務重述的理論分析
(一)財務重述現象分析
根據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2006年的數據統計數據可發現,美國上市公司發生財務重述的數量在過去的一個十年中猛增了18倍,從1997年的83家飆升到2005年的439家,并且許多世界知名的企業均榜上有名。而在我國,上市公司年報重述的發展趨勢也不容樂觀。有數據表明,中國每年有超過15%的上市公司出現財務重述現象(魏志華等,2009),在1999年我國發布財務重述報告的上市公司為42家,而在2007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133家(何威風等,2010),這些已經占了全部上市公司20%左右。許多大公司包括安然、世通等都紛紛傳出財務造假的丑聞,免不了讓投資者對會計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二)財務重述定義分析
財務重述是當公司前期財務報告有問題之后對其進行糾正的一種糾錯機制。它表明了公司前期披露的財務報告信息不真實,也向投資者披露了前期會計信息出現錯誤的理由,影響程度以及后續的推進。財務重述是一種信息披露方式,它不僅降低了公司財務報告的可信度,也損害了外部投資者的利益。
在1971年,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BP)發布了《會計變更》,并在第20號意見書中定義了財務重述:上市公司發現和更正前期財務報告中的錯誤,并且對其進行重新表述。在2005年5月的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中,第154號文件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中對財務重述進行的定義為:更正財務報告中出現的不實會計信息,翻譯和披露財務報告后續更正的過程。這也說明了財務重述旨在會計差錯更正,但其他的會計變更并不包含在內。
在我國的相關對于財務重述研究中,也對財務重述有了新的定義。周洋(2007)提出:財務報告的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因為歷史財務報告存在差錯,因此企業對需要對財務報表進行重新表述。基于美國審計總局對財務重述定義的相關觀點,魏志華和王毅輝(2008)
認為財務重述是一種對存在差錯或者含有誤導性信息的前期年度財務表報進行事后更正的公告。尚洪濤(2014)同樣提出了財務重述是對于以前財務報告中出現錯誤信息的情況進行追溯調整,然后通過發布更正后的報告來進行重新表述的一種行為。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于財務重述的概念基本一致,都認為財務重述實質上是一種對前期財務報告出現差錯之后作出事后更正和補救的行為,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于財務重述的認識和理解,財務重述的定義基本可以歸納為:一種對于以前年度財務報告中存在的差錯,誤導或遺漏的信息進行補充和更正的補救行為。
二、文獻綜述
自從財務重述事件頻繁發生,國內外對于財務重述領域的研究也開始逐步擴展與深入。其中,財務重述的研究主要從發生動機,影響因素與造成的經濟后果等方面出發。
大量研究已經表明,融資需求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而盈余管理則會導致財務重述的現象發生。根據R ichardson,Tuna and Wu(2002)的研究結果表明,當財務重述公司對其未來的盈余增長有著更好的市場預期,有著更高的融資需求時,企業會通過利用財務重述來進行盈余管理,從而制造出盈余增長的現象來獲取到低成本的外部融資。高慧慧(2016)提出,上市公司之所有會出現財務重述現象,其內因是資本市場帶來的壓力與高管薪酬契約帶來的不正當激勵,而外因則是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造假成本低廉。公司融資需求的壓迫,加上市場對于財務的預期,使得財務重述的可能性不斷攀升。
財務預期指的是投資者對于公司的經營狀況以及其成長性做出的預期。當企業進入到資本市場之后,接受的挑戰和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也將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督和要求。在這樣的壓迫下,管理者必須讓企業保持持續的盈利,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市場形象。因此,在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未能達到投資者的預期甚至可能出現一些虧損的情況下,為了避免股價的下跌與公司利益的損失,上市公司往往會采用一些虛假的財務重述來掩蓋真實的財務情況,然后再通過財務重述來延緩公司不利信息的披露,降低這些不利信息的影響力。孔令煜(2017)指出,已經出現虧損的上市公司,會通過財務重述的手段進行盈余操縱。在利用財務重述行為的情況下,企業能夠實現企業利潤的跨期分配,從而滿足資本市場對企業凈利潤的指標要求。有關法律規定,若上市公司在最近三年內出現連續虧損,并且不能在此期限內消除,那么該上市公司則會被終止股票上市。因此,為了避免公司出現虧損,特別是在連續三年內發生虧損,是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在王玉翠,杜鑫等(2017)關于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營銷因素的實證研究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財務重述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弱時,發生財務重述現象的可能性越高。當公司的經營狀況不佳,達不到其預期效果時,管理者往往會選擇操縱信息去粉飾財務報告,從而導致日后財務重述的概率變大。齊魯光,韓傳模(2017)對我國上市公司在2010- 2015年間高管變更和上年發生財務重述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當公司出現高管變更時,公司上年的財務報表更加容易被要求進行重述,且多數是調減利潤的財務重述。獨立董事的相關制度制定和財務重述呈現負相關的作用。在獨立董事制度比較完善的上市公司,發生財務重述的概率處于較低水平。王澤霞和李明明等(2009)在基于財務重述樣本中發現,發生財務重述的上市公司在兩年內管理層變更的比例顯著提升。謝潔(2010)在研究中指出,上市公司在出現財務重述現象后,公司CEO變更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公司在業績不佳,名譽受到損害時,往往會通過變更其高管去改變公司現有狀態,增強公司的內部治理。在郭小鈺(2016)的研究中也同樣證實了在公司發生因盈余操縱等目的的財務重述之后,公司高管往往會通過人事的變更來彌補財務重述對企業及組織合法性造成的損失。
GAO(2002)對與財務重述短期市場反應進行了研究,他發現上市公司的股價在經過財務重述之后下跌10%,而市場總市值也在三個交易日內減少了一千億美元。財務重述的發生會導致顯著的負向市場反應,例如出現股價大幅下跌,累計超額回報率為負等。但是隨著財務重述現象的發生頻率變高,市場對于財務重述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逐漸減弱。Plimlee和Yohn(2008)的研究表明致使市場反應減弱的原因是投資者對于近期大規模的發生財務重述現象已經產生了“重述疲勞”,因此當發生財務重述時,市場的反應就不會像之前如此強烈。李世新和劉興翠(2012)的研究發現,上次公司的財務重述除了具有顯著的負面市場反應,還會導致同行業其他公司的股價隨著下跌,表現出明顯的傳染效應。學者們的研究表明,即使財務重述對于市場反應的負面影響有著逐年減弱的趨勢,但整體方向均為負面,它對市場仍帶來了不可忽視的不利結果。
三、公司治理對財務重述的影響
上市公司發生財務重述的影響因素非常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公司治理的特征,包括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監事會規模等。
股權結構對財務重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集權越集中,那么公司的收益則會趨向集中在大股東手中,那么在公司盈利時,則會有較大的動機進行盈余管理,避免由于盈利分配使得利潤流出公司。根據張俊晨和馬瑞(2011)認為財務重述與公司股權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公司的股權越集中,則發生財務重述的可能性就越低,兩者呈現著明顯的負相關。當公司的股權呈現一種高度集中的狀態時,則這些持高比例股份的股東會對公司的整體經營狀況有高度的把握。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的信息對稱性更高,公司的管理層會進行盈余操控的可能性越低。當管理層持有公司股票時,其利益與公司利益綁定在一起,能夠實現公司利益實現的最大化。因此當管理層持股時,財務重述的概率也會隨之降低。
財務重述會不同程度的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財務重述不僅僅體現了上市公司存在的風險和重大會計錯誤問題,也同時給投資者提供了負面的信號,這樣的前后不一最終將直接導致資本市場的秩序混亂,產生十分嚴重的經濟后果。
四、財務重述導致的經濟后果
財務報告是投資者獲取上市公司經營狀況信息的重要來源,因此保證財務報告的準確披露對保障投資者權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財務報表的重述表明了前期公布的財務報表出現了重大會計差錯,這將會直接影響使用財務報表者對于公司各方面的評估,從而給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帶來不容忽視的經濟損失。
(一)財務重述與公司管理層變更
從公司的層面上來看,不同的財務重述均對公司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發生財務重述的原因可能是公司管理層因公司經營狀況不佳等原因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通過盈余管理等手段對公司的利潤進行操縱。在投資者識別了管理層的目的之后,顯然會對公司的治理與治理層方面產生不滿情緒并采取對應手段進行懲罰。
(二)財務重述與融資成本
出現財務重述現象的公司,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權益,更對公司產生了長遠的經濟影響。財務重述對導致投資者降低對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期,從而對公司的融資成本產生負面影響。財務重述會使投資者會有更多對公司盈余不確定性的擔心,因而會大量拋售持有的股票,對公司的資本成本帶來負面影響。當公司的歷史財務信息不可靠,市場上的大部分投資者都會對其保持一個觀望態度。這將直接導致公司股票的流動率降低,而投資者又會要求公司達到高額回報率來彌補自己所承擔的流行性風險。這一系列的連鎖因素最終導致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驟升,股權的融資成本也隨之提高。不光是投資者,銀行也會限制重述公司的貸款金額,對重述公司實施不同的風險管理辦法,比如縮短貸款期限,提高利差等限制性要求。
(三)財務重述與其相關法律訴訟
發生財務重述的公司也可能是因為上市公司發行人及其信息披露者未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要求進行公允披露。根據法律的條款,受到嚴重經濟損失的投資人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要求公司對其進行補償。根據Scholz和Palmorese(2004)對于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重述是否會更容易引起集體訴訟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財務重述的發生會使得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提出集體訴訟的比例增加。其中財務重述的造成的市場反應、重述的金額、企業的規模和盈余修改幅度越大,公司面臨訴訟的可能性越高。
五、完善財務重述的建議:
(一)加強財務重述的監管,并完善相關的法律建設
近年來,在規范了相關財務重述披露要求后,我國逐漸開始重視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問題,但仍晚于國外并且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監督管理體系。我國對于財務重述缺乏相關的有效責任追究制度和懲處力度。由于企業對于財務重述的動機不明確,也一定程度導致了會計造假等事件的出現。因此,我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制度要求,借鑒并改進國外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在發生財務重述之后,公司應該不僅要提供修正后的財務報告,并且披露相應的補充更正公告,更應該公開披露其發生財務重述的原因、更正變動狀況、性質以及影響的權利等重要財務指標。另外,我國相關政府應當加強對與公司高管的相關法律責任,提高會計造假成本,制定合理有效的懲處制度。
(二)完整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
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是財務重述的發生以及其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后果的重大原因之一。因此要解決財務重述問題,我國應該從根源上,即從公司內部違規現象開始抓起。相關政府應當建立合理有效的機制來提高公司會計造假的成本,讓公司管理者能更好地與企業長期利益相結合從而形成雙贏的局面。讓管理者時時站在公司的長遠利益來看,能夠更好的減少盈余管理的發生。此外,公司的內部審計應當充分發揮作用,保持其獨立性,從而來保障公司財務信息的真實有效。
(杭州余杭金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00)
參考文獻:
[1]何威風,劉啟亮.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與財務重述行為研究[J].管理世界,2010(7).
[2]魏志華,李常青,王毅輝.中國上市公司年報重述分析:1999—2007[J].證券市場導報,2009(6).
[3]王玉翠,杜鑫,劉春華.上市公司財務重述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17,33(4).
[4]王澤霞,李明明,謝冰.財務報表重述公告與公司治理有效性研究[J].財會月刊,2009(24).